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奥运会需要提前多久准备(冬奥会开幕式天气如何保障?提前三年统计数据,分时段精细化预报)

奥运会需要提前多久准备(冬奥会开幕式天气如何保障?提前三年统计数据,分时段精细化预报)

更新时间:2022-10-22 13:36:36

天气状况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团队的成员们提前三年对2月4日前后的天气展开数据分析,如今天气预报的范围已能精确到具体的点位。开幕式结束后,保障团队又进入了冬奥会闭幕式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准备中。

2月9日,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中,延庆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延庆区气象局副局长张曼,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院长陈明轩和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冬奥开闭幕式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团队队长翟亮一起,详解天气预报如何服务北京冬奥会。

奥运会需要提前多久准备(冬奥会开幕式天气如何保障?提前三年统计数据,分时段精细化预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开幕式开始后,每半小时甚至10分钟更新一次气象预报

中国运动员谷爱凌和苏翊鸣在首钢滑雪大跳台摘金夺银,他们参与的均为户外比赛项目,对气象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翟亮介绍,在首钢滑雪大跳台有两名首席气象预报员驻场,现场提供逐小时、多要素的气象保障,做到精细预报。此外,北京赛区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团队还要负责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北京各场馆的服务保障,以及气象咨询等工作。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完美落幕,这背后有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团队的保驾护航。

翟亮说,为了做好开幕式的天气预报,从2019年开始,团队成员就对2月4日前后的天气开展针对性分析、研究和数据储备。“我们团队做了大量统计工作和气象分析。2021年底,我们把所有研究成果和分析结果撰写成为‘开闭幕式气象服务预报技术手册’,这对开闭幕式气象服务保障提供了极大技术支撑。”

除了在前期的科研和技术储备上下足工夫之外,翟亮表示,“团队成员还进行了大量实战训练,从而实现定时、定点、定量地预报好‘鸟巢’区域的天气。”

万一开幕式当天“鸟巢”区域出现极端天气怎么办?翟亮解释说,对于开闭幕式天气,团队能够分不同阶段给出不同的预测,同时不断跟进、调整预报结果,尽可能把降水、温度、风速、湿度、能见度、体感温度等预报得更加准确,为开闭幕式主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撑。“比如气温低,可能要增加保暖设施,有降水则要对路面进行处理……通过天气预报,尽最大可能减少不利天气对开幕式造成的不利影响。”

“进入1月份,我们对开幕式期间的天气分析预测为每3天更新一次;1月15日以后进入中短期天气预报范围,气象服务团队一天两次发布‘鸟巢’区域精细化的多要素气象预报服务。”翟亮说,这种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24小时以内是每小时更新一次,24小时到72小时变成每三小时更新一次,三天以后的气象服务则每12小时更新一次。

开幕式当天,天气预报服务更加细化。翟亮介绍,“2月4日当天,我们从6点开始逐小时更新预报、分时段预报,比如人员集结时段、入场时段、热场期间、正式活动期间、撤场期间都会有针对性的预报。开幕式正式开始后,对实况和预报的更新频率增加到每半小时甚至每10分钟一次。”

气象服务保障团队已进入冬奥会闭幕式准备环节

随着开幕式结束、北京冬奥会赛程开始,翟亮和团队成员已经进入冬奥会闭幕式以及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天气预报准备环节。

翟亮介绍,每天团队成员针对活动期间的天气状况要开展天气会商。“这有点像医生会诊,各位首席预报员、专家对天气的判断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经过会商达成最终的预报结果。”翟亮透露,大型天气会商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之前一共进行了15次。

如何才能把天气预报精确到一个具体点位?翟亮表示,定时、定点、定量的预报需要长期训练。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同天气类型下,这个点位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点位受周围环境影响不大,有的点位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我们既要了解局地天气特征,也要大尺度地把握天气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化分析。”

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赛区气象预报团队的十余名成员分布在不同点位,力求发布更加准确的预报结果和监测数据。

奥运会需要提前多久准备(冬奥会开幕式天气如何保障?提前三年统计数据,分时段精细化预报)

1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内显示的激光测风三维风场,这里将会实时显示延庆冬奥高山滑雪赛场的风场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打造冬奥会历届赛事中最稠密的气象监测站网

降雪、气温、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不仅对冬奥会赛程安排、比赛成绩有着直接影响,甚至还关系到运动员的身体和生命安全,每一个比赛项目对气象条件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张曼介绍,为做好冬奥会延庆赛区气象服务保障,北京市气象局成立了冬奥北京气象中心,组建了一支全国最优秀的气象预报服务团队,不仅在“十里不同天”的海陀山建设了17套自动气象站、4套便携自动气象站的地面监测系统,还在赛区建设了S波段天气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的垂直监测系统,完成了延庆赛区周边38套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

她表示,这个“三维、秒级、多要素”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是目前冬奥会历届赛事中最为稠密的监测站网,以此观测到的数据大幅提升了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更好地保障北京冬奥会圆满举办。

研发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实现“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内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冬季风主导的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相比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多大风、天气干冷。而山地小尺度的风和温度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在国际上是尚未解决的气象难点之一。

陈明轩介绍,此次北京冬奥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挑战大、科技攻关难度高,很多技术都是“从零起步”。经过近四年的科技攻关,冬奥气象科技团队研发出了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多源气象数据快速集成融合模型、大气涡流尺度数值模拟计算模型,还使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形成了冬奥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睿图-睿思”。

“睿图-睿思”使得冬奥气象预报达到“百米级、分钟级”,实现了冬奥山地赛场0-10天“百米级”网格气象预报,0-24小时预报更新频率做到了10分钟一次,“百米级”网格气象预报的时间间隔也可以做到10分钟至1小时不等。

陈明轩表示,这不仅是“百米级”业务预报技术和人工智能预报技术首次服务冬奥气象保障,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核心技术做到了完全自主可控,这一冬奥科技项目还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可以为国际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中国经验。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