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中国女子接力夺冠新闻(新闻8点见丨第9枚奖牌!中国短道速滑队女子3000米接力摘铜)

中国女子接力夺冠新闻(新闻8点见丨第9枚奖牌!中国短道速滑队女子3000米接力摘铜)

更新时间:2022-10-29 17:51:50

中国女子接力夺冠新闻(新闻8点见丨第9枚奖牌!中国短道速滑队女子3000米接力摘铜)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2月13日晚,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主场作战的中国姑娘们斩获了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铜牌。

当晚,中国女子接力队与韩国队、荷兰队、加拿大队争夺金牌。最终,中国队滑出4分03秒863的成绩,获得铜牌。荷兰队以4分03秒409夺冠,韩国队以4分03秒627摘下银牌。

自1992年冬奥会以来,女子3000米接力一直是短道速滑的焦点项目,韩国队占据统治地位。过去8届冬奥会,韩国队6次夺冠,曾在1994年至2006年实现冬奥会4连冠,同时也是2014年、2018年两届冬奥会的金牌得主。

中国女子接力夺冠新闻(新闻8点见丨第9枚奖牌!中国短道速滑队女子3000米接力摘铜)

除了1992年冬奥会,过去7届冬奥会,中国女子接力队全部晋级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1998年和2002年冬奥会,中国队斩获银牌,2010年冬奥会,王濛、周洋、张会、孙琳琳帮助中国队首夺该项目金牌。

本赛季短道世界杯,中国女子接力队的状态不俗,首站比赛便夺冠,随后3站比赛,两次因犯规出局,另外一站收获铜牌。荷兰队整体实力最强,4站世界杯斩获3金1银,韩国队则以卫冕冠军的身份出战。阅读全文>>>

近日,女子单人雪车作为新增项目首次亮相冬奥会,中国选手怀明明以2分10秒90的成绩暂列第5,应清以2分11秒15的成绩暂列第8。

此前,雪车是团体运动项目,在历届冬奥会上设置双人雪车和四人雪车比赛。北京冬奥会上首次增加了女子单人雪车的比赛。按照比赛规则,每位参赛车手需要在两天的赛程中滑行4轮,总用时最少者获得冠军。

中国女子接力夺冠新闻(新闻8点见丨第9枚奖牌!中国短道速滑队女子3000米接力摘铜)

在第一轮滑行中,应清、怀明明发挥稳定,分列第5和第6。第二轮比赛,怀明明的发挥更为稳定,两轮总成绩以2分10秒90暂列第5;应清并没有发挥出首轮时的水平,以2分11秒15暂列第8。赛后,应清表示第二轮滑行有点紧张,没有第一轮放松, “有点想太多了,比赛中出现问题,调整得不太好。”两名中国女将一致表示,将总结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在最后两轮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按照赛程,2月14日9时30分至12时进行最后两轮比赛,届时会产生冬奥会历史上首枚女子单人雪车金牌。目前,冬奥会雪车两金得主、美国名将凯莉·亨弗里斯以2分09秒10的用时暂列第1,她是这枚金牌的有力争夺者。阅读全文>>>

北京冬奥会的获奖证书什么样?做工精致的证书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前三名的证书有什么特别之处?记者实地探访冬奥会北京颁奖广场证书打印办公室,“揭秘”证书生产流程。

2月13日,记者实地探访冬奥会北京颁奖广场证书打印办公室,BMP证书主管姜欣和冬奥志愿者们正在打印和包装女子钢架雪车的获奖证书,他们向记者“揭秘”了证书的生产流程。姜欣介绍,前三名的证书是绫锦材质,四到八名的是宣纸材质,不同比赛项目的证书印有不同元素。姜欣称,为保证打印和包装的完整性,证书打印办公室的每位工作者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工作过程中,他们还需进行多次检查核对,确保证书信息的准确性。

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雪如意”与万里长城、滑雪跳台和“工业朋克”……这些元素以无声的方式,描绘出了一幅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精彩画卷。

“我在张家口,给你们看个很酷的东西!”近日,美国跳台滑雪运动员安娜·霍夫曼在备战之余分享了一段视频,在国外社交媒体收获了数十万点赞。而这个“很酷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在视频里,那是一条亮着光带的山脊,在“雪如意”跳台的不远处蜿蜒起伏,那种壮观又带点神秘的震撼,也难怪会让运动员惊叹不已。

其实,北京冬奥会开幕至今,匠心独具、恢宏大气、意蕴丰富、技术前沿的场馆设施已经被点赞了好几轮了。

中国女子接力夺冠新闻(新闻8点见丨第9枚奖牌!中国短道速滑队女子3000米接力摘铜)

比如,能看到长城的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造型就酷似中国传统吉祥宝器“如意”,因此也被称为“雪如意”。融入中国元素的巧思惊艳世界,也吸引各国运动员纷纷来此打卡。“雪如意”和不远处的万里长城,仿佛构成一场穿越古今的诗意对话,也如同当代中国的缩影:五千年文明和现代化国家,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此前,首钢滑雪大跳台也因参赛运动员的分享,在互联网上火了。这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是利用首都钢铁公司的冷却塔等工业资源进行了升级改造,也是世界上首座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阅读全文>>>

编辑 贾聪聪 魏冕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