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意义(《夺冠》:排球已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那么夺冠还有意义吗)

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意义(《夺冠》:排球已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那么夺冠还有意义吗)

更新时间:2022-11-06 21:45:03

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意义(《夺冠》:排球已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那么夺冠还有意义吗)

1

《夺冠》的上映,可谓是一波三折。

电影在原定档于春节上映之前就不断传出各种“不和”的消息。

之如陈忠和不满电影中对其形象的抹黑,要求删除其所在的段落。

之如排球管理高层不喜欢电影中的内容。

之如女排队员不愿意署名……

一系列创作之外的限制,让电影被剪辑删改得支离破碎。

电影中没有陈忠和的名字,只有教练,陪打教练;老女排队员没有姓名,只有编号;对不上的口型,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对话,甚至连电影的名字也从《中国女排》改为了如今的《夺冠》……

如同导演陈可辛微博所说:“女排夺冠的路上一向都是难,难,难,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胜利。我们剧组拍摄也一样,三年的难,难,难。”

《夺冠》故事选取了中国女排几十年历史中的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并将其分为了三个有着明显界限的小短片,每个短片之间使用文字解说的方式进行分割。

第一个故事是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夺得三大球的世界性冠军,它的意义非凡。

第二个故事则来到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焦点之战不是总决赛,而是小组赛中的中国队与美国队。中国队的教练是陈忠和,而美国队的教练是郎平,这场荣誉之争最终中国以2-3遗憾输给了美国。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了8年后的里约奥运会,这次面对的是冲击三连冠的东道主巴西队。结果早已被大家熟知,3-2战胜了巴西,这也是时隔8年之久,中国女排再一次进入奥运会的半决赛,并最终获得了金牌。

电影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并且基本上算是家喻户晓的女排夺冠历程。

因此比赛结果的悬念程度就注定不是电影最重要的部分,焦点应放置于如何夺冠,以及为了夺冠下至队员上至教练为此付出了什么,其背后的精神核心才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故事中呈现的三个片段虽都重要,但却并不是对于中国女排来说最重要的三场比赛,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才是导演陈可辛真正选择它们的原因。

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意义(《夺冠》:排球已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那么夺冠还有意义吗)

2

打球为了什么,夺冠又为了什么?

这句贯穿整部电影的话,也成为了电影最深刻的命题。

1981年,美国就将计算机用于了女排的比赛之中,它能快速统计出所有人的数据,包括队员,包括教练。

而面对技术上的碾压,袁教练能做的只是让人将网抬高15厘米,用更加残酷的方式一遍遍高强度地训练着这些队员。

在那些老女排队员心中,她们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夺冠。

为什么夺冠?

为了国家。

1981年的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而美国的科技经济水平,则遥遥领先于中国。

就像袁教练所说,当他出国后,看到住所中那些从未见过的冰箱、电视、空调,他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中国女排的现状所代表的恰恰就是国际中的中国。

面对各国技术上的碾压,只能靠不断透支与自虐般的努力才能够不断接近那些大国。

而夺冠就意味着中国哪怕现在落后,却依然有着迈入世界前列的决心和希望。

女排队员没有将青春留给自己,留给理想,而是奉献给了国家。

这是她们不需要考虑的,却早已被人安排好的理由。

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意义(《夺冠》:排球已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那么夺冠还有意义吗)

3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2008年的奥运会也成为了几十年来中国最值得骄傲的一个标志。

和平年代的体育事业,其实就是国家间的战争。

而在这一年,中国队在主场输给了美国队。

最让人感到复杂的,是美国队的主教练就是曾为中国夺得三大球首金的最大功臣郎平。

我们清楚的看到,比赛后观众席上人们痛骂郎平“卖国贼”。

在这一刻,运动之于运动员代表着什么,再具体而言,排球之于郎平来说代表着什么?

她为了排球,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健康,付出了一辈子的希望,这时的她被所有中国人称赞。

但当她秉持着体育精神,尽可能的为排球发挥着自己的价值时,依然会因为不是为国争光而饱受谴责。

郎平出于生活和身体的考虑选择执教给出条件更好的美国队,而群众却因为她不是为了集体付出而痛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这场比赛中衍化出了巨大的矛盾。

这也是陈可辛留给观众的思考,体育是否脱离了国家,脱离了集体,任何荣誉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意义(《夺冠》:排球已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那么夺冠还有意义吗)

4

2016年,中国已然迅速崛起。

曾经拼命争取冠军的理由是:“因为我们内心还不够强大,所以总要依托外界的认可,总觉得胜利是唯一赢得尊重的方式。”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强大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早期的“女排精神”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环境。

在这部分中,个人利益已经超过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为国家而打球,为父母而打球,为成为郎平而打球都不再是她们能够坚持下去的理由。

因此郎平才会一遍遍询问队员们对于排球的态度,并说出“排球不是生命的全部”这样的话。

如今的排球就算夺冠,也不会如同当年一般人们冲出家门,奔走在街上欢呼,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群众层面,对于夺冠的关注度日渐下滑。

这时,队员真正才开始从集体走向个人,然而一旦迈向个人,这个问题就迷茫了很多。

年轻时的郎平为了夺冠不需要自己想出一个理由,因为国家的信念是自己不断走下去的最重要信念。

那么当初郎平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不代表之后的队员们不需要思考。

时代不同,精神不同。

只有坚信打排球就是为了自己时,这项运动才真正有存在的意义,夺冠才真正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感动。

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意义(《夺冠》:排球已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那么夺冠还有意义吗)

5

三个部分看似均是中国女排的经典时刻,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早已发生了变化。

从最早的为了集体和国家,到中间的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直到最后个人成为这项体育事业的主角。

“女排精神”跟随着时代不断革新,其背后所代表的国家其实也有了深刻的不同。

其实陈可辛导演选择话题的角度一直都很讨巧,无论是《中国合伙人》的创业,还是《亲爱的》中的拐卖孩子,再到今天看到的《夺冠》,其话题的本身就具有足够的关注度。

作为中国三大球中最争气的排球,一个个队员拼命后夺得冠军,这种悲壮感带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加上国家荣誉特有的热血沸腾。

无论观众多么客观地评判电影,都会不由自主地加上时代的情怀分。

这种讨巧也让《夺冠》在无数外界不可抗力下,依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总的来说,电影虽然拍的中规中矩,但其所想表达的核心内容的确清晰明了,也很有讨论价值。

加上如同女排夺冠般的上映一波三折,最终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依然值得一看!

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意义(《夺冠》:排球已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那么夺冠还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