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知识 > 篮球好还是武术好(为何中国人眼中的运动,总是减肥、打球,而不是练肌肉?)

篮球好还是武术好(为何中国人眼中的运动,总是减肥、打球,而不是练肌肉?)

更新时间:2022-10-10 23:56:36

篮球好还是武术好(为何中国人眼中的运动,总是减肥、打球,而不是练肌肉?)

上学时我很烦体育课,因为个子矮、小短腿,打篮球没优势,跑步也跑不快,所以在体育运动方面,一直是差等生。气人的是,学校似乎就只提供两种选择:要么去打篮球排球,要么围着操场跑步。所以我很不喜欢体育课。

后来大学毕业,误打误撞在上海找了份虎扑健身公众号的编辑工作,开始接触健身。这才知道,老外的体育搞得好,第一是有市场化的运作,第二是运动员的基础很扎实。

市场化的运作这个大家都知道,在国内一些赛事也风生水起,但运动员的基础,这一点着实差,无论是足球场还是在篮球场里面跑动的运动员,一个个瘦的像猴一样。再看外国那些运动员,身体肌肉壮实,每每进球,总爱光着膀子肆意炫耀。肌肉就是力量,而力量是所有运动的基础。

所以,为什么中国运动员(或居民)的肌肉力量差,相对于技巧方面,运动员(或居民)的力量训练总是“偏科”?

为什么中国人眼中的“运动”,总是减脂减肥、篮球足球,而不是练肌肉力量?

于是我就开始找原因,为什么国外运动员总是能够练出大块肌肉,而中国的运动员总是像柴干。原因很多,只能简略的例举,不一一深入展开。

  • 运动偏科之医学研究和专业技术普及原因。
  • 运动偏科之审美文化偏好原因。
  • 运动偏科之场地原因。
  • 运动偏科之投资人的不了解。
  • 运动偏科之个人经济原因。
  • 运动偏科之在线健身科普。

运动偏科之医学研究和专业技术普及原因。运动和医学同进步。相比国外从16世纪就开始全面的医学解剖进程,国内的医学研究直到民国一直在中医体系内打转。医学科研的真正进步只在改革开放后,从建国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体育运动类的书籍里面,都是球类、传统武术、游泳、趣味训练等。不过,直到最近,由于理疗康复方面的研究(提升力量训练必然和理疗技术一起进步,健身教练同时也是半个理疗师)停滞不前,现在我们的体育教材(体育课)里面,依然是球类和跑步、武术居多,而对提升肌肉力量的杠铃、哑铃训练一笔带过。

运动偏科之审美文化偏好原因。东方式的审美,偏阴柔,少阳刚。凡舞蹈,音乐,文学艺术,绝少咆哮和刚直,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也偏少。中国的英雄绝少肌肉,外国的英雄一身腱子肉。参考国外的雕塑艺术。

运动偏科之历史原因。1,因为领导人喜欢看团队精神突出的运动。团队,相对于个人,更能表现民族精神。团队运动项目也更能够出成绩 2,为此,新建了很多适合团队运动的场地,如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馆。

运动偏科之场地原因。由于运动场地都给了团队运动,因此,那些适合单人训练的场所非常少,除了公园里面的几个拉伸器材,其余的几乎没有。当然,拉伸器材本身没问题,更适合全民运动。但比起国外的专业体能训练场所之繁多,国内这方面的场地少之又少,只有大学里面才有几平米房间放哑铃杠铃这些器材。

国外的大型健身房,动辄数千平、万平,或在沙滩和城市公园,专门开辟一地放置杠铃、卧推架、单双杠等,收费进入。更有一些新颖的训练项目,如crossfit、trx,也有大量的场地和组织人。

运动偏科之投资人的不了解。国外几千平米的训练场地,并非靠个人储蓄就能够完成建设的,往往是当地的健身明星,和几个朋友,拉上投资机构,共同建设场馆。这些场馆向大众有偿开放,运营方面十分前卫,有按次数,有按时间收费的,也有我们熟悉的包年包月的,随到随练,有“健身超市”之美誉。

从建设到运营,投资人都要一一熟悉。大型健身场馆建设这方面国内的情况不容乐观,据说鹿晨辉做了一个大场地,但收费非常贵。

运动偏科之个人经济原因。跑步相对于力量训练,支出要少很多。对于经济普通的个人,跑步不用场地,营养需求也很低,各类装备置办较为简单。而力量训练,需要很多的器材,对营养的需求也更高,要命的是,力量训练的恢复过程要比跑步更费时,一次高强度腿部训练带来的酸痛(DOMS),可能要3~5天才能够恢复,而跑步1~2天就不酸不痛了。这就考验一个人经济是否充沛,时间是否充足。

运动偏科之在线健身科普。健身科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在2014开始,有一些堪称免费科普的专业在线平台、专业个体户,如火辣健身、硬派健身、KEEP、虎扑健身、FIT睿健身、陈柏龄的酱油台、变形大师、Ruki姐、小铁馆等等,随着科普平台初期的活动,该有的科普都做完了,于是这些平台要么朝着商业化进化,要么就消失了。

现在看来,只有keep胜出,但keep商业化之后,已经不再强调力量训练,而是做一些在线课程、跑步赛事、周边产品之类的事情。

而那些科普个体户,也选择了加入小红书、微、今日头条等大平台,在这些大平台之中,个体户选择牺牲自己的偏好,制作出适合平台的科普内容。以前可以大胆的秀出自己的身材,现在就不行了,男的健身露出乳头小裤衩,女的健身展示大腿腰肢,马上就会被推荐系统降级。

当然了,力量训练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动作,理论知识研究整体进程也比较缓慢,科普又是免费的一样,卖力不讨好,自然也就熄火了。

科普的东西大同小异,但为何国外的健身科普事业长盛不衰?这和上面的几点原因都有关系,练健身的人多,实践场地多,学了,马上就能去用;用了,再写一些训练笔记,这样线上科普和线下训练就能够相互促进了。

历史个案研究

最后,我想单独把一些历史名人拎出来,做简短的个案分析。

在国内,人们往往偏好李小龙那样的肌肉,而不是施瓦辛格那样的。这两个人,同样在影视剧和健身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可代表中西方人士对“健身”的看法。

李小龙的形象,肌肉干练,强调敏捷,适合武术,是“武林高手”、“侠客”,“强而不硕”,在影视剧中,强调“精神意志”。

施瓦辛格的形象,肌肉大块,具有力量感,可以归为“大力士”、“野蛮人”、“死肌肉”,在影视剧中,看似可用肌肉挡子弹。

因此,以他们两个作为偶像进行训练时,训练方式和练出的身材也会大有不同。施瓦辛格那一代人出入健身房,喜欢杠铃哑铃,塑造了健美运动的“黄金时代”;而李小龙在国内风靡时,国人迷恋俯卧撑、打沙包还有“气功”。

再比如,当前西方社会普遍强调练肌肉时(标志事物是卡戴珊带火的翘臀),国内的健身偶像们,往往更喜欢强调有氧训练——当前很火的刘畊宏在线健身,他有中等肌肉量,较低的体脂率,教学内容是有氧训练,这就很迎合中国人“强而不硕”的审美。

但从技术层面来说,这是很矛盾的,因为维持强壮的肌肉需要大量的力量训练,而有氧训练对肌肉的增加贡献微薄。

施瓦辛格很少带大家做有氧训练。

(文:轻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