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无声的世界杯特稿分析(非虚构作品写作攻略(附案例))

无声的世界杯特稿分析(非虚构作品写作攻略(附案例))

更新时间:2022-10-06 09:09:08


点击新闻与写作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非虚构”三个字的含义突破原有的桎梏,第一次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并进入主流文学话语之中。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人民文学》的编辑特意写道:

“何为‘非虚构’?一定要我们说,还真说不清楚。但是,我们认为,它肯定不等于一般所说的‘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我们也希望非作家、普通人,拿起笔来,写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传记。”

非虚构写作以其特有的深度与广度,波澜起伏的情节,多样的叙事方式和逼真的细节刻画呈现出了社会的复杂性,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它的写作特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真实的好故事的渴望。

抓住非虚构写作的特点,除了专职记者,每个人都可以写好非虚构故事,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了全民化的写作。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作者将凯利太太所得的动脉瘤比作妖怪,记录了医生进行一次失败手术的过程。这篇文章将新闻性和文学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普利策奖评委会的青睐,并由此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一种新型的文体从此登上了写作的舞台。

在国内,报告文学由于自身局限性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媒体开始摸索新的报道形态,他们引进了西方特稿的概念来替代原来的报告文学和通讯,各大报纸开始纷纷进行特稿的实践。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首先推出《冰点》专栏,记者开始运用特稿形式记录小人物的命运,1996年华西都市报成立特稿部,2003年南方周末将记者李海鹏所写的《举重冠军之死》认定是报史上第一篇特稿,并在之后设立了特稿版,从此全面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在这期间,李海鹏、南香红、关军等大量优秀的写作者涌现,他们以细腻的笔法,冲突的情节获得了大批读者的拥趸,特稿逐渐形成了潮流。不仅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体也开始仿效实践,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都深受特稿写作形式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开始发生改变,再加上特稿的写作和采访周期较长,成本较高,相较于报纸,杂志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力推动这一写作类型的发展,大量优秀的特稿开始频繁在杂志上出现,特稿的阵地逐渐发生转移。其中就包括《南方人物周刊》和《人物》杂志。一批新的写作者开始崭露头角,原《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林珊珊根据广州发生的一起16岁少年弑母案件所写的《少年杀母事件》引发了巨大反响,《人物》周刊记者王天挺的《北京零点后》成为了网络上热议的话题,获得了数万的转发。他们关注社会公共议题,文笔流畅优美,通过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故事展现给读者。

2009年以后,《时尚先生》《GQ智族》等时尚类杂志的加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时尚先生》在李海鹏的带领下成立了特稿实验室,《GQ智族》旗下则集聚了何瑫、曾鸣等一批优秀特稿作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崛起给了杂志更多的渠道去发布优质内容,《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等特稿在微信微广为传播,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

与此同时,新兴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开始大量涌现,例如“地平线”“商业人物”“全民故事计划”“人间”等,他们大都以微信公众号和线上线下写作社群的方式出现,除了一批记者专职特稿写作外,他们鼓励每一个普通人写出属于自己的非虚构故事,从此,非虚构写作成为了全民化的写作。

(一)多样的叙事方式

叙事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写一篇非虚构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它可以让文章更具故事性,也更具吸引力。如在《少年杀母事件》中,记者林珊珊运用插叙、倒叙、顺叙等手法,加上大量的人物对话、情景、心理描写和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人物表现极富戏剧张力。

除此之外,时空叙事也是非虚构写作中叙事的一个重要维度。非虚构写作者可以策略性地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实现对时间和空间的调度,建立文字和影像的蒙太奇,打破时空的连续性,呈现出世界的荒诞感。例如卫毅所写的《莫言的国》,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发布会中,57岁的莫言手上戴了一块表,前排采访的卫毅由此想到了那个因为被评为了“先进”而上台发言、脑海里略过上海牌手表的21岁的管谟业。

在掌声还未停息的台上,他脑子里掠过了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谁见过这样的大场面了。但这是光荣,是前途,是4个兜的军装,是上海牌手表,全钢防震,19个钻。”

不知在高密这家酒店的会议厅里,57岁的莫言来到讲台前那一刻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他此时戴的又是什么牌子什么质地的手表?

——卫毅,《莫言的国》,《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0月

在这一段文字中,手表作为一个物理线索,串联起来作者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调动,并在两段文字之间形成一种时空的蒙太奇,虚拟与真实的人生构成了莫言和他的国度,这也是管谟业和莫言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

(二)个性化的细节呈现

对于非虚构写作者来说,客观和真实是写作的前提,他们必须用冷静的态度和克制的笔调去讲述一个故事,并用采访到的内容和捕捉到的细节丰富故事的内核,优秀的写作者们通常会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尽可能地去还原故事的本质。例如赵涵漠在《永不抵达的列车》中就详细记录了在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的前一刻人们在车厢内所做的事情。

人们平静地坐在时速约为200公里的D301次列车里。夜晚已经来临,有人买了一份包括油焖大虾和番茄炒蛋的盒饭,有人正在用iPad玩“斗地主”,还有人喝下了一罐冰镇的喜力啤酒。

据乘客事后回忆,当时广播已经通知过,这辆列车进入了温州境内。没有人知道陆海天当时的状况,但黄一宁在20时01分收到了来自朱平的短信:“你在哪,我在车上看到闪电了。”

当时还没有人意识到,朱平看到的闪电,可能预示着一场巨大的灾难。

——赵涵漠,《永不抵达的列车》,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

她通过灾难发生后的影像和现场找到的物品材料,复原了“油焖大虾”“番茄炒蛋”“喜力啤酒”等吃饭的细节,烘托出了车厢内部平静安逸的氛围,同时通过采访其中一位主人公朱平的亲朋好友,从短信了解到了朱平当时的心理状态,并利用朱平所看到的“闪电”为之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包丽敏《无声的世界杯》则讲述了一群农民工在街边看对面夜总会大屏幕上看世界杯比赛的故事。

老王的收音机里也在直播世界杯。他一边看无声的大屏幕,一边听收音机。据说,收音机是他为这届世界杯花了65元特意买的。

那天刮着风,雨把陶辉衬衫的后背打湿了。他打着伞站着,直到雨停,然后把伞垫在湿湿的地上,坐在伞上,继续观看无声的比赛。

陶辉举着伞仰看大屏幕的姿势,就是这时被摄影记者抓拍到的,并上了当地的报纸。

——包丽敏,《无声的世界杯》,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

记者采访了许多细节,包括农民工当时站在对面看比赛时的天气、所做的动作,收音机的价钱等,表现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并通过大屏幕这个素材巧妙地串起所有情节,点出无声的不只是屏幕,更是在这座城市里的农民工们。

“采访的时候要调动你一切的感官。除了耳朵之外,视觉、味觉、触觉、嗅觉,你记录一切不寻常的环境细节。阳光、风、水声、味道,甚至触觉,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一部摄像机,一部有人工智能的摄像机,这是我除了关键细节外,记录最多的东西。”非虚构写作者们将细节隐藏在文本中,通过真实的描绘,让读者和主人公产生共鸣,并引导着故事的发展和走向。

(三)复杂性的故事建构

非虚构写作的文本不仅着力于告诉读者现象背后的故事,它还呈现了各个利益群体的复杂性,它试图还原当时的是非语境,并梳理社会机理,寻找一种新的可能——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比如新京报记者罗婷就关注到了江南弃儿的存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南地区,有大量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因无力抚养而远送他乡。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江南地区大饥荒,幼子被父母遗弃,被福利院收养,又被政府分批派送,送到相对殷实的北方家庭。

1959到1963年,凡是铁路线向北延伸的地区,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河北,都留下了孩子们抛别家乡的哭声。

多年后人们估算,这些被送养的孩子至少有5万人,被统称为“江南弃儿”或“国家的孩子”。

捱过了大饥荒,弃儿们各自长大。被遗弃的阴影却像钉子一样钉着每个人,呼吸不绝,纠缠一生。

他们几乎花了整个前半生,与自己和解。而后半生,踏上了寻亲之路。

——罗婷,《江南弃儿》,新京报,2016年7月

作为一个历来富庶的鱼米之乡,江南地区出现的不幸正是当时社会巨大灾难的映照。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个个家庭的分离所带来的是人们命运的改变,《江南弃儿》充分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选择的无奈。

如果说早期的非虚构写作侧重于对于个人的经验和国家总体的历史书写的话,这些故事则可以说明,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非虚构写作获得了新的维度。在这里,非虚构不仅是记录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的命运,更是重新构建过去的意象,以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即彼得·海斯勒曾提到的回溯式记录。如果你发现某些戏剧性的事件正在发生,那么你就可以采访任何参与其中的人,以此重建事件。正如文中的遗弃家庭与收养家庭,我们不难发现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已经被打破,在动态的过程背后展现的故事复杂性恰巧是转型期中国的缩影。

当下中国激烈的社会变革给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故事富矿,有待更多的人开采,对于非虚构写作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机,而对于读者而言,非虚构作品的大量涌现则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当下,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本文原载自《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2期,原标题为《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与叙事特点》,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 点击自定义菜单你可以了解更多信息。

  •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 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请致电:010-85201321

  • 微课或微信支付相关问题,请致电:010-85201333

  • 如想投稿,请e-mail至:bjxwyxz@126

  •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85201320或给我们留言

  • 其他问题添加小助手

如需微信订刊请扫二维码付款,务必填写金额为144元或144元倍数(目前只支持订全年),支付后在公众号主页直接留:支付尾号、姓名、邮编、地址、联系电话(备注17年全年),24小时内收到回复即为订刊成功,如有问题可致电或添加小助手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