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世界杯俄罗斯为什么有太阳(美俄“拜普会”:会前互喊狠话,会后分歧依旧)

世界杯俄罗斯为什么有太阳(美俄“拜普会”:会前互喊狠话,会后分歧依旧)

更新时间:2022-10-26 09:36:35

世界杯俄罗斯为什么有太阳(美俄“拜普会”:会前互喊狠话,会后分歧依旧)

6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左)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瑞士日内瓦的拉格朗热别墅举行会晤。 (新华社/Pool图片/丹尼斯·巴利布斯/图)

2021年6月16日,瑞士日内瓦。在炎热的午后,美俄两国首脑的车队缓缓驶入拉格兰奇庄园。该庄园始建于18世纪,毗邻湖畔,环境幽静。庄园别墅的门口,早已装饰好鲜花、红地毯,以及三国国旗。

这里即将举行美俄首脑峰会。开场仪式上,瑞士联邦主席居伊·帕默林站在中央,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拜登分列左右。帕默林致辞称,“我谨代表瑞士政府,欢迎你们来到‘和平之城’日内瓦。”

美俄领导人合影留念时,拜登在原地转身,率先向普京伸出了右手。站在另一侧的普京见状,迈步走向中央。在一片密集的相机快门声中,二人面带微笑,轻轻握手数秒。拍照完毕,未经寒暄,二人即从前门走进大厅,大门也随之关闭。

没有“特普会”那种愉快

据美俄两国媒体此前预测,拜登与普京的会晤可能持续4-5个小时。但实际上,拜登和普京的会晤只进行了约3个小时,比预计时间要短。

据路透社6月17日报道,一位美国高级官员披露,拜登和普京,以及他们的外长和口译员先会晤了93分钟。休息后,双方进行了包括外交大使在内的更大范围会谈,约87分钟。

会后,普京形容会谈“颇具建设性”,双方“没有敌意”。拜登也对峰会取得的成就表示满意,称“面对面会谈是无可替代的”,“我做了我该做的”。

两人都用谨慎的客套话来形容三个小时的会谈。但多个细节暴露出,双方就敏感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甚至互相揶揄。比如分别单独举行的发布会,代替了共同声明。双方也没有共同用餐。

一派和气之外,双方也有清醒的认知。

普京在发布会中评价称,三个小时的会谈“坦率而务实”,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望着对方的眼睛,承诺永恒的爱和友谊”。而拜登则表示,“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基于信任,而是基于自身利益和自身利益的确认”。

在拜登之前,多任美国总统和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打过交道。其中,前总统特朗普多次公开夸赞普京,外媒也调侃称二人有“兄弟情谊”。

2018年7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特普会”上,特朗普收到普京送来的意外礼物——一只2018年世界杯的纪念足球。随后,特朗普把足球扔给了台下的第一夫人梅拉尼娅,还说正好可以送给热爱足球的小儿子巴伦。这一和谐场面成为会晤亮点,为人津津乐道。

各国领导人之间互赠礼物是一种例行的外交礼仪。

不久前,拜登和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英国康沃尔会面时,送给对方一辆手工制作的美国自行车和配套的头盔。而约翰逊回赠了一幅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Frederick Douglass)的带框壁画。此次美俄峰会期间,瑞士联邦主席帕默林分别向普京和拜登赠送了瑞士某品牌手表。品牌商方面称,这款手表的建议零售价约合1100美元。

此次拜登和普京将互赠什么礼物也引发各方关注。

白宫方面宣称,拜登向普京赠送了一副定制飞行员太阳镜。其生产商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专为战斗机飞行员设计。此外,还有一尊美洲野牛的水晶雕塑,由纽约一家玻璃艺术公司制作。白宫方面称,这份礼物“代表了力量、团结和韧性,是对美国最雄壮哺乳动物之一的庄严诠释”。

俄罗斯方面,据全俄国家广电公司旗下网站6月16日披露,普京向拜登赠送了一套书写笔具,上面绘有金、红、绿等多种颜色的霍赫洛玛装饰画。据了解,“霍赫洛玛”是俄罗斯传统艺术之一,常指木制品上的一种手绘装饰画,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较于“特普会”时噱头十足的“足球礼物”外交,这次“拜普会“互赠礼物环节如何?路透社在6月17日的报道中也评论称,“没有2018年普京和特朗普在赫尔辛基会晤时的那种愉快。”

“峰会结果意料之中”

这是拜登自上任以来,第一次和普京举行面对面会晤,也是拜登“欧洲行”的最后一站。

峰会前,双方就敏感问题频频放出“狠话”,呈现出达成共识的悲观预期。闭门会谈后,在两场单独举行的记者会上,拜登与普京的发言中也交织着客套与暗讽。

2021年3月,拜登称普京为“杀手”,进而关系恶化到双方互撤大使。在6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普京回应称,拜登曾给普京打电话谈论此事,并给出了一个“满意”的解释。目前双方已决定重新派驻大使。

不过,普京话锋一转,随即列举了美国侵犯人权的诸多行为,并指责美国军方应该对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平民的遇害负责。“谁又对此负责?”普京问道,“谁是凶手?”

网络安全也是此次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近年来,俄罗斯黑客常常挑动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敏感神经。2021年4月15日,拜登政府正式将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列为“太阳风”网络攻击事件的肇事者,并进行驱逐外交官等反制措施。一个月前,美国东海岸一条输油大动脉因为受到黑客攻击而瘫痪,造成持续一周的“燃油荒”。据报道,该勒索团伙的服务器被认为在俄罗斯。

美俄峰会前,拜登就曾警告称,打算给普京先生一个选择:停止攻击,并且打击在俄罗斯领土上活动的网络犯罪分子,否则将面临不断上升的经济成本以及一系列反制。

拜登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他曾质问普京,如果攻击了俄罗斯的“油田”经济动脉,俄方会怎么想。而“关键基础设施”的某些领域应该是网络攻击的禁区,比如“能源和水”。

不过普京称这些网络攻击并非来源于俄方,而且说俄罗斯也是黑客网络攻击的受害者。

此外,美俄还将就《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以及其他军控问题举行会谈。该条约限制了美俄可部署战略核弹头的数量,并限制了陆基和潜艇导弹和轰炸机的运载能力。2021年2月,俄罗斯和美国将该条约延长了五年。

虽然美俄表态将在外交、军备控制等领域开展对话。但是,这些温和成果依然难掩二者在乌克兰、人权等问题上的尖锐分歧。

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主任马风书教授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美俄峰会的结果“完全是意料之中”。

马风书认为,作为世界两个军事强国,保持外交沟通渠道的畅通、避免形势误判对双方至关重要。在军备控制领域展开对话是拜登在竞选时就表明的态度,目的是为了避免俄美因误判而发生灾难性冲突。

“重新互派大使,以及在网络安全和军备控制方面展开对话是形势所迫。然而,在网络安全、乌克兰问题和人权问题上,两国展现出的更多是分歧和互怼,反映了两国目前仍存在严重的互不信任,也是两国战略目标尖锐对立所致。”

互喊狠话,难掩分歧

2021年5月,美国白宫方面宣布,美俄峰会的地点选在瑞士日内瓦。在记者会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称,“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了解双方的定位和分歧非常重要。”

峰会前,国际各方围绕议题展开猜测,美俄双方也就诸多议题做出表态。其中,在乌克兰、人权等敏感问题上,美俄难掩分歧,互喊狠话,宛如隔空“掰手腕”。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斌认为,此举主要是表明态度,划出红线,策应前期沟通。同时,也给国内外打“预防针”,防止第三方或国内反对力量出现过激反应。

2021年5月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乌克兰之际,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公开表态,明确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皮埃尔还提出,拜登政府的原则是,北约大门应该面向那些够资格的新成员敞开。不过,白宫方面很快又否认这种说法,称一时“口误”。

6月14日,北约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领导人会议,峰会联合公报提及北约支持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只是没有提出时间表。

俄罗斯方面也很快做出反应。

2021年6月9日,普京在对俄媒谈话时表示,他不认同诸如乌克兰不可能加入北约的说法,“谁都无法保证乌克兰不会加入北约”。他强调,如果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导弹从乌克兰到俄罗斯飞行时间将缩减为7至10分钟,这对俄罗斯是“红线”。

不过,普京也表示:“如果我们要把导弹飞行时间缩短为7至10分钟,我们就必须把我们的导弹部署在加拿大南部边界或墨西哥北部边界,这对美国是不是红线?”

马风书分析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目前是俄罗斯抵御北约军事威胁、保障俄整个西部和西南部安全的唯一战略屏障。如果乌克兰加入以北约和欧盟为主要支柱的西方阵营,俄罗斯将面临极端危险,甚至会威胁俄国内政局稳定。

同时,借乌克兰危机重新兼并克里米亚之后,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战略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俄东南部的安全形势大大改善,俄方不可能轻易归还克里米亚。

“仅仅基于这两点,就说明乌克兰问题对俄罗斯的极端重要性,也说明了俄罗斯断不会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决心。”马风书说。

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是俄罗斯政坛的反对派领袖,此前被逮捕入狱。早在2021年4月,拜登就对其恶化的健康状况予以关注。美俄峰会开始前,拜登再次警告称,倘若纳瓦尔尼死亡,将“再次表明俄罗斯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守基本人权的意图”。

美俄峰会后,就纳瓦尔尼被关押一事,美国广播公司记者也向普京尖锐提问,质疑其对政治对手进行镇压。

对此,普京回应称,纳瓦尔尼创立的组织本质上是“极端分子”,并称其呼吁“大规模骚乱”并违反法律。普京还说,俄罗斯是在试图避免像美国爆发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这样的社会运动带来的“混乱”。

“我们看到了失序、破坏、对法律的违背等。我们对美利坚合众国表示同情,但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在我们的领土上发生。”普京说。

普京还援引2021年1月美国国会大厦遭袭击一事,“人们带着政治诉求来到美国国会,却被称为‘国内恐怖分子’,被指控犯罪,面临最高20年,甚至25年的监禁。”暗示因暴乱被捕的暴徒与被监禁在俄罗斯的反对派领袖之间存在相似性。

马斌认为,美俄两国关系早已恶化多年,而且存在价值观、经济利益、军事利益等多方面冲突。在国际社会没有出现足以撬动国际格局的重大事件之前,两国政策调整的空间十分有限。对此,两国也心知肚明,所以在会前就持有悲观预期。

“在过去30年,美俄关系已经形成‘修复—恶化—再修复—再恶化’的历史周期。历任美国总统上任后总会试图在调整俄美关系上有所作为,但朝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努力总会随着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发生戛然而止。所以,国内外舆论也普遍对‘拜普会’不抱过多期待。”马斌说。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南方周末实习生 龙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