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知识 > 奥运会歌曲2022(中国新闻社发布公益歌曲《雪燃烧》献礼2022北京冬奥会)

奥运会歌曲2022(中国新闻社发布公益歌曲《雪燃烧》献礼2022北京冬奥会)

更新时间:2022-10-08 12:56:03

中新网福州2月20日电 (记者 龙敏)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闭幕之际,中国新闻社正式对外发布了冬奥会公益歌曲《雪燃烧》。该公益歌曲由参加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采访报道的中新社资深记者、福建分社社长徐德金作词,福建知名作曲家、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李式耀作曲,福建省歌舞剧院青年男高音姚中译、福建省歌舞剧院青年女高音董狄、福州大学声乐老师卜瑾、青年歌手叶昱等共同演唱。

奥运会歌曲2022(中国新闻社发布公益歌曲《雪燃烧》献礼2022北京冬奥会)

在《雪燃烧》录制期间,记者在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星飞越录音棚采访了曲作者李式耀。 吕明 摄

公益歌曲《雪燃烧》传递了青春力量,高扬了拼搏精神,彰显了坚毅品格,抒发了爱国情怀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奥运会歌曲2022(中国新闻社发布公益歌曲《雪燃烧》献礼2022北京冬奥会)

图为冬奥会公益歌曲《雪燃烧》录制现场,曲作者李式耀为演唱者讲解。 吕明 摄

在公益歌曲录制期间,中新网记者在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星飞越录音棚采访了曲作者李式耀。李式耀谈到创作《雪燃烧》的初衷时介绍,虎年春节期间,看到资深新闻人徐德金发表的一首名为《雪燃烧》的诗歌,优美的诗句大气磅礴,便决定为这首诗谱曲,献礼北京冬奥会。“看到冬奥赛场激战正酣,我想音乐人不应该缺席。”

奥运会歌曲2022(中国新闻社发布公益歌曲《雪燃烧》献礼2022北京冬奥会)

图为冬奥会公益歌曲《雪燃烧》录制现场。 吕明 摄

李式耀长期坚持创作公益歌曲,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2004年,他创作的《风景》接连斩获中宣部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两项国家级权威大奖。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所有人的工作和生活。面对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战疫。李式耀先后创作了《有你身影》《中国,你行》《党旗在飘扬》《为爱逆行》《你最美》《英雄汉》《不说再见》等三十首抗疫歌曲,以艺战疫,凝心聚力,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温暖激励驰骋武汉的医务人员,增强大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奥运会歌曲2022(中国新闻社发布公益歌曲《雪燃烧》献礼2022北京冬奥会)

图为冬奥会公益歌曲《雪燃烧》录制现场。 吕明 摄

李式耀说,“能用音乐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给别人带去一点点温暖和力量,给社会传递一些正能量。”

早在2008年,李式耀便开始尝试体育题材公益歌曲。2015年,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福州举办,李式耀便是会歌《青春风》曲作者。今年,举世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举办,全球体育健儿在北京的赛场上奋力拼搏、争金夺银。

李式耀也是冬奥会的关注者。他说,谷爱凌跳出1620超高难度等一个个场面让我们激动欢呼。因此,甫一看到《雪燃烧》这首诗,我便立刻进行谱曲,这首歌谱曲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我的心态跟这个诗是一样的,我们等待了好多年。”

奥运会歌曲2022(中国新闻社发布公益歌曲《雪燃烧》献礼2022北京冬奥会)

正值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闭幕之际,中国新闻社对外发布冬奥会公益歌曲《雪燃烧》。图为歌曲录制现场。 吕明 摄

谈到创作思路,李式耀说,冬奥会是一场青春的聚会,在北京乃至中国呼啸而起了一场青春风暴。它唤起我对青春的眷恋和怀念,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希望通过《雪燃烧》,传递青春、自信、拼搏、坚毅的精神。

“《雪燃烧》最大的特点是兼具气势和流行的风格。”李式耀介绍,歌曲中运用大量的铜号、弦乐,展现出中国大气、海纳百川的品格;节奏上吸收欧美流行歌曲的元素,时尚且充满律动感,更国际化,也更贴近年轻人。为了便于传唱,歌曲的音域也有所控制,适合业余和非业余人士演唱;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往健康的方向去审美。

姚中译、董狄、卜瑾、叶昱等演唱者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感受到歌曲中积极向上的奥运精神。卜瑾说,“虽然是冰天雪地,但是我们内心是很青春的,然后很激扬的,然后很有热情的。所以叫雪燃烧,很点题,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就是青春无限活力,积极向上永远不放弃的一种向上的精神。”

奥运会歌曲2022(中国新闻社发布公益歌曲《雪燃烧》献礼2022北京冬奥会)

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中新社正式发布公益歌曲《雪燃烧》。图为曲谱。 词曲作者提供

对于创作之路,李式耀坦言,将步履不停,创作不息,要把福州、把福建唱给世界听。

这些年来,李式耀几乎跑遍了福建的各个县市,闽山闽水都成了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他说,音乐人要多了解本土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给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跟丰富的材料。音乐人要善于挖掘它,要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民间,真正去体验到本土泥土味的文化。“然后用在现代的我们的音乐创作、文艺创作中来,创造出更多更加接地气的作品。”(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