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世界不再恐同日(32年前的今天,世卫组织宣布同性恋不再是病)

世界不再恐同日(32年前的今天,世卫组织宣布同性恋不再是病)

更新时间:2022-10-02 02:29:54

古今中外,人类的同性恋现象,无所不在。

这说明,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现象。

以这样的正常心态看待,很容易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没有同性恋的地方,才是不正常的。

历史上,出于各种认知水平的限制,这一违反人类自然生育规律的文化,一度被棒打、法办、歧视。

随着科技进步、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这一现象越来越清醒。

世界不再恐同日(32年前的今天,世卫组织宣布同性恋不再是病)

(15世纪,欧洲2名同性恋男子被烧死)

1973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将其从精神病中删除。

他们指出,“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对判断力、稳定性、可靠性或一般社会、职业能力的损害”。

2年后,美国心理学会,也将其从病例名单中剔除,并要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带头消除长期以来与同性恋倾向相关的精神病的污名”。

美国文化并不代表世界。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精神疾病。

后来,经过漫长的13年,1990年的5月17日,第43届世卫大会批准,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删除。

而中国,经过多年研究调查,也在2001年,由中国精神病学会,将其从精神障碍分类中删除。

世卫组织32年前的那次宣布,极大地振奋了全世界同性文化的认同者,这一天,因而被确定为反恐同日,或“国际不再恐同日”。

世界不再恐同日(32年前的今天,世卫组织宣布同性恋不再是病)

研究者称,同性恋对过上幸福、健康、富有成效的生活,并不构成固有障碍。

并且,绝大多数男女同性恋者,在各种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中,都能很好发挥作用。

现代的研究者还认为,同性的性吸引力、行为和性取向,是人类性行为的正常和积极变体。

同性恋如果受到污名化,会让其在整个的人生过程中,产生负面后果。

同性的吸引力,并非只发生在同性恋之间,各种性取向和性取向认同的背景下,都可以发生。

同性恋的家庭,可以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并形成稳定、忠诚、可靠的家庭,这与异性恋的家庭,并无二致。

……

世界不再恐同日(32年前的今天,世卫组织宣布同性恋不再是病)

然而,同性恋被社会所接受的程度,仍然是个逐步开放的过程。

研究者的认知,也并非全社会大多数大众的认知。

关于同性恋,飞春采微根据公开出版物,整理出了以下几个常识,看有多少出乎你的意料的:

1,多数成年同性恋者,是由异性恋父母抚养大的。

也就是说,你不同性恋,并不代表着你的孩子不是同性恋。

2,大多数由同性恋父母家庭养大的孩子,最终都会成为异性恋者。

也就是说,你的孩子如果是同性恋,放心,你的孙子基本上确定是异性恋。

这样的否定变化,可能与社会环境、个人抗争,最终导致的个体新突破有关。

世界不再恐同日(32年前的今天,世卫组织宣布同性恋不再是病)

(公元前一文物上的同性文化)

3,生物模型研究发现,人类并没有同性恋基因。

但是,对双胞胎来说,必定会相互影响。

尤其是,如果是单卵孪生(一个受精卵分裂成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人如果长大后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个100%也是。

而如果是双卵卵生(两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一对双胞胎),其中如果一人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个人只有40%几率是同性恋。

4,后天因素更易改变性取向。

在同性恋成因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后天社会因素,更容易给孩子种下同性恋的“基因”。

如,3至5岁心理发育期,如果过于依赖母亲,由母亲长期不自觉地培养其女性化的行为,那么,男孩子长大后,就缺少阳刚之气,容易寻找更强大的男性作为依靠,从而形成同性心理。

再如,青春期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引导,生活在同性群体环境中的孩子,一旦有了同性冲动的尝试,基本就种下了未来同性的种子。

所以,对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