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奥运文化(中国文化与奥运文化的交相辉映)

奥运文化(中国文化与奥运文化的交相辉映)

更新时间:2022-10-11 16:26:35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开幕式如期而至,在全世界亿万观众的瞩目下,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场既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又体现奥运精神的盛会。时值中国农历壬寅新年,伴随着二十四节气中飘然而至的立春,冬奥盛会成为中国文化与奥运文化交相辉映的天合之作。放眼全球,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中国在复杂严峻的环境面前顶住了压力,向世界展示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慨然与自信,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在二十四节气中感受生命律动

  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冬奥会的开场,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观天授时的思想智慧。冬奥会开幕恰逢农历新年立春,既能感受到中国农历春节的团圆喜气,又能体会到立春节气中所具有的万象更新、万物肇始、生机勃勃的哲学寓意。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四季的节律变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东方大国历经千年洗礼给世人的丰厚馈赠。《周易》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化观,其思想深处所体现的精微与博大,使中华文明历经曲折困境而浴火重生、生生不息。

奥运文化(中国文化与奥运文化的交相辉映)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古希腊文明的见证,发端于古希腊人融合宗教祭祀和战争训练的活动,其背后有着诸多古希腊神话的演绎,日后逐渐演变为推动政治交流和经济往来的大型体育赛事,发挥了繁荣希腊文化、融合民族感情的作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由被称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的法国人顾拜旦发起。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发展,继承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奋勇拼搏、和谐身心的积极元素,以“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其精神,加入了集体运动项目,面向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日后又开创出了冬季奥林匹克项目。特别是将“更团结”的理念加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契合了当今世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时代需要。

  “一起向未来”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当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价值理念与奥林匹克文化交织在一起,春之嫩草成为嫁接两者之间的纽带,当风中摇摆的嫩草逐渐变成蒲公英的形状,在轻轻一吹之后幻化成希望的种子被播撒到天地四方,与此同时,由洁白色烟火构成的迎客松出现在了鸟巢体育馆的上方,中国人以自己深层含蓄的文化方式向世界诠释了自己的待客之道。在国旗进场和高奏国歌之后,场馆屏幕上一滴浓墨,带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钧之势,为整个场馆内注入了一片波涛,翻腾的浪涛最终凝结为一块冰立方,伴随着冰立方的徐徐破碎,露出了晶莹剔透的奥运五环,五环渐渐升入半空的过程中,地球、极光、弯月、雪花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宏大壮阔的场景,激发出个体对宇宙、天地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在这一刻显得格外动人。运动员入场体现异彩纷呈的民族、国家和地域特色,引导员所持的带有各个国家名字的小雪花由橄榄枝相连接,组成一片“大如席”的巨大雪花,巨大雪花中间的空白为最后点火仪式埋下伏笔,当最后一棒的两名奥运火炬手将奥运火炬镶嵌入巨大雪花中时,看似不经意的小小举动,在历届奥运点火仪式中,开创了绿色、环保、简约的空前完美之举。

  纵观整个开幕式,中华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得到艺术呈现。从草长莺飞到破冰成环,我们追求生生不息,而非野蛮生长;从五星红旗经群众之手向前传递,到一片片小雪花聚沙成塔,我们追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积少成多和循序渐进;从充满稚气的孩童在运动中频频摔倒,到奥运火炬点起的星星之火,我们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尽畅想!中华文化精髓借奥运的舞台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体现出对奥运精神的包容和吸收。相聚五环旗下,共赴冰雪之约,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开幕式舞台上一笔一画的书写固然隽永动人,而留给未来的是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高科技场馆中见证沟通与包容

  时隔14年,北京再次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举办城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人文历史底蕴的古都,在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浓厚的奥运色彩。世人所见证的不仅是从鸟巢、水立方到冰立方、冰丝带等现代化体育场馆的修建,更有高铁、隧道、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为整个城市的转型和发展赋能。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科技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科技不仅在视觉呈现上带给人充分的感官享受,更是重新定义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方式,给不同地区和国度的人们开展跨文化交流谋划出新的蓝图。开幕式上,冰立方破碎成一片片雪花,再组合成一片大的雪花,体现了对“破”与“立”关系的哲学思考,“破”象征打破隔阂和对立,“立”体现了对既有资源的整合和重组,而在这“破”与“立”之间,科技无疑为事物间构筑起新的联系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北京向人们展示了通过构建新的联系实现更好发展的可能性,正如“破”与“立”可以并举,沟通和包容可以同时展开,这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具有深远意义。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既服务于体育赛事的筹备,也为日后开展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的今天,在国与国之间出现越来越多隔阂的情况下,北京无疑展现了良好的对外开放新姿态。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奥林匹克运动不仅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还倡导更加团结,其魅力就是跨越差异,促进相互包容和理解”。展现了中国愿意努力通过对话和协商来实现交流和合作的宗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致辞中表达了同样的愿景:“奥运会总是搭建沟通的桥梁,绝不会筑起一道道高墙”,并寄语奥林匹克运动员,“感谢你们借助奥林匹克理想,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的相互理解。本着奥林匹克和平精神,鼓励全球各政府,遵守你们对奥林匹克休战的承诺,给和平一个机会”,希望借助奥运的力量,化干戈为玉帛,真正实现人类的团结。

  北京在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步伐中,充分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落实在冬奥筹备工作的方方面面。相较14年前的夏季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的筹办贯彻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力图向世界呈现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进入后疫情时代,闭环管理和开环管理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地融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总体谋划具有举足轻重的前瞻性。北京冬奥会的组织筹办工作将闭环管理与开环管理真正落到了实处,通过简约、高效的方式,让所有人都能共享体育赛事,通过调动互联网以及各种媒体资源,向世界展示奥运会的盛况。在人流、物流充分涌动的前提下,确保了赛事的平稳进行,阻隔了病毒的传播,防范和化解了可能存在的风险。无论是冬奥会开幕式还是赛事筹备工作,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真正实现“一起向未来”这一主题口号背后,所要付出的艰辛和不易。

在六边形雪花中体会美美与共

  冬奥会开幕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式浪漫,体现了日益走向富强的中国在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中国式浪漫首先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开场用古诗词展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宏大气象,再到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为美学意向构建起的大片雪花,传统文化的元素,连同场馆地面显示屏上不断呈现的中国风图案,渗透进了冬奥会开幕式的每一个角落。春节的热闹气氛更为整个开幕式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开幕式中,通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蕴,古典诗词穿越千年时光历久弥新,加上科技所赋予的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为中国式浪漫注入了诗与美的灵魂。

  中国式浪漫还体现在通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华文明以传承本民族特色的姿态融入世界文明的大潮中。冬奥会汇集了来自各个大洲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运动员的参与,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但音乐上的共鸣成为彼此间传递情感和交流信息的共同方式。运动员进场时,选择了十九首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曲作为背景音乐,给整个运动员入场仪式注入了活力。冬奥会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穿插了大量的中国音乐元素,激越悠扬的《歌唱祖国》,温婉动人的《让世界充满爱》,还有童声演绎的《雪花》等许多熟悉的旋律,英文歌曲《Imagine》的播放伴随着奥运精神的出现,传递出全人类面对疾病和灾祸愈加迸发出的精神力量。中国式浪漫不追求一枝独秀,而是希望在各种曲风的协奏中感受到琴瑟和鸣。

  中国式浪漫还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的“小康美学”。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有44名天真无邪的孩子用希腊语演唱了奥运会会歌《奥林匹克圣歌》,他们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五所乡村小学。因为一位在这里支教的退休的北京特级音乐教师,他们获得了尝试演出的机会。经过简单排练,北京冬奥组委拍板让孩子们承担在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孩子们通过夜以继日的训练,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初步学会了晦涩难懂的希腊语,将古希腊语的歌词倒背如流,孩子们的整体精神面貌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焕然一新。阜平曾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率中央机关由陕北转移至此,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赴农村地区考察,就来到阜平,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冬奥会开幕式上44名小朋友的亮相,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世界面前的一次展示,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向世界呈现的“小康美学”。除演唱会歌的小朋友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由来自五十六个民族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双手捧着接入会场,直到送至国旗护卫队的手上,国旗在悠扬的国歌声里缓缓升起。迎接国旗的群众象征着构成我们社会的一个个共同体,既有民族共同体,也包括社会主义事业中各行各业的劳动共同体,鲜艳的五星红旗就构成了所有共同体间达成的共识。爱国主义作为凝聚各个共同体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小康美学”注入了家国大爱。

  当前,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吸引力尤其重要。冬奥会作为一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中国不仅展示了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式浪漫所独有的留白也为世人留下了更多对未来的遐想和启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处理不同文化间关系时,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为在价值观激烈冲突的当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恪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超越意识形态分歧,正视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团结世界一切进步力量,为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小平 邓潘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