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海门机场在西甲哪里(南通新机场选址官宣,“二甲”神秘面纱揭开)

海门机场在西甲哪里(南通新机场选址官宣,“二甲”神秘面纱揭开)

更新时间:2022-08-02 15:37:27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9月30日,据南通新机场(枢纽)建设指挥部消息,中国民用航空局已批复,同意将通州二甲场址作为南通新机场的推荐场址。一个陌生的地名“二甲”成为今天的热搜词,它具体在南通的什么方位?看上去有些“随意”的地名源于哪里?喜提新机场即将起飞的“二甲”又藏有多少历史的风物?

官宣“二甲”,南通新机场落户通州区实锤

南通新机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四方神经。从2018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头版的报道《南通:创新战略路径,争当“一龙头三先锋”》中,首次提出南通规划建设空铁枢纽,以“南通新机场 北沿江高铁”建设“轨道上的机场”,目标建成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骨干机场,一直到南通新机场选址尘埃落定,近两年的时间内,新机场一直是长三角地区热议的焦点。 关于新机场的具体选址,尤其受到关注,此前多次传出将落户南通海门区四甲镇。但事实上,南通机场集团总经理王海洪在南通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中曾透露,根据民航机场建设管理规定,新机场立项选址的审批需要三个备选地址,南通新机场以通州区东社镇、通州区二甲镇和海门区四甲镇三个作为选择,目前专家技术论证已基本完成,其中,二甲为优先推进,最终要以民航局批复为准。此次消息可谓是官宣实锤。

海门机场在西甲哪里(南通新机场选址官宣,“二甲”神秘面纱揭开)

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曾为通东商贸重镇

那么,对很多人来说十分陌生的“二甲”到底是什么地方?二甲镇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位于通州区的东南部,与海门毗邻,长江三角洲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是苏通长江大桥的北桥头堡。沿“海二”公路至宁启高速公路德胜道口仅10公里;苏318线东西贯穿全镇;去南通兴东机场、南通港、海太汽渡、通常汽渡均十分便捷,距城区20公里。 二甲镇为省级重点中心镇,镇域总面积67平方公里,镇区建成区面积3.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311亩,辖12个行政村(居),597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7.2万人,镇区人口2.4万人。1957年为桂贞乡,1958年更名联盟公社,1959年更名二甲公社,1983年设镇。2000年余北、余西、袁灶三乡并入。 二甲镇地处古代通吕运盐河南岸,自清代道光年间起逐渐发展为通东商贸重镇,至光绪年间达到顶峰,各行各业都很兴旺,其中土布、粮食、油坊、棉花尤为昌盛,如“丁裕大”花布行、“曹顺兴”米行、“刘新记”米行、刘氏油坊、徽州程氏“裕隆”油坊、“黄永大布庄”等。那时的二甲镇,可以说是镶嵌在通东地区南黄海边上的一颗明珠。

“甲”、“灶”等皆是历史上盐业编制的遗存

“二甲”的名字让很多人产生了兴趣,南通不少地名虽奇怪,但探求本源之后,便会发现,都是黄海东移后留下的痕迹。 比如南通地名中,有二甲、三甲、四甲,有秦灶、姜灶、东灶,还有五总、十总等。这些甲、总、灶是什么意思?据南通地名专家组成员贾涛根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南通滨江临海,5000年来,斗转星移,海渐东去,在江海平原不断向东向南滋长延伸的过程中,江海大地有着多次的海陆变迁。盐业是古代南通的主要产业,22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南通先民已经会制盐。而盐场随着陆地的延伸,也向着东南迁徙而去。 南通地区自古有鱼盐之利,曾是淮南主要海盐产地,古代的地名与海盐生产就有了紧密联系,因此,流传至今的场、灶、总、甲等都是盐业编制的遗存。“场”即亭场,制盐生产场所;“总”即盐场内生产区域名,类似现今的村;“甲”即盐场内按灶丁人户划分的行政组织,相当于现今村下面的组;“灶”原是燃火烧盐的设备,后来演变成基层组织名,级别低于现今村以下的组。

蓝印花布发祥地,还藏有江苏最“低调”古镇

提到二甲,有两个关键词不得不提,一是余西古镇,二是蓝印花布。余西,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又因城廓设置形似龙,故得别名龙城(地)。这虽是一座偏安一隅的小镇,但文化历史很是深厚,古镇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也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

海门机场在西甲哪里(南通新机场选址官宣,“二甲”神秘面纱揭开)

旧时,余西曾为地方经济中心,盐业发展迅猛。明朝中叶,是余西盐业的鼎盛时期,清康熙年间,余西进一步发展,政、商、文及宗教建筑齐备,自成体系,成为通州全境五盐场的核心。在南通的近代工业史上,余西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民国时期,设立在此的余西缫丝厂,为张謇的大生企业供应原材料,还有杜谊茂布庄、黄家染坊、曹家酱园、季家酒坊等作坊、商铺,遍布大街小巷。繁华过后的余西,因多种因素而逐渐式微,到如今成为了一个退居幕后的千年古镇。 很多人都知道蓝印花布发源于南通,但细究起来,其实二甲正是蓝印花布的发祥地。旧时这里的四乡百里家家纺纱、户户织布,土布生产成为家庭传统产业。棉纺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手工蓝印业,二甲所产的“小青缸”还被选为向清代朝廷进贡的地方特产。直至今天,二甲镇生产的蓝印花布仍远销海外、享誉天下。 交汇点记者 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