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更新时间:2022-10-26 15:51:37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1978年,我在泰山脚下某营部当书记。当时营部装配一架马车两匹马,一红一黑,一高一矮,高的是黑色,矮的是枣红色,曾在部队“服役”多年,圴立过三等功,屁股上还烙了个五星。现在他们退居“二线”拉大车。我们习惯称为它们俩“红与黑”。

从1928年4月,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在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大队建立。在最高峰时期,我军曾经拥有12个骑兵师,上百万匹战马,近10万骑兵。马匹除了给骑兵骑乘之外,还充当一些诸如重型装备的运输移动工具,而这样的部队也被称之为骡马化部队。

七十年代,实现骡马化的陆军部队中,师、团、营、连都有军马和马厩,并编制有专门驭手班,包括迫击炮、无后坐力炮、重机枪在内的所有营属重型武器均由骡马负载,部队的给养和弹药也由马车拖载。团级以上干部才配备吉普车,营级干部配马,连以下干部战士均为徒步。美式,苏式,国产大卡车当然也有,但数量不多,基本都用来拖运重型火炮和物资。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主力军38军也只有区区100辆汽车。现在看来,我军60年的骡马化建设,其实也是当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无奈之举。

1985年,在“百万大裁军”中,我军由摩托化和机械化代替了骡马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马在部队建设中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小,但它没有因此就抹杀为人类服务的忠诚。骑兵在我军历史上一共存在了近60年,这也是辉煌的60年。

目前,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以适应西部边防特殊自然环境的戍边需要,担负影视片拍摄和参加民族地区重大庆典礼仪等任务。

1974年,电影《青松岭》的主题歌:“要问大车哪里去,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向前方……”,家喻户晓,至今传唱。这一年,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奔赴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我赶过毛驴车拉过氨水,赶过骡马压过场,还赶过老牛犁地耕地……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没想到入伍之后,又开始与马匹打交道,而且还是“无言的战友”。营部那匹枣红马,身披枣红色的匹毛,脖子十分柔软,弯得像轮月亮。上肢修长舒展,十分潇洒,活像从徐悲鸿的画上偷跑下来的。每每我走近它槽前时,它便停止咀嚼,抬起头来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我发现它眼睛很大,还是双眼皮,眼睛是湿润的,流露出那种预知命运的眼神。每次执行任务它总是冲在前面,不偷懒,使正劲,但有时也难免挨鞭子。

我最喜欢那匹黑色马,不只是因为它是驾辕马,总觉得它有大将风度,具备驾驭全局的能力,遇事不慌,沉着冷静。一对眼睛炯炯、闪闪发亮。是那样美俊、强健、威风!它的腿是长长的,踝骨是粗大的,它的后蹄总是踩在前蹄留下的蹄印的前面,它高扬着那骄傲的头颅,抖动着那优美的鬃毛,它迈步又从容,又威武,又大方,仿佛马上就要飞奔而去。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营部的驭手叫张本兴,1976年入伍,是个超期服役老兵。山东栖霞人,与“牟二黑子”是同乡。赶马车需要胆略,是辛苦活,又是项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别看他年轻,也可以说是个老把式了,至少有七八年的“驾龄”,他祖上给牟家赶过大车,耍得一手好甩鞭法,可以说指哪打哪。

有一次,战友们打羽毛球,无意之中球落在房顶上,有的找来竹杆够,有的拿来篮球投,但都无济于事,只见张本兴拿着鞭子一甩,鞭响球落,这一鞭子把大家都震住了。

张本兴的鞭杆是他用竹子编的,鞭子是上等压榨的牛皮编的,大头有红缨,鞭梢也是牛皮条,他特别珍惜,睡觉时总是放在床头边上。甩起鞭来啪啪的响,脆声声的,整个营部都能听见。他每次出营区都要甩上几鞭子,意思说我走了,返回营区也要甩几鞭子,告诉我们,他回来‬了‬。‬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1.1949年开国大典受阅的骡马炮兵方队

2、边疆卫士。

3、原济南军区军马场战士赶着马群在草原出牧的情景。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我喜欢“红与黑”拉着马车在市区道路上飞奔。它俩很是驯良顺从,主人往往只用几个简单的口令,它们熟练地前进、停止、倒退、转弯、爬坡,像机器一样的精准。它们脾气很好,很少耍犟脾气,总是默默地、勤恳地劳动着,我想一定对善待它的主人怀有深深地感激,于是拼尽气力为主人干活,而且总是保质保量。他们总以自己的勇敢为主人担起风雨,驮起责任。他们像是军中的一分子,总是默默无语,只听得那奋力蹬踢的蹄声,只听得那清脆的脖铃声,只听得那吃饱时或卖力时那欢快而高亢的嘶鸣声。

本兴赶车的样子潇洒飘逸,令人羡慕。他坐在车辕上,嘴里哼着小曲,潇洒地挥舞着扎有红缨的鞭子,“得一一 驾!”拉套的那匹红马吃上了劲,辕马跟着放开蹄子,得得嗒嗒,马车的后面尘起尘落。鞭子总在空中晃动着,很少落到马身上。下坡时用手刹闸,辕马稳住,拉前套的马不用力就行了。只有上坡时候,才甩几鞭子,激励每匹马一起发力。上了平路,停下车,我才看到,每匹马身上都有鞭子打过的痕迹,本兴嘴里一阵唏嘘,轻轻拍了拍马的头,又用毛巾轻轻擦拭马的身体的汗,就像对待刚刚被打过的孩子一样,那样的疼惜和爱怜。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我第一次骑马的时候,由张本兴牵着,他告诉我一些骑马的常识,例如:两腿要夹紧马肚子,臀部不要紧贴在马背上;想前进就用力夹马肚子,想停下来就勒紧缰绳;想左转就拉紧左边的缰绳,想右转就拉紧右边的缰绳。开始我只敢骑小红马,不用费劲身体一跃就坐在马背上,按着告诉的方法双手提起缰绳,双腿夹紧马肚,轻呼一声“驾”,在心惊胆战中僵硬地开始小跑起来。马儿似乎很理解我的心情,走得不快不慢,在清脆的踢踏声中我的紧张感慢慢消失,而且有了好奇。马脖子上戴着铃铛,骑行中发出“叮叮铛铛”的声响,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唐僧,正前往西天取经。

骑上几次后,感到骑小红马不过瘾,想骑大黑马。黑马又高又大,马背与我肩同高,骑时总要加一步助跑,才能跳在马背上。我紧紧抓住缰绳,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救命稻草”的威力。一路听有节奏的马蹄声,一路看风景别有一番滋味。渐渐地,感觉自己的四肢开始回归躯体,慢慢地我就越来越轻松,绷挺的背也开始柔软了下来。此时此刻只有我与我的马儿,让我的马儿带着我一路狂奔,把所有的一切抛在脑后。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

欧阳海,男,汉族,1940年4月生,中共党员,原广州军区某部队七连班长。1963年11月,他所在部队野营训练经过铁轨时,在列车与脱缰战马即将相撞的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推开战马,避免了列车出轨,自己却被轧断左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那年代,泰安市虎山路、迎春路均为土路,非常适合骑马。早晨天刚亮,鱼肚白的天空,薄雾冥冥,天渐渐破晓,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这时,路上几乎没有车辆与行人,我们骑着“红与黑”在虎山路、迎春路区间奔驰,两条腿用力夹紧马肚子,身体放松往前倾,顺着马的节奏纵马扬鞭,人坐在马背上一起一伏的,一路狂奔,四蹄腾空,感觉就像腾云驾雾一样,风在耳边呼呼地吹过,感觉真是爽极了。进入市区马迈着小碎步在沥青路上小跑,这时候是最颠的,坐也不敢坐,站也站不住,很难受……

从那以后,每当我到或内蒙,只要有机会就在草原上潇洒骑一回,就像一位将军一样,神气地四处张望。一阵阵凉爽的风吹在我身上,心情真是愉悦极了。 如今,随着摩托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部队取消了“骡马化”,全部实现“摩托化”。农村也实现机械化,马车已经被拖拉机,汽车代替。在内陆城市和农村很难过一把骑马瘾。

马历来被人们所崇敬、所喜爱。画家画它,文人写它、伟人骑它、训马人训它,雕刻家雕它。与马相关的名作、故事、传说更是不计其数:徐悲鸿画马、九方皋相马、王亥训马,《昭陵六骏》、《八骏图》等。

现在,长留在我的记忆里还是营部的那对“红与黑”,马蹄踏踏,鞭声脆脆,生生不息,还有那“嘚,驾,吁,喔”的吆喝声,让我难以忘却。

注:图片来自《今日人民军队》、《钢铁长城》、《后勤》、《军事交通》、《老山、者阴山》,《解放军画报》等画册。


红黑色的故事(军马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