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足球场上穿越回来末来战士是什么电影(影评 |《最后的前线》:二战硝烟中青年成长故事的精彩演绎)

足球场上穿越回来末来战士是什么电影(影评 |《最后的前线》:二战硝烟中青年成长故事的精彩演绎)

更新时间:2022-10-29 16:07:35

随着2021年9月7日“2021俄罗斯电影周·长沙站”开幕式在潇湘国际影城长沙东塘店的高燃绽放,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1941年10月上旬在莫斯科的郊外英勇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战争片——《最后的前线》,率先为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奉献了一场精彩而震撼的俄罗斯电影大餐。该片放弃宏大叙事,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着眼于小人物的经历,把一群毫无战斗经验的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学员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并肩作战,安在毫无生还可能的激烈战争环境中,置于恋情、友情与亲情等复杂情感交织的网络里,深刻触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精彩演绎和生动呈现了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英勇无畏、忠心报国、可歌可泣的成长故事。

足球场上穿越回来末来战士是什么电影(影评 |《最后的前线》:二战硝烟中青年成长故事的精彩演绎)

该片场面虽然不如好莱坞电影宏大,但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了一场逼真再现的战争环境之中。只见暴雨倾盆、泥泞飞溅的战场上,一群年仅10多岁的年轻人在面对敌军坦克,推动装甲炮,挥舞旗帜,寻找支撑,准备武器,瞄准目标,发布命令,开炮射击,一系列战斗动作一气呵成,而几个士兵传递穿甲炮弹的慢动作摄影、对准坦克车的装甲炮准星特写镜头、开炮之后后退炮弹壳掉入泥水中的近景,让人感受着灼热的、逼人的、喘不过气来的战争气息。

其中数字的准确呼叫、开炮射击的命令、初级中士拉夫罗夫打穿坦克的精准等镜头,给人印象深刻,足以让人感受到士兵的勇敢无畏,他们在张牙舞爪的敌军面前就是一道道无法逾越的城墙和阵地!但众战士手忙脚乱、连滚带爬、拿不到炮弹的动作,察琴科大呼小叫、中枪倒下、痛楚呻吟、包扎时已被吓傻的情状,尤其是把水断了之后拉夫罗夫对准第三目标的射击不中后在与上校对话时的居功自傲、吊儿郎当、不善反思、对于被坦克打成碎片、压成肉饼的危险没有意识,以及和中士米蒂亚·史米亚金打赌谈情说爱、偷偷摸摸到医院给美女护士玛莎送花、得到姑娘主动亲吻后回到寝室显摆、米蒂亚对他大打出手两人被关5天禁闭的情节,又令人感觉到这群士兵的极不成熟和没有经验,他们把打战看成了马戏表演、射击表演尤其是当成了吸引姑娘注意、成为护士谈资的手段。

虽然这只是波多尔斯克学校炮兵步兵训练场一场战前军士学员的模拟演练,倘若三个月后他们正式进入战场这样的表现势必将严重影响苏联红军与德国纳粹作战的结果。也就是说,倘若真的把这样一群乳臭未来的年青学员投入真枪实弹的战场,不禁让观众背脊发寒、胆颤心惊,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他们每个人所犯的错误都会导致上百人的死亡,说白了就是纯炮灰,伤亡将是非常的惨烈。虽然这话出自学校严肃的校长上校之口,但也是观众对这群小子难堪大任的实在印象和真实感觉。事实上,导演瓦季姆·舒梅列夫把摄影机一打开首先却是把这群青年塑造成了冒失鬼和小流氓的形象。

足球场上穿越回来末来战士是什么电影(影评 |《最后的前线》:二战硝烟中青年成长故事的精彩演绎)

然而,正如校长上校在演习场上对这群年轻士兵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的告诫:“童年已经结束了,小子们!”事实上,演习结束后不久这所军校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就被仓促、紧急地派往了伊林斯基防线以阻止德军的前进。因为德国装甲部队所向披靡,横扫欧洲,苏军节节溃败,为及时拦截敌人的进攻,红军指挥部不得已派出了这些毫无作战经验的军校学员,作为尖刀部队率先开赴前线。然而,原本预定5-7天的莫斯科郊外200公里的阻击战,却让这群年青的军校学员用血肉之躯鏖战了12天,最后只剩下千余名战士才眼巴巴地盼到了增援部队的到来。

在这部长达138分钟的电影里,导演对全片战争场景的布置上下了一番功夫,从头至尾都在用大全景、全景、近景和不少特写镜头和航拍、慢镜头等拍摄方式,逼真再现了这场莫斯科保卫战的真实情境。德军飞机的多次轰炸,坦克的横冲直撞,炮弹的遍地开花,指挥官昂立坦克车上督战,足显德国法西斯军队力量的强大、手段的凶残和不可一世;而苏军战士的掩体战、壕沟战、堡垒战、摩托车战、火炮战,尤其是喀秋莎火箭战,在炮声震天、子弹穿梭、手榴弹爆炸、硝烟弥漫的境遇中,令人热血沸腾地感到苏军将士们抗敌的勇敢、战法的灵活。而电影画面彰显的战争惨烈程度也实在惨不忍睹,令人不堪直视,尤其是影片结局看着更让人痛楚揪心。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片甚至采用了有些自然主义的方式呈现了尸横遍野、鲜血喷涌、挤成肉饼、炸断头颅、手臂、下肢乃至化为粉末的战场残酷景观,让人不寒而栗。由于物质缺乏、装备落后、人员不足、防御工事不容乐观、后勤不济,苏军学员们终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

在持续近两周的这场战斗中,在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前线里,这些年仅10多岁的军校学员中包括拉夫罗夫、米蒂亚和玛莎三位男女主角在内超过了2500名学员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情感上的震撼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

足球场上穿越回来末来战士是什么电影(影评 |《最后的前线》:二战硝烟中青年成长故事的精彩演绎)

毫无疑问,这是俄罗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刻意生产和制作的一部正视历史、风格冷峻、构图沉稳的“主旋律影片”,也是俄罗斯战争片拍摄轻车熟路的自然结果,带着20世纪80年代苏联战争影片的浓郁风格。

事实上,虽然中间的剪辑跳跃有点令人费解,德苏交战双方动态的对比描述不够清晰,但该片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特效技术,而是实景拍摄,整体上剧情不拖沓,故事线简洁,在战争推进(战争戏)和情感发展(爱情戏)双线叙事结构中,并没有让三角恋、兄弟情、母子爱之类老套感人的故事削弱这场狙击战争的死亡、残酷和野蛮,其逼真再现这场战斗的旨意当然意味深长。它绝对不是自然主义式地还原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的血腥原貌,而是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无情揭露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凶狠残暴的面目和必然灭亡的命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讴歌了二战硝烟中茁壮成长起来的俄罗斯年轻军人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立场。

影片中士兵们生离死别的悲壮场景,令观众数度哽咽泪目。他们不仅外在形象美,年轻的士兵帅气,秀美的护士姑娘靓丽,皮肤洁淨白皙,眼睛深邃,鼻梁高挺小巧,苗条婀娜,而且他们的行为美、心灵美、精神美,他们在战火中的爱情、友情和亲情更美。我们可以看到,在宏大战争场面里先后显现的鲜花、饼干、香烟、亲吻等考究的细节中,只见母亲在默默祈祷和大胆质问,恋人在远远凝望和痛苦思念,战友在相互支持和暗中护卫,最后他们都成为了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在国家危急之秋,存亡之际,这群年轻人受任于败军之时,奉命于危难之间,告别母亲,挥别恋人,哪怕挤成肉饼、炸为粉末,在崇高的苏维埃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发下,在凶多吉少、有去无回的生离死别情境中,依然前赴后继奔向战场,英勇顽强勇敢杀敌,背水一战苦苦支撑,意志坚定誓死不退,投身死地战不旋踵,舍生取义万死不辞,赴汤蹈火献出生命,不断射击水路、公路、桥梁上和坦克里的德军,用自己的顽强意志、血肉之躯顶住了德国人的狂轰滥炸,给予了德军以沉重打击,为保卫莫斯科争取了宝贵时间。

虽然历史上这群献出了生命的年轻军校学员一度没有被记上苏联军功,而且这也并不是一部刻意浓墨重彩歌颂丰功伟绩的作品,但该片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诉求依然是张扬和讴歌这群青年身上单纯而崇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足球场上穿越回来末来战士是什么电影(影评 |《最后的前线》:二战硝烟中青年成长故事的精彩演绎)

这部电影不仅关乎战争,也关乎爱情、友情和亲情。这群年轻的军校学员通过枪林弹雨的洗礼和硝烟弥漫的熏陶,最后大多长眠在莫斯科郊外200公里处的伊林斯基防线,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长大成人了,他们本质上成熟起来了。虽然全片不乏青春凋零的悲剧色彩和战争反思意味,但这群年轻人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的伟烈丰功、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与世界其他各国为祖国而战、抗击外敌入侵、反抗法西斯的人民一样,都足以在世纪历史上熠熠生辉、彪炳千古!

总而言之,《最后的前线》不愧是近两年俄罗斯新近推出的高质量二战战争片,值得中国电影学习!

*本文系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度“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立项项目《中国电影史》(项目编号校行发教务字〔2020〕3号)阶段性成果。


文|卢付林 岳凯华

编|肖洋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该作品为2021年度“湘观影”“光影铸魂”“光影育人”影评征文比赛三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