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感觉他已经开摆了(运动损伤后,心理和情绪这些看不见的患处该如何疗愈?)

感觉他已经开摆了(运动损伤后,心理和情绪这些看不见的患处该如何疗愈?)

更新时间:2022-10-31 07:58:04

无论是对精英运动员,还是运动爱好者人群,运动损伤可谓“一视同仁”。当人们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对运动损伤进行治疗时,一个“看不见的患处”同样应给予关注,那就是因伤病带来的心理及情绪影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高级专家助理赵国明士分享并解读了遭遇运动损伤后,普遍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及相应治疗方法。

“身体疼痛会诱发更大的心理疼痛”

作为2021年唯一一位以心理专家(科研)身份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成员,从业多年的赵国明士为许多精英运动员做过伤后心理干预。“对运动员来说,最主要的是帮助他们解决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赵士看来,大赛前遭遇伤病往往会给运动员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大赛前的备战都是长期而艰苦的训练,此时出现伤病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参加重要比赛的机会,进而对个人职业生涯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情绪上的不良反应由此出现——懊恼、愤怒、对可能无法参加比赛产生的焦虑和恐慌……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对导致出现伤病动作的心理阴影,赵士遇到的一个案例就是如此,某位体操运动员在做一个单杠难度动作时不慎脚踝受伤,即使伤愈康复后,他对这个动作仍会有“不敢做”的心理。这是极为常见的情况,北京女足门将潘红艳也曾告诉新京报记者,由于接高球时曾意外受伤,被迫休养4个月重返赛场后,她再面对高球一度不敢出击。

“其实身体上伤病所产生的痛苦可能没有那么大,如果我们在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对伤病有抗拒、抵触、不接纳、不接受的情绪,身体上的疼痛往往会诱发或导致更大的心理层面痛苦。”赵士认为,正因如此,运动员或普通运动爱好者人群在运动损伤后接受心理干预是必要的,除情绪调整外,还需要保护运动自信心。

“分析受伤原因能保护运动员自信心”

在为运动员进行伤后心理干预时,帮助对方以平和、接纳的态度面对伤病是赵士首先要做的。“为什么就我受伤了”是一种抵触情绪,“用最好的药、找最好的医生,让它(伤病)马上好起来”是另一种不接纳伤病的心理态度,赵士希望通过调整认知来处理情绪管理的问题,用焦点解决理论的重要引导方式将伤病问题一般化,让对方不再有“怎么就我这么倒霉”的负面情绪,“既然参加体育活动和竞技训练,伤病就是难以避免的一部分,没有哪个运动员从来都没有受过伤,每个运动员都会面对自己的伤病。”更重要的是,一旦人们接纳了伤病,后面的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因伤病对某个项目、某个动作产生心理阴影则需要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进行保护。赵士会帮助运动员对伤病的出现进行归因——如果没有合理的归因,不了解导致伤病出现的原因,人们就会认为伤病是不可控的,并因这种不确定性放大恐惧感,对令自己受伤的动作“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越不敢做”。

归因对精英运动员和普通运动爱好者都极为适用,赵士每次都会与运动员一起分析伤病出现的原因,首先确定是否由疲劳引发:过度训练后,没有充分的恢复时间而造成的身体疲劳,人在这种状态下非常容易受伤;长期高强度训练或大量脑力活动后,容易造成神经疲劳,其最典型表现就是在运动时注意力无法集中,专注度不够,导致拉伤、扭伤;另一种疲劳则是长期处于压力和紧张情绪下,造成的心理疲劳。

热身是否充分、高强度训练后是否很好地进行了放松整理同样关键(热身往往是普通运动爱好者容易忽视的,专业运动队在进行高强度训练前,一般会进行30分钟至1小时的热身)。与此同时,还要分析造成伤病的动作是否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当运动员挑战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难度动作时,也有可能出现伤病。

通过多年来对运动员进行伤后心理干预的经验,赵士认为,帮助运动员分析受伤原因,对保护其自信心非常重要,“自己理清原因,对当时伤害到你的动作和情景就不会留有太多心理阴影。知而不惑,对伤病有充分认知后,累了就少练一点,没休息好就调整一下。人的身体是有智慧的,有时伤病也是身体发出的信号,用疼痛来提醒你该休息了。其实这也是身体给出的一个宝贵自省时间,让你去平心静气地了解自己,回顾自己的生活与运动方式,作出积极调整。”

“用心理训练促进伤病恢复”

当化解情绪上的不良反应及通过归因找到伤病原因后,运动员将进入下一个遇到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干预阶段:在心理训练的帮助下促进恢复。

表象训练和心理放松训练是赵士习惯采用的恢复手段,运动员受伤后,某些动作会因此受限,即使在康复期内,也暂时无法完成运动动作。然而伤病及康复期内真的无法进行自我训练了吗?赵士给出另一种答案:“比如一个脚踝受伤的体操运动员,依然希望对动作的流畅性、稳定性进行训练,这种时候我会帮助他通过表象训练来完成。简单来说,表象训练是在你的脑海中进行的,它分为很多种,可以像放电影一样,用慢节奏去做,也可以重复做,并可以将这个动作放置在某个场景中去做。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即使在想象中进行曲臂动作,人体相应的肌肉与神经也是有反应的。”

因无需借助生物反馈仪等专业设备,表象训练被称为“运动员最常用的一种自我就可以完成的训练方法”。其应用非常广泛,除了可以帮助运动员对相应肌肉和神经的连接进行训练,弥补功能受限外,也能够缓解大赛前的紧张感。赵士会让紧张感强烈的年轻运动员闭上眼想象自己进入大赛时的场景,从进入比赛场地到开始准备活动,再至投入比赛,得到的反馈都会是:“我的心跳加速了……我的心率已经上来了,我感觉已经进入比赛状态了。”这种做法并非仅是“预习”,“多做类似的表象训练,会起到脱敏的作用,帮助运动员在真进入比赛时,一定程度上化解压力与紧张度。在表象训练中完成导致自己受伤的动作,恐惧感也会降低。”赵士说。

通过呼吸冥想进行心理放松训练是另一个不可少的方法,身心放松状态可以帮助人对伤病产生温和的接纳,以达到更好疗愈的效果。当然真正的心理放松并不容易,此前为某位受伤运动员做放松训练时,对方总会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下突然惊醒,“从这个现象,我发现他们潜意识层面是非常紧张的。”赵士说,“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让他们神经放松下来极为关键。”

“良好正念习惯可有效避免伤病”

遭遇运动损伤后,治疗和心理干预是人们恢复身心健康的手段,在最大限度上预防、避免伤病是另一个关键。赵士提到了正念的概念,在他看来,出现伤病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运动者没有养成好的正念习惯。

很多心理疗法都是基于正念,何为正念?赵士给出了简单明了的解读:“你可以理解为,不论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事,都要尝试做到身心合一。对参加运动的人来说,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当下的运动中。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如果你专注当下,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未来也不会差。”

不少长跑爱好者都分享过跑步给他们带来的奇妙感受:“身体越跑越轻盈,有时甚至感觉身体像没有了一样,是一种非常舒服、让人享受的感觉。”赵士说,这就是身心合一的状态,“但凡处于身心合一的状态,运动者就可以充分感受运动所带来的快乐,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运动成瘾。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你绝对不会受伤。”

除了运动前的充分热身,运动后的放松整理外,养成良好的正念习惯是运动者避免伤病的另一个有效方法。一举多得的是,这一习惯可以帮助运动者在日常跑步、骑行等运动中,就能锻炼并取得注意力集中的效果,令其成为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目睹别人受伤也需要心理干预”

在伤病面前还有一个特殊人群,他们自身并未遭受伤病,但目睹了队友、同伴遇到严重伤病或意外。赵士认为:“对于目睹了那些严重受伤事情的旁观者,必须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否则肯定会留有心理阴影。虽然这种心理阴影出现的时间或早或晚,症状或轻或重。”

2021年欧洲杯B组首轮角逐中,丹麦队的当家球星埃里克森比赛中突然失去意识倒地,经过医疗团队14分钟的紧急抢救后被送往医院。惊心动魄的一幕后,丹麦足协第一时间请来4名心理专家,为教练组成员和球员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阴影。

赵士也曾为专业运动队进行过类似的心理干预,令他震撼的是,在赛场上有着“大心脏”、彪悍强壮的运动员们在接受心理干预时痛哭流涕——目睹队友发生的意外事件后,每个人都处于极度恐惧中,甚至难以完成训练。赵士回忆说,自己当时主要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让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给他们一个纾解和发泄痛苦与恐惧的渠道;二是为他们进行脱敏训练,帮助他们对产生恐惧的场景取得脱敏效果,“当他们慢慢能在这个场景中放松下来的时候,对那一幕的阴影和恐惧可能就不在了。”

包括精英运动员在内的很多人目前还存有一个误区,即当遇到心理障碍时对求助心理专家心有顾虑,担心是软弱的表现,或被人认为“不正常”。但事实上,因“看不见的患处”求助于专业人士无需背负心理负担。赵士对此表示:“其实很多心理训练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普通运动人群来说,要通过正规渠道求助专业人士,去解决心理障碍、认知障碍或情绪紊乱。”

运动表现里,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向来并重。

新京报记者 周萧

编辑 张云锋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