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再造盛世不容易(永乐城之败:压垮宋神宗的最后一根稻草,再造汉唐功业之理想破灭)

再造盛世不容易(永乐城之败:压垮宋神宗的最后一根稻草,再造汉唐功业之理想破灭)

更新时间:2022-10-31 03:38:14


再造盛世不容易(永乐城之败:压垮宋神宗的最后一根稻草,再造汉唐功业之理想破灭)

宋神宗

元丰二年(1079年),新党为了将反对变法的旧党一网打尽,炮制出了苏轼的乌台诗案,大兴文字狱,受到牵连者众多,其中就包括旧党领袖司马光。后因太皇太后去世,大赦天下,牵连的官员大多罚俸禄了事,只有驸马王诜、王巩、苏澈三人受到了削官降职的处罚,苏轼被宋神宗赦免贬到了黄州。

或许是宋神宗看到党争太过于激烈,明显已上升到挟私报复的层面了,为了缓和这种不利的局面,就有意在新旧两派之间一碗水端平,适当起用被压制的旧派人物,他打算召司马光入朝担任御史大夫。宰相王珪、参知政事蔡确二人担心司马光复出,势必会使旧派人物得到重用,这样会削弱新派的势力。为了阻止这一点,想出了一个收复灵州的办法,指使俞充向朝廷献上平西夏的策略,以转移宋神宗的工作重心。

宋神宗果然把注意力转到了与西夏的问题上,随后诏告民间,征集战马,准备西征。

其实,早在即位之初,宋神宗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拓疆大业,王韶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方略,并为神宗所接受。这里面有一个“以夷制夷”的策略,联合羌族一起对付西夏,而要想成功地实现这一策略,还必须拿下灵州。

灵州之战

灵州地处西北边陲,是战略要地“北控河朔,南引庆凉”。当年李继迁攻取灵州,就为西夏的建国打下了基础,而且还成功制约了宋朝与甘州回鹘、西凉吐蕃的联系,使宋朝“以夷制夷”之策略无法顺利实行。由此可见,宋神宗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就必须拿下灵州。

随着新政的一步步深入,宋神宗感觉朝廷已经积聚了相当强的实力,完全可以支撑起对西夏的战争,进而收复故土、迫使其臣服的目的。

元丰四年,西夏国内发生了内乱,因梁太后发动政变,囚禁惠宗于兴庆府,并杀死了亲宋的将领李清。一些支持皇帝的势力便拥兵自重,导致西夏国内出现内乱。宋朝认为此时正是攻伐西夏的好时机,宋神宗命李宪、种谔、高遵裕、刘昌祚、王中正等五人领军,兵分五路大军向西夏挺进,并约定在灵州会合。

西夏众将得知宋军来犯,他们认为李宪只是一个宦官,不懂带兵打仗;种谔是西夏的手下败将,不可言勇,宋朝边廷无将,主张分兵迎敌。但有一位老将力排众议,主张坚壁清野,以避宋军的锋芒与锐气;在灵州、夏州聚集重兵,以逸待劳;再派精兵截断宋军的粮道,这样宋军便不战自乱,到时数十万宋军别说是打仗,退兵恐怕都来不及。梁太后采用了这位老将的建议,并在随后的灵州之战中大败宋军,战争的大概经过如下:

1,种谔和王中正两路军队进展顺利,一路杀进灵州境内,但听说押运粮草的部队遭到伏击,粮饷辎重全被西夏军队劫走,两路军队便不得不撤退回宋境,期间还遭到西夏军队的追杀,损失惨重。

2,刘昌祚一路杀到灵州城下,将灵州围得水泄不通,并向灵州发起了猛烈攻击,眼看破城在即,突然接到高遵裕停止攻城的命令。由于刘昌祚受高遵裕节制,不得不服从军令,下令停止攻城。

原来,高遵裕在进军途中,得知刘昌祚正在攻打灵州城,他担心刘昌祚破城建立不世之功,所以就传令停止攻城。一念之差,使宋军丧失了破城的良机。三天之后,高遵裕才赶到灵州,而此时宋军的士气已泄,再加上西夏军队得到了三天时间的休整部署,防御更加严密,城池固若金汤。宋军连续进攻十八天,难越雷池一步。

两军激战正酣,西夏派出一支人马悄然决开黄河七级渠,结果是宋军数万人马被淹死、冻死,兵败灵州城。

3,李宪这一路军队杀进了葫芦河,当他得知其余各路失败的消息,不敢再前进,便立即班师。

五路大军,出兵时约定到灵州会合,四路兵马都到了灵州境内,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同一惨败的下场。唯独李宪这一路没有到灵州,损失最少。灵州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宋神宗急得整晚没有睡觉,从此染上疾病。

灵州之战,宋军损失惨重,但宋夏军队的主力并未真正交锋,宋神宗并没有完全放弃消灭西夏的念头,准备另寻战机,以便与西夏军队决战。


再造盛世不容易(永乐城之败:压垮宋神宗的最后一根稻草,再造汉唐功业之理想破灭)

宋、夏两国疆域图

永乐城之战

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宋神宗得到鄜延路经略司的情报,称西夏正在调集军马准备进犯。宋神宗大喜,立即命令鄜延路经略使沈括、副使种谔草拟作战计划,种谔建议在横山筑寨,取高屋建瓴之势俯瞰夏境,并主张从银州进兵征讨西夏。

宋神宗同意了种谔建议,诏令给事中徐禧和宦官李舜举作为朝廷特派官员,前往鄜延落实筑寨之事。但当徐禧察看地形后,不赞成筑城横山,改在永乐建城。最后,宋神宗竟然采纳了徐禧的建议,舍横山而筑城永乐。从军事的角度考虑,筑寨横山要比筑城永乐要好,但宋神宗出于对徐禧的信任,就舍弃了种谔的方案。

西夏得知宋军在永乐建城,立刻发兵三十万前来攻打,将永乐城围得水泄不通。由于永乐城依山而建,并无水源,只有城下河畔筑有水寨,但水寨被西夏军队攻占,水源被断绝。结果是徐禧战死,永乐守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极少数士兵突围。

永乐城之败原因:

1,赵宋祖宗家法,外行领导内行

徐禧是一个未经历战阵的谈兵书生,是一个文官,竟然成为指挥宋军千军万马的前敌最高指挥官。种谔虽然有军事谋略,却也只能听其发号施令。这正是赵宋祖宗家法带来的后果,由外行来领导内行,如此一来,宋军的战斗力在实战中往往要打很多折扣。

2,作战方案错误

此次战役最初的作战方案是种谔拟定的,而且得到了神宗皇帝的首肯。其大致方案如下,在西夏的战略要地横山一带建造数座城池,以占据地利,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来犯的西夏主。可见,其作战方案合理可行。而徐禧担心种谔抢了自己的风头和破夏的头功,执意要对种谔的作战计划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将筑城的地方由横山改在了永乐。后面的结果证明了这一决定是错误的,犯了兵家大忌,即将军队驻扎在高处,水源容易被截断,与三国时期的马谡犯了同一个错误。

3,军队内部的不和

开建永乐城之前,种谔还与徐禧大吵了一架,他劝说不要筑城于永乐。徐禧大怒,严厉警告种谔说“难道你不怕死骂,如果再喋喋不休,惑乱军心,贻误战机,定以军法从事”。种谔却说,建城于永乐,败局已定,既然如此,则我必死无疑。战败是死,违抗军令也是死,我宁愿违抗军令,被你处决于军营之中,也不想抛尸于丧师辱国的战场。

在这一方面,种谔是以死相谏,然而,由于徐禧之前已经与种谔产生过矛盾,更担心他与自己争功,就奏请神宗将有勇有谋的种谔调到了延州。在后来的永乐之战中,种谔因怨恨徐禧,故意按兵不动,没有去增援。

4,徐禧的瞎指挥

当西夏军队蜂拥而来,部下建议乘夏军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而徐禧却呵斥道:“王师不鼓不成列,怎可乘人未曾布阵,便施攻击呢?”战机稍纵即逝,宋军错过了一次打击夏军的良机。当西夏的“铁鹞子军”正过河时,部下建议进行攻击,又被徐禧拒绝,他认为应该等人家全部过河了再一举歼灭。

铁鹞子军是西夏重装起兵部队,由三千人组成,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是西夏军队的王牌,一直被用来作为冲锋陷阵的“前军”。

西夏铁鹞子军见宋军并不出击,迅速过河,也不列阵,直接杀向宋军阵地。宋军根本不能抵挡,溃败至永乐城内,然后被围困至死。

永乐城一战,宋军阵亡将士达二十余万。

宋神宗自熙宁年以来,数次用兵西陲,所得地盘仅葭芦、吴堡、义合、米脂、浮屠、塞门等六城,耗用钱粮不计其数。永乐一役,败得最惨。

当战败的消息传来,宋神宗当朝失声恸哭。先是灵州战败,后是永乐的丧师,神宗在精神上遇到难以承受的打击,几年之后便忧郁病死。


再造盛世不容易(永乐城之败:压垮宋神宗的最后一根稻草,再造汉唐功业之理想破灭)

北宋禁军

灵州、永乐战败,为何让宋神宗遭受如此大的打击?

首先:宋神宗即位之初,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自宋朝开国以来就出现的“三冗”现象,到了宋神宗时期已是愈演愈烈,积弱积贫的政治局面已完全形成。由于宋朝官僚机构极度臃肿,造成官吏冗多。又因为国家养兵百万,士兵队伍日益庞大,百弊丛生,整个国家的财政状况不堪重负。面对这样的局面,血气方刚的宋神宗,一上任便想大展宏图,因此就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

但由于变法推行受阻,王安石也离开了朝廷,此时的宋神宗已经只能从军事上找一些安慰,如果能在用兵西夏的问题上取得突破,相信有助于改革的推进。于是,在苏轼的乌台诗案之后,宋神宗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征服西夏的问题上了。

其次:宋神宗在年少的时候,就对宋太祖甚为崇拜,每感于“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败兵,”便有“雪数世之耻、恢复河朔之志”。即位后,他效仿当年太祖设“封桩库”的做法,在宫廷内建造了一批库房,又作诗一首,以每个字为库房之名号。其诗云:

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意有惩艾。

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

意思是说:五代十国之间缺乏计谋,而导致蛮夷猖狂。有创造天才的太祖创立宋朝,意图挽回这种颓势,所以开设内殿中的府库,作为募兵筹饷的基础。我做曾孙的继承先祖的伟业,岂敢忘记他的遗志?

也就是说,宋神宗把收复疆土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非常崇拜汉唐的文治武功,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曾身披铠甲去见自己的祖母曹太后,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展露无遗。

第三:王安石变法,虽然出了一套富国强兵之法,但从根本上来说,王安石只是一个政治家,而非军事家,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了富国(理财)方面,对军事方面的关注较少。而为重振宋朝军力呕心沥血的则是宋神宗本人,如兵器方面,宋神宗知道其先进程度和科技水平至关重要,神宗深谙此道,并且亲自下诏封赏进献新式武器之人,“神臂弓”就是在这股进献风潮中的最大收获。

当年绥州战役的失利,不但没有打消他消除开疆拓土的雄心,反而激励他把更多的精力和变法的重点放在了强兵方面。在此前后,他还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自勉:“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资,何以成戎捷。”要继承祖宗的遗志,收复故土。

宋神宗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功业,更多的是在军事方面的开疆拓土,变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退一步来说,就算富国不能成功,但强兵必须要成功。因此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宋神宗还并未受到多大的打击,毕竟富国方面的业务,是交给臣子去打理,走了个臣子,大不了让别的臣子来做。

而强兵方面的业务,是宋神宗亲力亲为来推进的,当这方面的结果最终遭遇到了惨败,从精神上是无法接受的。如果说灵州之败,还可以说没有与西夏真刀真枪的干过,败了可以不服;但永乐城之败,是宋夏两国军队主力之间的大碰撞,结果宋军遭遇了惨败,这等于就是说明十余年的强兵之努力,全部变得没有意义了,成了压垮宋神宗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支持王安石推行变法,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梦想破灭之后,生命也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