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表现未达预期(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走向统一规范——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十二期))

表现未达预期(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走向统一规范——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十二期))

更新时间:2022-10-31 00:29:10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表现未达预期(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走向统一规范——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十二期))

【目录】

>>>政策速递

1.9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

2.首届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广西南宁成功召开

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

4.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我国或可实现能源“可能三角”

5.工信部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推荐工作开始

6.生态环境部印发《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

7.国际环保机构发布10家全球头部车企气候与环境表现排名

8.欧盟委员会公布紧急干预市场以降低能源价格的措施

9.荷兰的哈勒姆将成为世界上首个“禁止大部分肉类广告的城市”

>>>专题碳讨

1. 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已在路上

2.钢铁行业碳达峰方案呼之欲出,绿色金融如何助力转型?

【摘要】

一、政策速递

1.9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

声明指出:我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一致承认当前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实现复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之一。在上合组织成员国生活着全球近一半人口。为了他们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我们决心就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开展合作。

零碳解读:气候变化及其负面影响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需要全人类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基础上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同心合力携手应对,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向包容可持续发展转型。成员国认为,应考虑各国国情,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基础上落实《巴黎协定》。我们注意到,温室气体减少和净零排放对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温控目标至关重要,各国有权自行确定本国减排目标及其实施路径。

2.首届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广西南宁成功召开

9月16日至18日,在第19届中国—东盟览会开展之际,首届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广西南宁成功召开。此次论坛以“核技术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对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核能与核技术产业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加深东盟国家对我国核技术应用、核能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了解,增进东盟国家推动相互之间需求对接和务实合作,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添新内涵起到重要作用。

零碳解读: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并指出,中核集团将以核技术应用产业为抓手,以先进核技术与产品服务区域发展为方向,精耕细作,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参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合作与互动,并借助中国-东盟览会平台和开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契机,为推动中国-东盟地区核技术应用产业快速发展贡献中核力量。

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

该通知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健全,标准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监督机制有效运行,商品过度包装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月饼、粽子、茶叶等重点商品过度包装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零碳解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生产、销售、交付、回收等各环节明确工作要求,坚决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现象,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我国或可实现能源“可能三角”

9月17日至18日,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在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召开。论坛上,发布的《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能源供给革命(2022)》报告显示,多元生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总体稳定,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继续发挥,产业链条不断补链、延链、强链,石油石化安全保障作用显现,开发利用布局加快拓展优化,非化石能源成为发展主方向,储备设施建设进一步补短板,全国能源输配网络效应初显。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壮大,或可实现经济可行、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能源“可能三角”。

零碳解读:昌平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支现伟在主旨报告中说,在全国实施“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昌平区的目标锚定在将“能源谷”建设为先进能源创新的策源地。昌平作为论坛的举办地,在未来科学城聚集了大量能源企业,在践行“双碳”战略目标上,基础扎实、要素齐全、创新活跃。

5.工信部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推荐工作开始

9月16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出通知,开展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推荐工作。规定近三年有下列情况的,不得申报绿色制造名单:未正常经营生产的;发生安全(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以“信用中国”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准);被动态调整出绿色制造名单的;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关督查工作中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被列入工业节能监察整改名单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失信被执行人等。

零碳解读:按照“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组织本地区企业(含央企)、园区等开展申报工作,遴选确定本地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荐名单。鼓励各地建立完善本地区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机制,发布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对纳入名单的企业或园区给予优先推荐。

6.生态环境部印发《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

《指南》指出,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是省级行政区域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强化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省级行政区域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要在深入分析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趋势、影响和风险、现状和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形成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为推动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行动指导。

零碳解读: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应坚持风险导向、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等四项原则,按照建立工作机制、编制行动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论证评审、联合发布实施、适时调整更新等步骤有序推进。《指南》指出,要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凝练形成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方案应包含影响与风险、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试点示范和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7.国际环保机构发布10家全球头部车企气候与环境表现排名

9月初,北京—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发布《低碳竞速 2022——全球十大车企气候行动与环境表现排名》,对通用、大众、丰田、本田等10家全球头部车企(或集团)进行排名。报告发现,尽管在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法令加持下零排放汽车销量快速增长,10家企业零排放汽车转型速度均不足以达到控温1.5°C的目标。通用、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福特、现代-起亚、雷诺、斯泰兰迪斯、日产、本田、丰田,分列第一到第十名。

零碳解读:报告延续了《低碳竞速2021》的方法论,评估车企在内燃机(ICE)淘汰、供应链脱碳、资源减量增效三个维度的表现。同时2022年的报告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供应链钢铁脱碳、可再生能源充电和范围三的披露及减排目标设定等评估标准。总体而言,10家企业的表现均未达到预期。

8.欧盟委员会公布紧急干预市场以降低能源价格的措施

欧盟委员会建议各成员国在高峰用电时段强制减少5%的用电量,总体用电量减少10%,这个限电规定将持续到2023年3月31日。限电节电的具体方法和实施细则由各成员国自行选择和决定。在供给端,欧盟建议临时性将电力企业的“边际收入”上限定为每兆瓦180欧元,超过这个上限的收入将由政府征收,用于补贴电力消费者的电费支出。成员国之间可以互相交易用电配额。欧盟委员会同时建议使用燃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发电企业在今年获得的利润如果超过以往三年平均利润的20%,超出部分的收入也将被政府临时征收,以补贴消费者。上述措施预计将在本月底举行的欧盟能源部长会议上批准。

零碳解读:据初步估算,欧盟各成员国政府自发电企业处征收的两项收入将达142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强调,上述措施都是临时性的,是在今年以来欧洲能源供应和需求严重失衡的背景下作出的。旨在平衡能源生产者的超额收入和消费者的巨额负担。欧盟委员会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控制能源价格的工具,并开拓低价能源的来源。(央视新闻)

9.荷兰的哈勒姆将成为世界上首个“禁止大部分肉类广告的城市”

据海外媒体报道,荷兰官员说,由于肉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荷兰的哈勒姆将成为世界上首个“禁止大部分肉类广告的城市”。报道称,这个拥有16万人口的城市同意从2024年起禁止在公共汽车、住所和大屏幕等公共场所投放集约化养殖肉类的广告。此举在2021年11月获得市议会批准,但直到上周一名市议员宣布他已正式通知广告公司后才引起注意。

零碳解读:最近的研究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自全球食品生产,其中养殖肉用家畜造成的污染是生产植物性食物的两倍。据报道,为了放牧牲畜而砍伐掉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用富含氮的化肥来种植动物饲料,这些都会污染空气和水源,导致气候变化和臭氧消耗。牲畜还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

二、专题碳讨

1.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已在路上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这成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部纲领、路线性文件,全国碳排放市场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胡汉舟撰文指出,该《实施方案》的出台对于夯实碳排放统计数据基础、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落实党中央关于“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要求意义重大。

看点:

(1)从2005年开始,我国一些列文件的出台,奠定了碳排放统计核算的基础,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发展和技术经验的积累。

(2)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胡汉舟表示,“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立统一规范的统计核算体系,摸清碳排放‘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不仅是推进双碳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统计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服务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

(3)国家统计局将努力构建一套科学适用、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制度体系,客观公正核算全国和各地区碳排放情况,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靠数据支撑,确保党中央关于双碳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启发

(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碳排放核算体系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纷纷出现,如果不加以科学化、统筹化梳理、提升,就会影响“双碳”工作的高效推进。

(2)“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等八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将会被纳入全国碳排放市场,而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内部的碳排放多行业管理。这就要求,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必须全国统一,减少技术壁垒、区域差异,甚至人为壁垒。

(3)在完善相应法律体系、政策措施的同时,还得依靠科技创新。这样的创新在全国应用的时候,又会推动落后地区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推动双碳工作。

2.钢铁行业碳达峰方案呼之欲出,绿色金融如何助力转型?

9月16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冯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工信部配合制定了石化化工、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此前于8月下旬,中钢协领导的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提出了行业实施“双碳”工程的四个阶段。

看点

(1)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领导的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于8月中下旬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提出实施“双碳”工程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30年前),积极推进稳步实现碳达峰;第二阶段(2030-2040年),创新驱动实现深度脱碳;第三阶段(2040-2050年),重大突破冲刺极限降碳;第四阶段(2050-2060年),融合发展助力碳中和。

(2)这个路线图明确了中国钢铁工业“双碳”技术路径——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流程优化创新、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捕集封存利用。

(3)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一是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现高炉向电炉生产方式转变,后期逐步发展高炉富氢冶炼等低碳冶金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助力无化石能源冶炼,实现源头减污降碳。二是节能减排,通过生产运输等各环节节能流程和技术、超低排放改造等推进,从源头和排放两头进行综合提升,实现吨钢能耗和吨钢排放指标的明显改善。

启发:

(1)“钢铁行业是制造业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量约占我国排放总量的16%,钢铁行业可以说是碳减排的重点行业。”SMM钢铁分析师谷雨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我国当前高碳能源消费结构下,每年碳排放量约为百亿吨,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费增长的需求与减排压力并存,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仅有30年,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2)针对传统高排放行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这一问题,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常务理事邵诗洋此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技改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依然是银行。但此前因缺乏对低碳转型项目的清晰定义及指导,且须兼顾机构自身的绿色指标,对于高排放行业的融资项目,金融机构的态度仍较为谨慎。随着近年绿色金融的众多标准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的态度也将更为明朗。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

电话 13126636787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程维妙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