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更新时间:2022-10-23 14:58:48

作者:巫晨

吴筠孙是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据查,从明洪武四年(1371)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仪征人中进士共86位,吴筠孙是最后一位。

吴筠孙中进士这一年是甲午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的成绩很好,“钦点传胪,授职编修”。这一年的状元是南通人张謇,吴筠孙是传胪,传胪是二甲第一名,紧随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之后,也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扬州北河下泰州路45号的“吴道台宅第”,是吴筠孙的兄长吴引孙(曾任浙江宁绍台道员)修建的大宅,其仪门内玄关梁上高悬“传胪”金字匾额,上款“光绪甲午 恩科”,下款是“吴筠孙”和两方钤印“吴筠孙印”、“竹楼”,这个金字匾额,是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陆润庠所书。兄长吴引孙虽为道台,却是举人身份,弟弟吴筠孙中了进士,当了传胪,是吴家的骄傲,光耀门庭的大喜事。关于吴引孙,详见笔者《吴道台宅第探访记》。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吴筠孙传胪匾】

在扬州市档案馆,有吴筠孙殿试卷模考手书原件,长80厘米、宽45厘米,是吴筠孙于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殿试前,在家进行模拟测试的考卷,其纸张、体式等均与殿试卷无异。

扬州市档案馆《测海楼吴氏珍档解读》记载,殿试阅卷大臣八人,皆有中意的状元人选,争执不休,历经三个小时才定下三甲,内监一再催促,阅卷大臣志锐(珍妃的兄长)乘机呈上吴筠孙的卷子,其他大臣略一过目,文字和内容皆可,无力再争辩,就报张謇为状元、尹铭绶为榜眼、郑沅为探花、吴筠孙为传胪,得中传胪后,有人讥讽他只是侥幸,于是吴筠孙发愤学习,一年后散馆,名列第一,俗称“馆元”,从殿试卷模考手书原件,可见其不凡的文采和功力。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模考手书】

在扬州物馆,有吴筠孙获二甲第一名(传胪)的殿试卷真迹,系1917年在北洋政府农商部担任主事的吴筠孙长子吴启贤,设法通过一名太监购得,2005年吴氏后人将此件交扬州物馆“临时保管”。《中国档案报》2012年12月27日(总第2400期)第三版刊登过吴仲嶂(吴征铸之子)口述、魏怡勤撰稿的《从深宫大内辗转流落民间:清代殿试卷重归扬州“吴氏四杰”故里》一文,介绍了吴筠孙的殿试考卷经历辛亥革命、民国动乱、日占沦陷、文革浩劫,从宫中到私宅、从北京到扬州,最终献给国家,得以在“吴道台宅第”展出的传奇故事。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殿试卷真迹】

殿试卷长约1.3米,宽约0.5米,正文竖写共136行,每行22字左右,正文共3014字,每字1厘米见方,馆阁体小楷。卷首有:

第贰甲第壹名 应 殿试举人吴筠孙

内侧有:

殿试举人臣吴筠孙,年叁拾叁岁,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由附贡生应

光绪拾肆年乡试中式,由举人截取主事,应光绪贰拾年会试中式,今应

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

曾祖文钊,本生曾祖应选;祖澄,本生祖濬;父植。

吴筠孙参加会试的成绩,是305名进士,因名列百名之外,一度想放弃殿试,只想授当知县,朋友知道他学识渊,竭力劝他参加殿试,此时,距殿试时间还有100天左右,吴筠孙下定决心参加殿试,终于获得二甲第一名(传胪)。

2013年简体版《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中,收录了民国《江苏通志仪征县志稿新增资料》,其中有吴筠孙传,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吴筠孙字竹楼,先世居住在歙县梅川坞,自从吴世尧(世尧公)迁居扬州后,吴家就成了仪征人。吴筠孙是世尧公的玄孙,他的曾祖是吴应选,祖父是吴浚,父亲是吴植,吴家祖上有隐德。

吴筠孙在弟兄中年龄最小,长兄吴庆孙早逝,二兄吴引孙比他长10岁。咸丰年间兵燹,家道中落,吴筠孙三岁时父亲去世,跟着兄长读书,太夫人亲自督促。吴筠孙从小就很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且胸有大志,至性纯孝,弱冠之年,已考取仪征县学。

因吴引孙在京为官,太夫人也在北京,所以吴筠孙也就去京师就读,在那里结交了不少名士大夫。他入学京师同文馆,学习外语,当时西方人在中国地位很高,没有人敢违逆他们,吴筠孙在学校“误唾地”,犯了学校规矩,面临处罚,他说,“君子不失色于人,我岂能因失误而在此丢脸给外国人?”遂自行退学,可见他强毅不屈的性格。

光绪戊子(十四年,1888),吴筠孙以太学生(国子监)考取举人,授职中书,甲午年(二十年,1894)考中进士,钦点传胪,授职编修。兄长吴引孙任职宁绍台道员,接太夫人到浙江侍奉,吴筠孙每年都要去浙江见母亲、兄长,尽其孝心。

翰林一般是以资历决定升迁的,资历浅则升迁慢,吴筠孙历任国史馆编修、方略馆纂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经常往返浙江,“旷职缺资”,久不升迁。太夫人年龄越来越大,迫于尽孝,只能改选知府,这样就失去了简任的机会,但吴筠孙却以能够“甘旨亲尝(子路负米供甘旨、汉文帝亲尝汤药的孝子典故)”尽孝而高兴。戊戌(二十四年,1898)之后,吴筠孙将太夫人接到身边侍奉,直到送终,他始终觉得这件事做得很对。

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吴筠孙随尚约大臣吕镜宇(吕海寰)、伍秩庸(伍廷芳)修订商约(法律),两年后,法律修订成功,吴筠孙在朝中有了名声,癸卯(二十九年,1903)夏,已选授河南府,特予简调山东登州府。由选任改为简任,这是极少的案例。

此时日俄战事(1904-1905)正酣,登州地处海滨,吴筠孙处理外事自有主张,不屈不挠。随即迁泰安府,有政绩,调至山东首府济南。皖泗杨文敬公(杨士骧)做山东巡抚,对吴筠孙很是欣赏,倚重其为心腹,多次上奏对其褒奖、存记,吴筠孙得以兼摄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5,裁撤提督学政,改设提学使司,以提学使为主官,每省一人每三年为一任,正三品,作为总督、巡抚属官,在布政使之次,列按察使之前)。

太夫人八十大寿时,兄长吴引孙任甘肃布政使、署理甘肃巡抚,吴筠孙举办寿宴,前来祝寿者满庭,大家都赞荣耀。丁未(三十三年,1907)秋,升任永定河道。三个月后,戊申(三十四年,1908)春,调授天津道。还没有到任,太夫人寿终于天津府邸,于是吴筠孙回籍丁忧。当时杨士骧已任直隶总督,正在用人之际,敦促吴筠孙尽快返回天津任职,但是吴筠孙以丁忧年限未到,没有回去。

三年后服阕,已是宣统二年(1910),吴筠孙简任湖南岳常灃道,随后改任湖北荆宜道。辛亥(1911)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四川先乱,宜昌暗流涌动,荆州驻军也不安分,吴筠孙将商务集中到沙市,为确保中外商民生命财产,维护地方商业不废,外交无事,殚精竭虑,三个多月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吴筠孙辞职。临别之日,荆州居民泣涕相送,江边哭声与江潮交织一片。

离职后,本想归隐林下,然而民国初立,急需人才,多次发出征聘,吴筠孙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贡献,就于癸丑年(1913)接受了江西民政长汪撷荀的邀请,当他的秘书,随即简任赣北观察使,又改任浔阳道尹。浔阳位于长江要冲,为赣省门户,当时正值兵乱,谣诼盛行,金融恐慌,一片乱世之相,吴筠孙到任后,坐镇从容,力图救济,1917年8月14日民国向德国宣战后,吴筠孙妥善处理“敌侨”,地方局势平稳,百姓安定。

为确保一方安宁,吴筠孙费尽心力,患病了仍然坚持工作,白天在市面上巡察,晚上还与同城镇守使、关监督、县知事、警厅等商议公务,已成常态。一天晚上,议罢归寝,突然头痛,接着痰涌不语,第二天不幸去世。这一天是民国七年(1918)2月3日(阳历),即丁巳(1917)十二月二十二日(阴历)。

吴筠孙生平持己以诚,内外如一,从不欺人,别人也欺不到他。遇到事情很快能找到问题所在,别人不知所措时,他只言片语就能指出症结并解决。为官清廉、审慎、勤勉,始终不懈。他的收入不高,又经常接济亲友,所以没有积蓄,去世以后还有负欠。

吴筠孙读书,涉猎广泛,他追求的是理解,不讲究章句。在执行商务法规方面,很认真。在登州时,在街面上看到有日商,立即停下轿子,问相关人员:“这里并不是通商商埠,为什么会有日商?”勒令日商撤走。他创建学堂,亲往督促,培养出不少人才,在全省名列第一。任泰安知府时,处理教案,事态平稳。任荆州观察时,有百姓为家产纷争,诉讼数十年,几任官员都没能判决,吴筠孙接案后,对诉讼双方进行开导,使他们接受了调解方案,纷争平息。

吴筠孙明理能决,可惜尚未大用,五十七岁就去世了。丧归之日,同僚们都来送行,九江镇守使吴荫卿痛哭流涕,日本、英国驻九江总领事,以西式礼节志哀,这些都是因吴筠孙为人而感动所致。

吴筠孙的夫人金氏,生有三子:长子吴启贤,任农商部主事;次子吴志贤,三子吴懋贤,都是读书人。女儿许配给杨芰青(杨士骢)部郎的长公子杨珠山,可惜还没完婚就去世了。

吴筠孙有七个孙子:征铸、征鉴、征巨、征铠、征镒,启贤出;征钺,志贤出;征鎏,懋贤出,俱幼。

读书人入了翰林,展现在面前的是升迁的大道,吴筠孙为了尽孝,放弃了简任的机会,改为选任,他没有后悔,自得其乐;他订立商务法规、明晰外交尺度,担任地方官时能知人善任,政绩显著;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改朝换代的纷乱之秋,能从容不迫,临危应对,处置恰当。他去世后,受到大家的怀念,即便比他大的官,也不见得有这样的场景!看到他家族兴旺,后继有人,相信这是他积下的功德啊。

在这段吴筠孙传的最后,注明摘自《吴公竹楼家传》。

吴筠孙的兄长吴引孙,著有《吴引孙自述年谱》,收录在《扬州文库》第3辑第59册,从中可考证吴筠孙重要事件,与“简体版道光志吴筠孙传”可以互为补充、印证。

吴筠孙简历

吴筠孙(1861-1917)天资聪敏,甫四岁已识数百字;

光绪三年(1877)考取仪征县学(十七岁);

四年(1878)去北京跟着哥哥吴引孙(时任军机章京)学习;

五年(1879)兄弟俩同应京兆试(吴引孙中举人);

十一年(1885)以第一名考取同文馆,学法文;

十四年(1888)应北闱(顺天)乡试,中举人;

十五年(1889)会试未中,留京考内阁中书,引见录用;

十八年(1892)补内阁中书缺,得五品衔花翎;

二十年(1894)会试中式305名,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改翰林院庶吉士;

二十一年(1895)四月散馆考试,取一等一名(馆元),引见授职编修。

为吴启贤聘定宝应刘丹廷观察(启彤)之女,小启贤一岁;

二十五年(1899),吴引孙卸任宁绍台道,升任广东按察使,吴筠孙将太夫人(七十七岁)接到上海泥城桥口福源里;

二十七年(1901)在上海为太夫人七十九预庆;

二十八年(1902)兄弟两在上海为太夫人八旬祝寿;经商约大臣吕镜宇尚书海寰等,奏咨调充随员,并电请免扣选知府,奉电旨:“着照所请”。吕尚书等与各国议订商约, 委吴筠孙在沪随办商约, 计约一年;

二十九年(1903),选河南河南府缺,四月中旬由沪入都。五月奉旨调补山东登州府缺,旋奉母抵任,八月十八日接登州府印,九月初三吴引孙从北京谢恩(履新甘肃布政使)回扬路过登州与母、弟相聚;

三十年(1904)因回避本道何秋辇亲家,调补泰安府,仍暂留登州府任;

三十一年(1905)奉母携眷赴泰安府调任,四月十五日接印;

详见《山东泰安六中吴筠孙碑探访记》。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吴筠孙碑】

三十二年(1906)正月二十六日接济南府篆,八月二十四日吴引孙卸任署理巡抚到济南看望母、弟;

三十三年(1907)二月底吴引孙赴京途中再到济南看望母、弟,七月吴引孙调补湖南布政使,吴筠孙升授直隶永定河道;九月初六日奉母携眷陆行过德州,舟行至天津,十五日抵津,寓金丝胡同严宅;

三十四年(1908)正月调补天津道;二月初十太夫人去世;十八日吴引孙由湖南抵天津,兄弟两同为母亲入殓、出殡、扶柩回扬,移柩于宝应汜水南乡胡家营新购祠屋内;九月初十日,吴筠孙独女吴萃媛患白喉病殁,年十七,受泗州杨氏聘;十一月十九日,回扬,兄弟两葬太夫人;十二月初一,回天津;

宣统二年(1910)七月二十四日,补湖南岳常澧道,旋因回避杨俊卿中丞(文鼎)儿女姻亲,于八月初五日简调湖北荆宜道,九月初出京,十五由津南下,便道回扬省墓,十月十五日抵荆接篆;

三年(1911)十二月初二日由荆抵沪,偕眷寓白尔路二十二号洋房;

民国元年(1912),剪发去辫,不易服,十月二十六日迁寓白克路二十四、 五号洋房;

二年(1913)阴历正月初六日,吴启贤(吴筠孙长子)乘沪宁、津浦火车入都,充农商部主事差,四月初八,吴筠孙乘火车入都;七月二十日,自京来沪数日即往江西充民政长署秘书长;十月,简任赣北观察使,旋来沪数日,十一月二十二日赴九江任;

三年(1914)二月初一日,移居法租界吕班路四合里自建新房内;

六年(1917),猝患中风,于(丁巳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二日亥刻去世。

七年(1918)四月初五日,吴筠孙家小回扬州,赁居东关街刘氏之宅。因上海四合里房屋已出售矣,并因北河下余建之屋,余与两儿早将上房满占,二女等亦未忍遽令迁让,故昔允公用之议,今只作罢。

八年(1919)十二月初七日巳刻,吴筠孙柩由重宁寺送西山仙人掌安葬,距城十二里,墓系乙山辛向。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扬州文库·吴引孙自述年谱》吴筠孙葬西山仙人掌书影】

关于吴氏祖茔,见“吴道台宅第探访记”,而吴筠孙的归葬地扬州西山仙人掌,还有着宋代文人柳永墓的笔墨官司,详见《慧日泉、柳永墓》一文。

吴氏谱系

光绪十八年(1892)周太夫人七十寿,吴引孙梳理了梅川坞吴氏十代排行系,为“崇、岩、文、正、国、万、世、应、朝、元”,接以“德、厚、能、常、在、庭、真、定、有、光”十字。议定迁扬一支继以“孙、贤、征、津、永、嗣、衍、受、恩、长”,享以垂永久。

吴引孙、吴筠孙兄弟俩的本生高祖叫吴世尧,早年携弟弟吴世吉从歙县梅川坞来扬州经商,十余年颇有收获,家道逐渐殷实。道光初年,有仪征学籍的叔祖吴昌燮(澄公),考入了仪征县学成了秀才,本生祖父吴次山(浚公)就将吴元植(吴引孙、吴筠孙之父)过继给吴昌燮,吴元植也就取得了仪征籍。

吴昌燮(澄公)是吴世吉的孙子、吴文钊的儿子;吴次山(浚公)是吴世尧的孙子、吴应选的儿子。吴世尧、吴世吉为吴氏迁扬一世祖。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吴氏谱系】

吴氏后裔

吴筠孙有三子,各有后代,其中长子吴启贤和夫人刘钟璇(父亲刘启彤,曾任驻法使馆参赞)的六个儿子中,有四位名气很大,被誉为“吴氏四杰”。他们是:

吴征铸(1906-1992),字白匋,出生于济南,金陵大学历史系毕业,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南京大学教授,戏剧专家。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吴征铸金陵大学毕业证书】(网友马国霖摄于南大校史馆)

吴征鉴(1909-1982),出生于天津,金陵大学动物系毕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寄生虫学专家。

吴征铠(1913-2007),出生于上海,金陵大学化学系毕业,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第一个中国研究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核物理专家。

吴征镒(1916-2013),出生于九江,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植物学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亲兄弟三人(鉴、铠、镒)同时与会,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绝无仅有的佳话,是仪征人的骄傲!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三兄弟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最为耀眼的是吴征镒,1955年当选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1958年到云南筹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并担任所长,著有《中国植物志》(包括英文版)、《云南植物志》和《中国植被》等专著20余部,2007年1月还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典》主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6项、国际奖1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由吴征镒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类群多达1766个,涵盖94科334属,其中新属22个。以吴征镒名字命名的植物有3种,分别为“征镒冬青”、“征镒卫矛”和“征镒麻”。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8号公报,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吴筠孙与吴征镒】

2008年1月8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向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征镒颁奖。


探花之后叫什么(传胪吴筠孙)

【胡锦涛主席为昆明植物所吴征镒院士颁发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