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更新时间:2022-10-11 19:32:35

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20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回眸过去的17天,人们一次次看到“冰雪白”“中国红”交相辉映,一次次感受到速度与激情,一次次为奥运健儿呐喊和喝彩。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友情篇

有竞技,更有爱!


20日,即将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举办了花样滑冰表演赛。赛场上是“对手”的中国选手金博洋和日本选手羽生结弦此时却大有惺惺相惜之态,一个“梦幻联动”地默契同步“跪滑”,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赛上是对手、赛下是朋友,这样的动人瞬间,在北京冬奥会上频频出现。

“Taotao,I'm proud of you!(桃桃,我为你骄傲)!”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决赛中,“四朝元老”徐梦桃以108.61的高分夺冠,第一个冲上去抱住她的人,是最后出场却无缘奖牌的美国选手阿什莉·考德威尔。那一刻,一切的祝福、友爱都融在那个温暖、深情的怀抱中。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14日,中国选手徐梦桃(右)与美国选手阿什莉·考德威尔相互拥抱。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举行,中国选手徐梦桃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没有多少运动员会在输掉一场比赛后,还能向对手赠送礼物表示祝福,中国冰壶运动员凌智、范苏圆就做到了这一点。”奥林匹克信息服务系统盛赞过这样一段运动员间的佳话。

那是在冰壶混双循环赛中,由范苏圆、凌智组成的中国队以5∶7惜败美国队,赛后的范苏圆、凌智却主动走向自己的对手——美国冰壶组合佩辛格、普利斯,并赠送精心挑选的礼物。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5日,中国队选手范苏圆(左二)、凌智(左三)与美国队选手克里斯托弗·普利斯(左一)、维姬·佩辛格在赛后合影。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壶混双循环赛比赛继续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行,中国队以5比7负于美国队。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打开一看,竟是四枚精致的冬奥徽章,普利斯兴奋地拿到镜头前展示着。“实在是太酷了!中国同行展示了他们超赞的体育精神!我还没收到过这样的礼物,它们会让我一直记住这场比赛。回国后,我会一直把它们放在办公桌上。”赛后的当晚,他们又立刻为范苏圆、凌智回赠了礼物。

在北京冬奥会的竞技场上,温暖时刻在运动员之间流动!他们用行动告诉了大家一句话:奥林匹克的大家庭里,有竞技,更有爱!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8日,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右)和瑞士队选手玛蒂尔德·格雷莫德(中)在比赛后安慰法国队选手泰丝·勒德。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荣誉篇

未完待续


2月20日,“中国队金牌九宫格集齐了”的话题一直霸屏热搜榜。9金4银2铜的成绩,刷新了中国代表团在单届冬奥会夺得的金牌数和奖牌数两项纪录,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

回顾这段旅程,这里有“永远可以相信短道速滑队”的铮铮誓言:被称为“王者之师”的短道速滑队,不负众望地在正式开赛首日夺得中国首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开门红”。接下来,他们的发挥势如破竹:时隔两日,在男子1000米决赛中,任子威、李文龙包揽金银;在女子3000米接力A组决赛中,短道速滑队姑娘们再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一枚铜牌,这也是时隔12年后她们再次在这个项目中登上奥运领奖台。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展现了这个团队“冰上尖刀”的实力和底气。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5日,中国队选手在比赛后庆祝。当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这里有“四朝元老”终圆梦的热泪盈眶:徐梦桃、齐广璞奋战冬奥16年,从小将到老将,他们将青春留给了赛场,终于用实力换回了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荣光——分别荣获自由式滑雪女子、男子空中技巧冠军,让国歌在自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上激昂奏响!

这里有追梦人无惧伤病痛苦后的“从不言弃”:24岁中国名将高亭宇,日常就是往返于训练场与医务室,此次他斩获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金牌,创造新奥运纪录的同时,实现了中国男子选手在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隋文静两条腿都做过手术,曾在术后40天不能翻身,15年的搭档韩聪与她相互信任与支撑,终于在双人滑比赛夺冠的那刻热泪相拥;20年无悔追求的贾宗洋,双腿植入过多达22颗钢钉和2块钢板,此次助力中国队斩获了空中技巧混合团体一枚宝贵的银牌!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19日,中国选手隋文静(右三)/韩聪(右二)在奖牌颁发仪式后。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自由滑比赛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中国选手隋文静/韩聪夺得双人滑冠军。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这里有“00后”小将们“冬奥首秀”的惊艳亮相:17岁的苏翊鸣和18岁的谷爱凌,两人分别摘得自由式滑雪项目的一金一银和两金一银,“只要有目标,我就会全力以赴,付出自己的全部”“去找到自己的热爱、去享受,去把世界变得更好”,他们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努力不会骗人”,用自己的价值观为同龄人注入了难以言喻的正能量!

中国代表团每一位成员站上赛场,他们为国争光的信念,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于体育精神的坚守,感动国人、感动世界,让冬奥的美丽故事未完待续。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20日,中国选手孙楷智、吴青泽、吴志涛、甄恒在比赛后。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四人雪车比赛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场馆篇

与大众健身“无缝衔接”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的训练场馆,基础设施副经理曾晟拿出一个平板电脑,轻轻一点,场内的灯光便迅速调低了几个亮度。记者凑上前看到,单单是场景一栏便设置了23个选项:专业比赛级别、业余训练级别、国家TV级别等。

曾晟笑着介绍:这个场馆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女子冰球的训练场地。它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奥运会级别赛事和大众娱乐健身的双重使用。

“我们这个冰场和其他6个冬奥会新建冰场一样,全部使用了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在整个奥运会期间的节能减排相当于3900辆汽车全年的碳排放总量。”曾晟说,这样自带“环保属性”的场馆,自然会在赛后进行充分利用。赛事结束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对大众开放,让他们感受奥运冰场的环境和魅力。

在本届冬奥会上屡破奥运纪录、世界纪录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记者在现场体验时,不仅看到了“最快的冰”名不虚传的实力,而且丝毫感受不到“冷意”。

原来,每层阶梯后方都有一个灰色的通风口,这是场馆采用的分区域送暖的技术,能够保证观众在不同的地方,感受到的都是舒适的温度。如此人性化的设计和漂亮的场馆,同样会在赛后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个场馆可以供市民进行各类的冰上运动,它将是一个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展览展示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综合体育场馆。

而无论是五棵松体育中心还是“冰丝带”,它们都只是众多场馆赛后利用的缩影。这些地标性建筑将会成为冬奥会后丰厚的奥运遗产,激励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感受速度与激情的无尽魅力。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12日,中国选手高亭宇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中国选手高亭宇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记者篇

奔跑的新闻人


大包小包,奔跑前进。冬奥会上,每次看到同行,几乎都是这样的状态。

记者们也相互调侃:“我们不是在报道,就是在去报道的路上。”

今天出发前,记者好奇地把自己的背包放在体重秤上一称——6.2公斤,每一样都是必备工具: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充电宝、自拍杆、竞赛材料等。而这只是文字记者的标配。一位合格的摄影记者,必定是长枪短炮不离身,脖子上挂着、胳膊上挎着、后背上背着,甚至还要再拖一个行李箱,此时的他们,更像是摄影界的“举重”运动员。

每晚的十一二点,当大多数人已入梦时,才是媒体记者坐车的高峰期。结束新闻发布会时常已过了11点,由于到场的记者很多,竞赛场馆前总是排起长队,基本上都要等到第三四辆车后才能挤上去,有时要在车上站个40多分钟才能回到主媒体中心。

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有几个场景:一次谷爱凌的混采结束已近中午1点,回到媒体工作间的记者迅速进入紧张的写稿工作中,从下午1点到4点,记者周边的同行没有一位离开座位去吃午饭;在某日夜间零点等车时,为了不耽误这几分钟,一位女记者在冰冷的公交站旁席地而坐敲击着键盘,另一位男记者迎着寒风吃着一碗杯面,不知道这是他当日的第几餐;还有一次,在半夜从清河高铁站回主媒体中心的路上,一位站着的男记者倚着背包打起了轻微的呼噜;在张家口赛区,一位摄影记者为了近距离捕捉运动员的精彩画面,爬到雪坡上拍摄,一个重心不稳的他,从坡上跌倒滑落,所幸无安全问题……

北京冬奥会是一届国际性的盛会,也是一场媒体的盛会。境内外的记者汇聚于此,他们和运动员一样,敬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常常忘记了严寒、饥饿、劳累,努力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见证着盛会的精彩,将北京冬奥会每个美妙动人的瞬间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20日,获得冠军的挪威选手特蕾丝·约海于格(右)和获得亚军的美国选手杰茜·迪金斯在比赛后。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越野滑雪女子30公里集体出发(自由技术)比赛在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举行。挪威选手特蕾丝·约海于格夺得冠军,美国选手杰茜·迪金斯获得亚军,芬兰选手凯尔图·尼斯卡宁获得季军。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志愿者篇

感动世界的青春力量


冬奥会闭幕式上,当现场播放短片向志愿者们致敬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起身鼓掌,全场更是热烈欢呼。那一刻,志愿者的青春力量再一次感动世界。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向志愿者致谢环节。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去过张家口赛区的朋友都知道,“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不仅是浪漫的“绿色办奥”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职业态度的考验。猎猎寒风和近零下30℃的气温,只要你站上半小时,便会双脚冻得失去知觉。看一场比赛下来,会冻得牙齿打颤。

而在这样的赛场“站岗”,很多志愿者一站就是4个多小时。“00后”、河北大学学生张思琦是摄影记者们的“小助理”,开赛前一两个小时她已到位,赛后直到最后一位记者采访结束,她才会放心地离开。每个比赛日的夜晚,她和小伙伴们都会成为“雪人”代言人——眼睫毛、头发结了霜变白了,帽子、口罩、眼镜上也结了冰。

在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酒店,语言服务助理、北京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王诗华有一份特别的礼物——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自赠送的奥林匹克徽章。这位精通俄英法三门外语的大学生,不仅用温暖的微笑打动了巴赫主席,同时向每一位到访的外宾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这是一个体育和文化的盛会,也是很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而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拉近人心距离很好的途径。”王诗华说。

为了冬奥会,这些“95后”“00后”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第一次未能回家过年。每次记者问及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都是出奇的一致——“值得!”

在这个国际盛会上,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用这抹蓝色,让境内外的参与者看到了活泼的他们、温暖的他们、青春朝气的他们、奋进的他们、可爱的他们!

这是中国赛场上的青春力量,他们在每一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告别篇

难说再见


“康辉:请运动员落座观礼;运动员:合影合影合影”;

“康辉:请运动员落座观礼;运动员:咱们玩转圈圈吧”;

“康辉:请运动员落座观礼;运动员:开心开心舍不得北京”。

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发布的这条微博,展示的正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的一则小插曲。从赛场来到会场的运动员们,在闭幕式上久久不愿离开场中央,他们跳着、转着、拍着,早已超出了原本预留的13分钟,甚至让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康辉都感觉有些“失控”。但所有人都明白并理解,他们是不舍得冬奥会,临别的舞台上,他们多想让美好的时刻停得久一点!

总导演张艺谋介绍,闭幕式以运动员为主体,为运动员、为会议流程服务,因此,这场闭幕式是他们经过辛苦训练和赛场拼搏后的欢庆聚会。

这一点,闭幕式做到了!而这个有趣的“拖堂”互动,正是印证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运动员们有多不舍,便说明他们此次行程有多享受和快乐。

“要感谢中国,可以在全球疫情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依然举办奥运会”“比赛场地令人惊喜,太享受在这里的比赛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我剪了这辈子最好的发型”“冬奥会以来,我大概吃了200个饺子”……他们点赞赛事组织有力、场馆设施周全、服务细致贴心、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他们纷纷主动撰写感谢信,在社交媒体上担任“推荐官”,为全球粉丝展现这个充分展示竞技体育、文化魅力和友好团结精神的中国舞台。

北京冬奥会,见证了他们无数汗水挥洒后的成果,呈现了体育竞技的激情与快乐,也为运动员们留下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温暖记忆。这个冬天不冷,这个夜晚注定无眠。

难说再见,那么就请一起向未来!

还有哪些关于奥运会的故事(这些冬奥故事,让我们难说再见……)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会旗交接仪式。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2月21日 第02版)

记者:徐金玉

版面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黄喆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