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江西高安法院判决由开发商归还房贷(出险房企还有没有希望?)

江西高安法院判决由开发商归还房贷(出险房企还有没有希望?)

更新时间:2022-10-26 07:53:00

引言

7月,停贷风波持续发酵,将本已压力深重的企业再度推向风口浪尖,发布停贷公告项目的开发商多是出险企业,由于预售资金被挪用等原因,项目复工无望,业主本着权益维护的初衷,于无计可施的境地下冒着征信受损的风险做出停贷决定,其目的不过是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重视,推动项目复工建设,最终能够顺利收到房屋,不至于掏空多个钱包购买的房屋换来“一场空 ”,这种压力之重不难想象。

房地产行业经历繁荣到达如今境地,可以说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倘若去探究始作俑者,根本原因可能要归结到中国的住房制度本身,在特有的制度之下,各种辅助的制度和措施,各主体的行为动作都在迎合既定的趋势,符合既定的制度。

在行业的种种风波和挑战中,房企必定是其中的第一主导者和参与者,也必然是最初的亲历者,诉说着故事,随时代沉浮,行业的每次波动起伏都伴随着格局的再塑。作为拥有高权重的行业,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时难以被替代,而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着高体量、稳发展的状态,基于此,房企仍将作为重要的一方持续参与到行业的升级发展中去,不断变革,不断更新,不断迭代,不断升级,而此刻经受深重压力的出险企业又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是留存?还是就此消失于行业?

企业并非重点,项目端入手仍是主流,风险化解伴随着各方利益的再平衡

停贷事件迅速发酵后,一时间各方的关注度开始集聚于此,地方的神经更为紧绷,房企出现困难,利益受损还有等待观察的余地,而当消费者成为利益受损一方,且舆论不断发酵后,已经造成的影响和即将带来的冲击都难准确估量,所以,问题处理的紧迫性更高,消费者利益维护工作不容有任何懈怠。

停贷事件发生后,在问题处理上主要出现了三种走向:主体回应、监管层定调、地方行动。

其一、银行、企业及时回应,表明公开停贷事件影响可控。银行作为停贷事件的关联者之一,也是停贷事件可能的风险波及者,在业主公告中公开指责银行违规后,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国有银行及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及部分地方商业银行迅速发布公告,表示停贷事件所涉及的业务规模总量较小,总体风险可控,停贷事件不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经营;万科公开表示“公司经营正常,预计交付的项目均处于正常建设中,不存在因无法交付导致购房人集体停贷的情况,安徽建工也在7月26日回复投资者关注时表示“截止目前,公司房建工程在建项目中未涉及购房业主宣布“停贷”的情形”。

其二、监管层定调停贷事件关乎“保交楼”,倡导市场化方式解决问题。银保监会多次做出回应,7月14日,银保监表示“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加强与住建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协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17日,银保监会表示“加强与住建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地方更加有力地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21日再度回应“将主动参与合理解决资金硬缺口方案研究,做好具备条件的信贷投放,协助推进项目快复工、早复工、早交付。同时指导银行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加强与客户沟通,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江西高安法院判决由开发商归还房贷(出险房企还有没有希望?)

其三、地方行动,加强监管,防范为先,并以项目为主尝试风险化解。7月14日,西安市五部门印发《关于防范商品房延期交房增量问题的工作措施》,强化预售资金监管,目的更多在于防范未发的风险。

作为停贷事件的多发地,河南省最先行动,推动停贷项目的复工再建工作,7月27日,据媒体报道,郑州市政府组织市房管局、各区政府召开“7家重点企业在郑项目情况汇报”会议,主要汇报内容是结合市政府6月15日下发《郑州市房地产良性循环发展相关模式和建议》的文件通知。7家企业分别为建业、鑫苑、世茂、康桥、绿地、正商、融创,郑州市房管局就7家重点企业项目的选择模式,即棚改统贷统还、收并购、破产重组、保障性租赁住房模式在会上向市政府、各区政府进行相关汇报。除郑州外,合肥、天津等地政府、房地产协会也在积极跟进,发布“保交楼”倡议,或定向纾困,或帮扶,助力楼盘风险化解。咸阳住建局推进“一个科室帮扶一家房企”,江西高安法院判决“烂尾”项目由开发商归还房贷。

江西高安法院判决由开发商归还房贷(出险房企还有没有希望?)

停贷风波缘起于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停贷断供也不过是业主想要维护利益的一种方式呈现,而在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的整个链条中,涉及到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弈。而当停贷事件发生,也确实出现部委之间的责任推诿,从权责和利益分配的角度来说,能够更少的承担责任,并尽可能的享受到利益是本性使然,当利益受到威胁时,自保是第一选择,但是消费者是停贷事件的第一受伤害方,消费者利益不能枉顾,必然需要有效措施去做好应对处理,而这其中必然需要有主导方,引导事件向好发展,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利益的弈和再平衡,倘若各方之间仍保持责任推诿,只看一隅,不观全局,停贷事件也难得到很好的解决,各方利益都难得到比较好的维护,后续的良性发展也不容易实现。

政策仍然克制,丝毫未有救企业迹象,利益再平衡是关键

停贷事件虽只是加重房企经营压力的一大因素,但从停贷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来窥探行业风险、企业压力,政策局限,我们也有一些收获:

其一、企业压力深重,资金链已断或将断未断。停贷事件直接威胁到消费者利益,从最直接的相关关系出发,房企的行为导致了这一结果,房企已无力支撑项目的开工建设,资金链已断或在断裂的边缘;

其二、停贷潮起,行业风险已然显性,企业暴雷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房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供应链端,同样波及到消费者一端,影响面扩大,直接威胁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端的压力,金融端的压力更深、更重;

其三、政策克制性更强,不能也不敢突破底线,利益再平衡不易。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住不炒”后,“房住不炒”成为政策调控的基础约束,任何行动都是在此框架之内,各监管方,行业参与方都以此作为行动和规范的最高准则,从各方的角度独立行动,观一角,难窥全貌。金融机构有金融机构的考虑、政府有政府的担忧、债权人有债权人的担忧、供应商有供应商的无奈,各方行动指引无外乎自保为先,利益为重

而尽管多城市也不乏密集的政策出台,无奈在于政策更多是在既有的工具箱内,不断修修补补,各政策之间的局限,适用的对象,时间的约束等等都决定了各政策之间并不容易形成合力,各有各的考量和利益权衡,而且也缺乏统一的、主导的一方协调好各方的行动,来做好各个群体的利益再平衡,避免更多的利益弈和内部消耗。

江西高安法院判决由开发商归还房贷(出险房企还有没有希望?)

从现有政策脉络来看,保护消费者利益始终在第一位企业不过是这一目的的实现工具,当主体稳定,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一方面,保护消费者的住房权利,尽可能的促进消费者住房消费实现,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支持和满足成为重心,“三限”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放低消费者购房门槛(社保期限缩短、人才落户、户籍制度改革等)、有针对性的增加消费者及其家庭可购房屋数量(二胎三胎家庭、投亲孝老等)、借助工具(房贷利率下调、商贷及公积金首付比例下调、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限售期限缩短等)减轻消费者购房压力等,动用可供选择的工具为消费者购房提供便利;

其二、维护消费者的房屋质量和顺利收房的权利,“保交房、保交付”是政策的核心落脚点,也是坚定守住的底线。首先,各地预售资金监管趋严,确保项目的预售资金“专款专用”,避免资金被违规挪用,支撑起项目的顺利开发建设,以确保消费者能够最终获得质量可靠、时间及时的房屋;其次,停贷事件发生后,无论是银保监会,还是政府的表态和具体应对,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保交房”,触及到消费者利益的事件不容有任何懈怠和枉顾,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消费者的利益能够顺利的实现,维护好民生稳定;最后,企业当下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做好房屋交付工作,无论是已经出险的企业,还是没有出险的企业,都必须要守好项目交付关,倘若没有守好这一底线,违背保民生的初衷,影响将是全局性的。

而企业所作为主要的参与方,作为消费者利益维护的工具,自会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而这种倾斜并不固定于特定的企业个体,而是能够于民生保障有利的群体,更容易促进行业的稳定发展和良性循环。

出险企业还没有机会?

当前的环境之下,市场的关注点可能有三个:

其一、市场能不能回暖?什么时候能够回暖呢?

其二、政策会不会救市,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力度更大的政策出台?

其三、还会不会有企业出险,企业还有没有机会,已经出险的企业还有没有希望?

三个问题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市场的走势、政策的变动都决定着企业的走向,企业的未来,行业的未来。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企业当前显露出来的问题和风险并非即时的,而是前期问题的显性化,政策的变动加速了房企的问题暴露,有些企业更早把问题暴露于大众前,而有些企业的问题仍未完全暴露出来,接下来,仍将不断有企业出现暴雷,影响的范围有多大,覆盖的范围有多广,一时都很难预测,任何断言都或带有偏颇,但是形势的严峻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倘若行情仍难改变,难保我们所认为的稳健型的、安全边际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强的、看似不太可能会出险的企业也会难抵挑战。

出险企业还有没有希望?不确定因素太多,不敢妄断。但也有一些因素存在能为企业的自救带来更多助力:产品好、布局好、品牌好。

好产品是最强引流工具。产品好利于消费者,于企业来说,多数情况下,好的产品一定是最强的引流工具,当企业的产品做的好时,当企业出现经营问题和风险,倘若借助资产抛售的方式减轻资金压力,也容易吸引接盘方或赢得合作伙伴的帮助。

好布局决定了风险抵抗能力。布局好意味着资源都集中在有限的核心城市内,资源有保障,需求有支撑,相同条件下,布局核心城市内的项目更容易去化,因为位置就是优势,位置决定了项目本身的保值增值能力,决定了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在项目转让时,资产接收方更易觅得。

好品牌意味着信任度优势。好的品牌指什么?在消费者端有好的口碑,与合作伙伴相处时有愉快的合作经历,在政府端值得信任,在金融机构端未有过违约,这类企业在各方都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当企业深陷经营困境,开启信用修复历程时,这类企业或能有一定优势,更快修复信任链条。

优势只能称之为阶段性优势,可以是助力,也可能毫无用处。行业向下时,企业自身的优势都将让位于主体自身的利益,优势只是优势,不代表结果,或许只是走向终局的加速器,更快走向结果。最终是否带有这些优势的企业就能有更好的结局,也很难说,企业的自主行动与外力的配合才能决定企业最终的结果:

其一、政策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的动力有多大,维护住行业的秩序,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借防风险为名,置整个行业于更大的风险,置更多群体的利益于不顾,若如此,不过是本末倒置,于解决问题无益;

其二、事实上而言,企业当前能做的事其实有限,我们所说的企业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也不过是无奈之举,也不得不做出的努力,倘若已觉前途渺茫而直接躺倒也只不过是以错误掩盖错误,丝毫无益。

解决行业的问题一定是各方共同的诉求,以当前行业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市场化的方式,还是非市场化的方式,可能都还有很多可供探索和深化之处,就眼下而言,政策仍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境地,政策动作仍有很大的空间,寄托于行业风险自我消化难度过大,本着行业稳定、风险管控的初心,以商业化的手段实现行业的新生才是最可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