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知识 >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更新时间:2022-10-18 04:21:03

公元前684年1月,夺得君位才半年的齐桓公派出大军讨伐鲁国,以惩罚鲁人支持公子纠。不久后,齐、鲁二军就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遭遇。在鲁国,长勺也算是有些来头。西周初,周成王将殷民六族分到了鲁国,其中一支就是长勺氏。可见,长勺原本是殷商遗族聚居区,很可能也是以此而得名。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两军列阵之后,齐军抢先鸣鼓、发动了进攻。见齐军开始进攻,鲁庄公也命手下人击鼓、准备迎战。可一旁的曹刿却阻止了:“还不行!”在齐人三次鸣鼓之后,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可以了!”

鲁庄公听了,迫不及待地传令鸣鼓进攻!

忍耐了多时的鲁国军队一闻鼓声,顿时气势如虹,发起了如潮水般的攻击,瞬间就把齐军杀得落荒而逃。见敌人逃跑,鲁庄公想都不想,就要趁胜进行追击。可曹刿却再次出来阻拦:“还不行!”一说完,曹刿就下了战车,仔细查看了入侵者撤退的车辙;然后,他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观望敌人撤退的状况。好一会后,曹刿才慎重地说:“可以了!”

鲁庄公这才下令,对齐军进行追击。

大战结束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这么做。曹刿答道:“打战,就是勇气的对决。首次擂鼓,士兵士气就会大振;第二次擂鼓,士气就会有所衰退;第三次,士气就会消耗殆尽了。敌人士气消耗殆尽,我军却士气正旺,所以才能一鼓而胜之。大国用兵难以捉摸,害怕他们有伏兵。我看齐军车辙混乱,逃跑时连旗帜都放倒了,这才确定敌人是真败了,可以追击逃兵!”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战场上有句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也是曹刿所说的,“夫战,勇气也”。两军正面对垒,哪方作战士气更高,往往就决定了胜负的最终归属。因此,曹刿才有意让敌人三次鸣鼓之后,才下令鲁军鸣鼓进攻。最终,鲁军凭借高昂的作战士气一举冲溃了来犯的齐军。

虽然曹刿说是“一鼓作气”,可疑惑却还在:如果作战之时,鸣鼓进攻的早晚就能决定双方军队士气的消长,那战争岂不是太简单了吗?


长勺之战前,鲁国国力已经是全方位落后于齐国。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伙同文姜,悍然杀死了前来访问的鲁桓公。此后,年仅十三岁的鲁庄公姬同被立为国君,正式执掌鲁国国政。面对少年鲁庄公,文姜在内、齐襄公在外,二人联手施压,使得鲁国几乎成为齐国附庸。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弑君篡位的公孙无知随后也被人杀死,让齐国陷入了无君状态。起初,齐国大夫想立公子纠为君,便与鲁庄公在蔇地(今山东枣庄东南)会盟,并让他护送公子纠回国。可不想,公子小白半路杀出,先行赶回了齐国。公元前685年夏,在上卿高、国二氏支持下,公子小白登上了国君之位。

而这时,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大军,才姗姗来迟地进入齐国国境。

齐桓公立刻派兵迎战,两国军队在乾(gān)时(今山东临淄东南)遭遇。客场作战的鲁军力不能敌,很快就溃不成军。危急之时,鲁庄公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战车,改乘驿车逃跑。为掩护鲁庄公,鲁庄公的御夫与车右还打着鲁庄公旗号改走其它道路,引开了齐军主力。

为彻底消除隐患,鲍叔牙率大军趁胜追击,一路杀到鲁国城门之下,强命鲁庄公:“公子纠,是我国国君的亲人,请国君代为杀掉;管仲和召忽,是我们国君的仇人,请把他们交由我带回,以解心头之恨!”

大败之后的鲁庄公不敢逞强,强忍巨大的屈辱,一一按齐人要求做了:杀死了公子纠,送回了管仲!鲍叔牙押解着管仲胜利撤回,一到堂阜(今山东蒙阴西北)就把管仲给放了出来。之后,在鲍叔牙力荐之下,管仲很快就被齐桓公任命为国相!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当了国君以后,鲁庄公就长期被齐襄公挟制着;齐国内乱之后,原本想趁机翻身,却不料再次遭受了羞辱!


鲁庄公执政十年来,鲁国始终向齐国低头;半年前的乾时之战,鲁国又惨败而归;可长勺之战中鲁国军队却大胜齐军,这当然是一场扬眉吐气之战!

还不仅仅如此。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长勺大败后,齐桓公并不甘心。同年6月,齐国与宋国联合,再次入侵鲁国。可不想,鲁军在乘丘(今山东兖州)先行击溃了宋军,迫使齐军再度无功而返。公元前683年夏,宋人不服,派军伐鲁报复。结果宋军的阵势还没摆开,就已经被鲁军给冲溃了!两年间,面对东周两大强国,鲁国接连取得三场胜利,可谓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这么多次外战都高奏凯歌,鲁国军队的高昂士气究竟从何而来?

很显然,这不可能都是由长勺之战的“一鼓作气”而引发。

事实上,长勺之战前,鲁国人的士气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低落。

在迎战侵略者前,按照惯例,鲁庄公召开了一次“国人大会”。所谓“国人”,就是指士人、乡人。乡遂制度下,国人拥有“询立君”、“询国危”、“询国迁”的政治权利。在敌人入侵前召开“国人大会”,鲁庄公也是想借机鼓舞国人斗志,好让国人团结一致对外。

但鲁庄公没想到的是,底层士人们对这次“国人大会”并不热心。多年以来,国人议政制度虽然始终保存,可鲁国中上层却长期漠视底层士人意见,让议政成了一种形式,士人们的心早就凉了。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所以,当听说曹刿要去参加“国人大会”时,他所在乡的士人都劝阻道:“让那些吃肉的人去操心这些事吧,你去瞎掺合啥?”所谓“吃肉的人”,就是指鲁国的卿大夫们。以往的“议政”,都是卿大夫们说了算,这样的议政有什么意思?所以,即便是在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士人们大多都表现得有些冷漠。

好在曹刿并不在意,微笑着回答:“那些吃肉的人见识浅薄,不能深谋远虑!”说完,就径直前往参会了。


朝会之时,曹刿直接切入正题,毫不客气地问鲁庄公,凭什么来与齐军作战。

这也许是鲁庄公生平第一次遭受底层士人如此直接的质问,他犹豫了一会,答道:“衣服、食物这类物品,不敢独占,我一定会与众人分享。”大战在即,只有慷慨地与周边人分享,才能团结起更多的人。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可曹刿却对这一答案并不满意:“这种小恩小惠无法让国人普遍享受到,民众不会跟从你的!”那些国君身边的人,当然能经常得到国君赏赐;可那些国君连面都见不到的人,又怎么能够得到国君的分享?

大众广庭之下,被一普通士人责难,鲁庄公顿时压力山大。想了想,他又答道:“祭祀用的牺牲玉帛,对神不敢夸大虚报,一定会诚实守信。”

对于祭祀,周人传统就信奉“祭祀之盛,莫盛休德”——德行才是最好的祭品,其余的任何祭品都是“浮云”。身为曹叔之后,曹刿对此早就一清二楚,所以他再次否定了鲁庄公的答案:“这样的小诚信不足以取信于神,神仙是不会福佑的!”

再次被曹刿否定,鲁庄公有些难堪了。可在国人议政的重要场合,他又不好公开发火,只得绞尽脑汁,又搜刮出了第三个答案:“那些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会据实而断。”

听到这后,曹刿这才最终点头了:“这才是忠心为百姓做事情,可以凭此一战。交战时请让我跟随您!”

“国人大会”上,鲁庄公被曹刿当众多次责难;可鲁庄公却始终没有生气,而是谦卑如一,耐心地解答曹刿之问。国君这种诚恳的态度,首先就赢得了众多士人之心。在最后,鲁庄公又公开承诺全力秉公办理各种诉讼,更是回应了底层士人长久以来的政治诉求。鲁庄公的谦卑以及政治上的承诺,瞬间就赢得了底层士人的忠心拥戴。因此,这次“国人大会”之后,鲁国士人的从军热情高涨。这也是在长勺之战时,鲁军士气旺盛的根本所在。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鲁军在战场上的勇气,与其说是“一鼓作气”而来,还不如说是受鲁庄公的鼓舞。


长勺之战后,鲁国又先后在乘丘、鄑(zī,今山东汶上县南)两次外战中大获全胜,可谓是风光一时。甚至连战俘南宫长万都忍不住盛赞鲁庄公:“天下诸侯适合作国君的,就只有鲁侯了!”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可长勺之战两年后,形势却突然急转直下。

公元前681年冬,鲁庄公被迫前来齐国,与齐桓公在柯地(今山东阳谷东北)会盟。为要回鲁国被侵之地,鲁庄公与曹刿(沫)合谋,劫持了齐桓公、当场逼他返还汶阳之田!在齐桓公答应返还汶阳之田后,鲁、齐这才成功结盟。

表面上看,柯地会盟上是鲁国占了上风。可鲁庄公用劫盟方式来达成目的,恰恰反映出齐强鲁弱的现实:战场上鲁人已无法战胜齐国,只能出此下下之策来挣回脸面!

文姜死后,为拉近与齐国的关系,鲁庄公不得不违背与孟任的誓言,迎娶哀姜作夫人。可当他去齐国迎亲时,哀姜却盛气凌人地羞辱了鲁庄公。面对强势的哀姜,鲁庄公只能逆来顺受。为讨好齐桓公,鲁庄公还不计前嫌,以超常规礼节来迎娶哀姜。此时的鲁庄公,已完全丧失了长勺之战中的气节!

为什么短短数年间,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

长勺之战以来的多次胜利,让鲁庄公忘记了对过往屈辱历史进行深刻反思,沉醉于强大的虚幻映像之中,不思进取。如果他能利用长勺之战后鲁国上下齐心的有利时机,反思过往、改革图强,鲁国就不至于落后齐国太多。可正因为鲁庄公的不思进取,让鲁国国力始终维持在原地,没有任何质的改观。所以说,长勺之战虽然大胜,却让鲁人失去了对历史的反思能力,这当然未必是鲁国之福。


亦值得反思的大败(长勺之战的另一角度反思:鲁国大胜未必是福,齐国大败也未必是祸)

与之相反,长勺与乘丘两次大败后,让齐桓公遭受了一次巨大打击。但正是这样的打击让齐桓公清醒过来,对失败进行了深入反思,意识到唯有改革图强才能让齐国真正强大。这之后,齐桓公就重用管仲,实施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并取得了成功。长勺之战虽然大败,但齐桓公却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踏上了励精图治之路。这样的大败,当然未必是齐国之祸。


屡战屡胜未必是好事,屡战屡败也未必是坏事。

只要能从失败与失误中获取足够的经验教训,即便是屡战屡败,其经历也弥足珍贵;如果不能对自身的成功与失误清醒地进行反思,以利后续扬长避短,那么即便是屡战屡胜,也终将会成为自身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长勺之战后鲁、齐二国的兴衰起伏,足以证明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