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为什么cba没有名人堂(苏群: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

为什么cba没有名人堂(苏群: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

更新时间:2022-07-18 23:58:47

苏群:我们会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吗?

为什么cba没有名人堂(苏群: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

巴特尔拥有了一个非常风光的退役仪式,场内高朋满座,看台上坐着数千人。印有“9”字的超大号球衣在五棵松球馆冉冉升起,金色的纸屑纷纷扬扬地飘撒在天空,让人恍惚是一次夺冠的场景。

其实,除了马刺队那枚NBA冠军戒指,巴特尔参加的职业球队没有夺得过冠军,从北京首钢到广汇,再到后来的NBL陕西信达,他最接近冠军的是那三年在,连续都是亚军。

但大巴在人们的心目中,好像和冠军队的中锋没有两样。一方面,大巴经历丰富,在NBA打过首发,拿过戒指,转战多支球队,另一方面,姚明和大郅在美国那几年,他是CBA毫无争议的第一中锋,还有,他身上有着蒙古人的雄壮、爽朗和义气,朋友遍及江湖,这样的印象是举办这个退役仪式的基础。在中国篮球历史上,效应能比得上大巴的退役仪式,只有四年前的姚明。和大巴、姚明并称“移动长城”的王治郅,坐在嘉宾座席的第一排,他心里可能百味杂陈,不要说仪式,他连退役都不由自己决定。

为什么cba没有名人堂(苏群: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

为什么cba没有名人堂(苏群: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

为什么cba没有名人堂(苏群: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具仪式感的国家,从孔子开始就大讲特讲“礼”,到宋、明而至顶峰。但中国的篮球并没有赶上好时候,一茬茬像割韭菜一样,退役后鲜有风光的礼遇。现在的篮球迷多数是看NBA长大,每年NBA到中国巡演“中国赛”,都要趁节间休息推出几位步履迟缓的中老年退役球星,他们并列在球场上,接受中国球迷的欢呼,尽管绝大多数人只是从黑白视频中看过他们打球,甚至只在文字中读到过他们的事迹。NBA的做法,就是想让它的受众能了解这个联赛的全部历史,借以提高其商业地位——在美国,职业体育的各个联盟都不是惟一的,NBA也是同ABA这样的联盟长期“斗争”中赢得了生存机会。

球迷都知道美国有个“篮球名人堂”,其实欧美娱乐业都有建立“名人堂”的传统,并非美国篮球首创和独有。美国的棒球界在1933年建立了名人堂,涵盖职业和大学体系,1943年有了冰球名人堂,篮球名人堂直到1959年才成立。在1983年,美国的摇滚乐也在克利夫兰建立了名人堂,其实当时美国的摇滚乐只有不到30年历史。到2001年,国际篮联(FIBA)终于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名人堂。一个行业建立“名人堂”,仿佛生物学上的物种,具备基因复制和延续的本能。

中国文化也有这样的传统,《论语》讲“慎终追远”,就是这个意思。一个篮球明星,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举办一个仪式隆重地纪念一下,就是“慎终”;每到重要的日子,怀念一下老前辈,吃水不忘了挖井人,就是“追远”。但中国篮球还远远没有形成这样的氛围。

1997年NBA纪念50周年,在克利夫兰办全明星赛,评了“50大球星”(其实他们在25周年的时候就评过“25大球星”),给中国篮球一个很好的启发,两年后的1999年,恰逢建国50周年,中国篮协评了“新中国篮球50杰”,当时的中国球迷为之一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评过。评选活动让很多老球迷一个机会,去回顾自己几十年的看球和打球生涯。但这样的活动没有继续,应该每过十年甚至几年增选一批,而不是让新球迷只知道NBA球星谁进了“名人堂”,每年的9月为此津津乐道。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也有过自己的篮球“名人堂”,那是8年前的这个季节由李元伟倡议“兴建”的,我打个引号的原因,是这个“名人堂”只在虚拟的网络上存在过。李元伟是具有开放风格的改革家,2007年奥运氛围浓厚,也是在那个时候喊出了“篮球是中国第一运动”的口号,那年底篮协准备建立网上的“中国篮球博物馆”,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所谓的“名人堂”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我记得当时篮协兴师动众征集中国篮球“文物”,包括球衣、球鞋、签名、奖杯、照片等等,今天我才发现,我居然是“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但是你到篮协的官方网站上去搜,这个“博物馆”一直处于建设中,到2008年奥运会后的12月戛然而止——几个月后,李元伟就退休了。现在,你点进那个“博物馆”的网址,打开显示“不存在”。

在民间,我不止听说过一次有人想为中国篮球建立博物馆,最接近的是原山西队的老板王兴江。他在卖掉山西队以后,第一件想做的事不是再建一支球队,而是建造一个真实的篮球“名人堂”。王老板找了包括姚明在内的很多人,想了很多计划,包括自己要花多少个亿,并希望篮协予以支持。然而,建一个真实的博物馆比虚拟的难得多,现在,王老板正忙碌于他新建的NBL球队,那个“名人堂”仍处于梦想阶段。

大巴有资格享受那样高规格的仪式,他是中国篮球非常值得纪念的人物,但他的全部能量也只限于办一个属于自己的仪式。为了让更多的老前辈被人想起,更多的后来者被人记住,我们需要这样的仪式,那些曾在球场上兵戎相见的对手们从五湖四海赶来,在同一片球场上其乐融融,像失散多年的兄弟一样。但仪式有开始也有结束,那些时刻即使被摄像机记录和定格,也将散落于网络的汪洋大海中。

但如果连网络上都找不到,该怎么办呢?几年前有一次我在佛山,身边坐着一位长辈,个子和我差不多,普通得很。交谈中才得知,他是1977年中国男篮的一员,身高1.78米,在首都体育馆和NBA来的华盛顿子弹队交过手。在他们的描述中,热身时这位前辈就喜欢扣篮,小小个子跳那么高,每扣一个都激起全场球迷的欢呼,想像那场景,如果换作现在,就像球迷们惊叹内特·罗宾逊的扣篮一样吧。他的名字叫“何巨华”,钱澄海带他和穆铁柱、张卫平、匡鲁彬、黄频捷、张大维那批队员去夺亚锦赛冠军时,我才10岁,电视是搬个板凳到别人家才能看到的稀罕物。

我们什么时候会有一个属于中国球迷自己的篮球“名人堂”呢?在大巴这样光鲜的退役仪式都很罕见的年代,恐怕还是遥不可及。

为什么cba没有名人堂(苏群: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

为什么cba没有名人堂(苏群: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

为什么cba没有名人堂(苏群:我们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篮球“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