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排球女将插曲(童年故事5)

排球女将插曲(童年故事5)

更新时间:2022-10-17 10:34:44

1. 报刊杂志

一个人总要习惯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书,听陌生的歌,与陌生人讲话,逛陌生的风景,同陌生的疾病作斗争。在不经意的瞬间,也许你就会发现忘记了不想忘记的人,想起了不想记住的事,战胜了曾经克服不了的疾患。人的成长环境很重要,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可以没有理想追求,但是人不可以不阅读,这是做人的基本素养。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父亲带回家一本《儿童时代》,让我看到一本与看图识字和连环画完全不同的读物,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父亲看到我这么喜欢这本杂志,就在单位给我订了全年的《儿童时代》。每个月我最期待的日子就是父亲带回家的《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延续了我童年的快乐时光。

快到年底的时候,父亲都会和我一起翻阅报刊上的征订目录,寻找喜欢的杂志代码,预订好来年想要的杂志。随着阅历的增长,父亲还给我订购过《儿童文学》和《少年时代》,感谢它们和我一路相随,给我欢乐。当然并不是父亲拿回家的所有报刊杂志我都喜欢,比如家里有很多《人民日报》和《红旗》,我从来都不喜欢去阅读它们。

从父亲单位拿到杂志的时间往往会滞后,还有弄丢的风险,为了第一时间能看到心爱的杂志,我决定自己去邮局购买。那时邮局贩卖杂志的窗口很高很小,每当热门杂志到来的时候,窗口边挤满了人,想要买到心爱的杂志还真不容易。记忆中比较热门的杂志有《故事会》、《今古传奇》、《大众电影》、《读者文摘》(后改名《读者》)、《青年文摘》和《知音》等。考研的时候为了复习政治,老姐把她单位近两年的《半月谈》都搬回了家,足足让我看到倒胃口。

懵懂年代的我逛街必去的两个地方就是新华书店和邮局。

2. 广播电视

“滴滴答滴滴答……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是儿时的我记忆最深刻的节目。但是要说还有什么更深刻的节目,那就是清晨满大街的广播“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你想听或者不想听它都在那儿。

随着我把家里的电子管收音机拆坏后,父亲又买回了一台红灯牌晶体管收音机,方便我躺在床上或者坐在家门口随时收听广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收听广播:一个是中午,必须收听的“每周一歌”、“小说连播”和“评书连载”节目;一个是下午放学后,铁定收听的“小喇叭开始广播”的儿童节目。现在依然记得的节目有孙敬修爷爷讲的《宝葫芦的秘密》、王刚老师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以及刘兰芳老师讲的评书《岳飞传》和《杨家将》等。有同学提醒我,热播的节目还有《桥隆飙》。说到这些节目当年可是雷打不动,到点必须收听。如果哪天有事耽误了收听,到晚上一定要补上,否则就会整天心神不宁。人们必听的节目还有“每周一歌”,通过这个节目大家学会了许多脍炙人口和振奋人心的歌曲。

第一次看电视是在毛主席追悼会的那天,父亲单位的电视机被搬到操场上供人们观看。虽然这是台黑白电视机,我还是很惊奇原来有这种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图像的玩意。此后我就迷恋上看电视,不要迷恋我,我只是个传说。早些时候私人家都没有电视机,只有少数公家单位有。父亲单位有一台电视机,还是台彩色电视机。精彩的电视剧都在晚上播放,一到晚上我们早早吃完饭做完功课就赶到父亲单位去看电视。记得当年看过的电视剧有《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黑名单上的人》、《敌营十八年》等。据说《加里森敢死队》太过暴力了,放了一半就停播了,让人唏嘘不已。

后来邻居家有了电视机,吃晚饭的时候我总想着去邻居家蹭电视看。当年播放的电视节目有很多是日本的动画片,有《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和《森林大帝》等,这些算是日本动漫吧。现在想起来都有一种负疚感,我怎么会去追日本的动漫剧。

3. 流行歌曲

我打小就喜欢听歌曲和音乐,最早学会的歌曲是幼儿园老师教的《丢手绢》、《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和《找朋友》。这些歌曲已经铭刻在我的骨子里,走到哪都忘不掉它们的旋律和歌词。

小学和中学开设有音乐课,可是我却记不起来老师教过哪些歌曲。有些红歌我也不知道是何时学会的,反正听多了就会哼。我最怕音乐课的考试,考试内容之一就是每个同学都要站在老师面前唱歌给她听。

早些年人们都是借助收音机和电影来欣赏喜欢的歌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当年可是深受欢迎,成为必听的节目之一。人们对电影歌曲的痴迷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年轻人对游戏的狂热。电影《红孩子》的主题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闪闪红星》主题曲《红星歌》和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是我比较早学会的红歌。小伙伴最朗朗上口的歌词就是电影《地道战》中“老高快点跑,不要被鬼子抓住了”这句。后来查证,电影里并没有这句歌词,完全是小朋友们根据电影中的一段音乐,自己填词创作而成的。

童年记住的歌曲还有文革版国歌,“前进!前进!”的歌声响起依然使人精神激昂。电影《黑三角》的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小花》的主题曲《绒花》、《甜蜜的事业》的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桥》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怒潮》的插曲《送别》以及《洪湖赤卫队》、《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等电影歌曲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电影《少林寺》播放以后,让许多的小伙子不仅对少林功夫非常崇拜,而且对其中的主题曲《少林!少林!》和插曲《牧羊曲》同样也如痴如醉。

当听到新的歌曲,本事强的同学会把歌词听写出来,供大家传抄。好多同学都有一本笔记本,记录着自己喜欢的歌词或者还有简谱。我老婆甚至能用中文把日语或印度语歌词标记出来,有模有样地学唱外文歌曲。我没有那个本事,更多的时候是把杂志封三上的流行歌曲抄写到笔记本上,帮助自己学唱流行歌曲。

电视机出现以后,更多的电视剧歌曲耳濡目染地被我们熟悉和传唱。现在还能记住的有《敌营十八年》的主题曲《曙光在前头》、《排球女将》的主题曲《青春火焰》、《血凝》的主题曲《感谢你》、《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上海滩》的主题曲《上海滩》、以及《射雕英雄传》三部曲的主题曲等等,这些歌曲至今还能哼唱几句。电视剧《渴望》一经播出,其中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不仅迷倒许多的大叔大婶,同样被少年伙伴们哼唱。

再后来有了收录机,人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欣赏港台歌曲(曾经的靡靡之音)和外国音乐。港台歌曲的到来使得我们耳目一新,许多港台歌星也逐渐被大家熟悉,也产生国内最早的一批追星族。邓丽君的歌曲一度飘满大街小巷,让人疯狂痴迷。由于最早引进国内的那批收录机是三洋牌的,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把收录机叫做“三洋”。刚上大学的时候,校园里播放最多的歌曲是刘家昌的《在雨中》,这首歌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大学记忆中而抹不掉,它是我至今唱的最熟练的歌曲之一。老婆坐月子的时候,临街大冶商场整天都在播放孟庭苇的《无声的雨》,尽管这首歌很动听,但是好菜也经受不住天天吃,现在谈起这首歌来老婆依然有点腻味。

失去了阅读,不仅人会老去,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都将老去,逐渐失去生机和希望。年轻人选择躺平,不是个人问题,绝对是社会的问题。现实中我困惑的是对某些事物的认知不知道该说进步还是退步、赞成还是反对,只好让历史来检验吧。想象着未来的日子里手里捧着杂志,嘴里吃着白糖拌番茄,耳朵听着手机里播放的流行歌曲,时光走过一个轮回,生活终究要回到原点。

4. 老婆回忆

我家最早订阅的杂志有《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后来根据各自喜好分别订阅杂志。父亲订阅的是《飞碟探索》,母亲订阅的是《八小时以外》和《文化娱乐》,我和姐姐订阅有《读者文摘》、《大众电视》和《大众电影》,我哥订阅的是《书法》和《武林》。不管谁的杂志先到,大家晚饭的时候总聚在一起阅读,相互交流各自的读后感,其乐融融。这场景就像外人说的,我家每天这个时段就像开新闻发布会一样。

我从小喜欢唱歌,听到喜欢的歌曲总会想尽办法找到歌词,找会唱的伙伴逐句教唱,不用花很长时间就能学会一首歌。遇到外文歌曲,比如印度歌曲《猜谜语》,我就用中文标记出“一几个丹娜、一几个丹娜,丹内欧北大娜一几个丹娜,......”学习。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这样学习外文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