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我们梦想女足和男足得到同样重视(“她力量”: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女足形象的跨越,再跨越)

我们梦想女足和男足得到同样重视(“她力量”: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女足形象的跨越,再跨越)

更新时间:2022-10-01 05:57:29

【编者按】本文为大外交智库创始人授权“秦安战略”头条平台独家原创刊发,转载自公众号“库智交外大”。作者赵京媛,大外交智库大外交智库《智本青析》实习评论员

2022年2月6日晚,随着一声终场哨响,中国女足夺下亚洲杯“九冠王”的称号,经典的“中国红”照亮了整个赛场。阔别16年,“铿锵玫瑰”重回亚洲之巅。这份成功,对女足而言来之不易,许多观众为之热泪盈眶。“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女足”的话语一时间刷爆全网。

纵观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比赛不难看出,竞技体育正逐渐成为展示女性力量的重要舞台。运动场上的女性不仅有着雄厚的体育运动实力,更有着顽强拼搏的精神与阳光自信的品格。“她力量”正逐渐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在诠释体育精神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跨越,再跨越。不过客观来说,女性运动员频频在国际赛场为祖国争光,但她们的媒体形象仍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关注人数还是商业化程度,现代女子体育项目的关注度都不及男性。

我们梦想女足和男足得到同样重视(“她力量”: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女足形象的跨越,再跨越)

2022年女足亚洲杯,中国女足半决赛点球击败日本,晋级决赛。 王珊珊(右)在点球大战中破门 (图源@新华社)

一、中国女足的媒介形象叙事

足球是一种充满了力量、竞争和对抗的运动,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运动,女性足球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但由于中国女足在世界赛场上成绩斐然,女足世界杯比赛逐渐被大众关注,并进入媒体视野。而呈现在媒体中的女足运动员却不同于社会对女运动员的刻板印象,她们具有女性气质,符合中国传统对女性的审美。

事实上,媒体对中国女足“人物形象”的建构是基于现实的动态循环过程。由于女性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温柔的女性气质与足球赛场中应具有的竞争、拼搏的男性气质相冲突,导致真实的女足运动员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审美相悖。所以大众媒介逐步忽略了其赛场上的身份,更加注重塑造其赛场外的身份。这种被塑造的形象又反过来影响受众的判断,使得大众对某一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媒体对事实的取舍。可以说,大众媒介和受众共同建构了中国女足的媒介形象。

当中国女足取得的佳绩使越来越多的球迷关注这项运动,新闻媒体也逐渐为女足运动开辟了版面。但是媒体在对女足运动员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对不符合社会审美与社会期待的运动员进行“隐匿”,对符合社会审美与社会期待的运动员进行“强调”,从而在媒体中重塑了一个与现实存在差异的女足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女足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又成为新的社会期待,通过舆论的方式对女足运动员产生规训,甚至对女足运动产生影响。

我们梦想女足和男足得到同样重视(“她力量”: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女足形象的跨越,再跨越)

2022年2月6日,中国队球员在比赛中庆祝进球 (图源@新华社)

二、传播视角下的中国女足形象变迁

(一)缺乏关注的中国女足

女子足球相对于男子足球来说一直得不到国内的重视,女足比赛的观看程度和媒体报道程度与男足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据2019年国际足联公布的女足世界杯的收视数据,全平台收视人数达11.2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但这个收视数据与2018年男足世界杯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该届赛事的全平台观众人数达35.72亿人次,是女足的三倍有余。此外,2018年CCTV5年度收视前十的也均为男足世界杯比赛。中国现代女子足球职业化的历史不算久,女足比赛被媒体关注的历史更短。但因为女足运动员们的努力拼搏,中国女足在世界赛事中经常取得优异成绩,中国乃至世界媒体越来越关注女子足球这个运动项目。

不过,媒体对女足运动的报道大多集中在大型赛事期间。其他时候,女足运动的相关报道寥寥无几,即使在女超联赛期间,女足比赛的报道也鲜见报端。这是因为,只有当中国女足代表国家比赛,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才会被赋予代表国家荣誉的意义,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进而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中国女足适时地弥补了中国男足不能带来的国家荣誉感,承载起无数中国足球迷们对夺冠的梦想。但事实上女足比赛本身的可看性与观赏性并没有被重视。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的共同意志,体现了时代共同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女足运动员们呈现在大众媒体之中的形象也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

我们梦想女足和男足得到同样重视(“她力量”: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女足形象的跨越,再跨越)

中国女足历届亚运会战绩 (图源@澎湃新闻)

(二)从“巾帼英雄”到“铿锵玫瑰”

中国女足在1999年世界杯上斩获的佳绩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当时的媒体对女足运动员采用的是英雄化叙事。因为观众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一支强大的球队,所以“英雄人物”的设定在媒体报道中应运而生。

这种“英雄”设定常通过“战场化”的叙事来实现,对激烈战斗场面的描述也极易强化观众的荣誉感。并且比赛队伍被赋予的民族情感,使得比赛可看性提升,加上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强化了体育运动跌宕起伏的戏剧性。

事实上,女足运动员们出现在国际赛场上,其意义不仅是一项比赛的输赢。她们身上被寄予了深厚的民族情感,被塑造成一个展我国力、立我国威的“民族英雄”。尤其她们1999年世界杯最后一场与美国的对决,隐喻了中美两种迥异意识形态间的较量。当比赛结果戏剧性地以“点球加时”来决出胜负时,千万国人的民族情绪得到高涨。这种赛果象征着中国崛起以及屈居第二的不甘,所以报道中大量使用了以“遗憾”、“后悔”为主导的情绪叙事。

此外,因英雄形象自带“男性属性”,所以当时被塑造成民族英雄的女足运动员的男性属性被不断强化,她们特有的女性气质反而成为“不合时宜”的特质,被媒体“隐匿”起来。只有少部分媒体对“巾帼英雄”进行平凡化书写,女足姑娘们的形象没有局限在男性化的英雄神坛上。媒体适时强调的女性特质反而将女性运动员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丰满。运动员们不再是一个铁血的战士,而是一个有血有泪、有智慧有情绪的中国人。

我们梦想女足和男足得到同样重视(“她力量”: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女足形象的跨越,再跨越)

1999年世界杯,中国女足一举夺得亚军,站上领奖台 (图源@中新网)

随着21世纪初女足运动的没落以及商业化的发展,女足运动员的英雄属性逐渐被消解。大众媒体消解了女足运动本身的意义,这也是女性体育和大众媒体对商业化社会的妥协。于是,女足运动员们从“巾帼英雄”变成了“铿锵玫瑰”。

“铿锵玫瑰”一词指代女足运动员最早是在1999年女足世界杯报道中被媒体广泛应用的。《天下足球》栏目开展的女足世界杯专题,将名称定为“铿锵玫瑰”。很快,这个音韵美妙、朗朗上口的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体,成为20世纪末夏季最为流行的一个词语。1999年7月6日,《体坛周报》开辟了女足专题“铿锵玫瑰”,并在下方标注说明:“该特辑使用‘铿锵玫瑰’名称已获CCTV有关方面同意。”可见,铿锵玫瑰用于女足新闻报道最早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女足专题栏目。

自田震2003年发布歌曲《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以来,此曲就被女足球迷广泛传唱。同年8月,根据女足队员的意愿,中国足协最终选定此曲为中国女子足球队的队歌。从此之后,“铿锵玫瑰”成为官方承认的女足队员的特定符号。

“铿锵”一词本是形容声音,但是与“玫瑰”作为固定搭配之后,衍生出了一种既冲突又和谐的内涵。它表现出了女足运动员兼具力量感、组织性、坚强而又美丽的形象特质。在之后的运用中,其词义又得到扩展,喻指中国女足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内核。但相较于“巾帼英雄”的表达,“铿锵玫瑰”更强调玫瑰象征下女足运动员的女性柔弱特质,女足运动员的喻体从“英雄”变成了“玫瑰”。

女足英雄的消逝,使得女足队员们越来越被大众定位为“花瓶”,即处在被观赏的地位,这种观赏的眼光甚至包含着男性对女性客体化的凝视。这种“英雄”形象的消解是通过女性化的叙事来实现的。然而这种所谓的“女性化叙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男性社会话语”主导下完成的,甚至其本身就是由“男性社会话语”建构的。此类叙事本质上造成了女性在社会中主动或被动地处于“从属”地位。

英国的Pandian用四个词语总结了全球媒体对女性报道的共同特点“数量不足、模式化、色情、暴力”。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大众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如今,大众媒体在对女性运动员进行报道的时候,着重强调她们的女性化特质,比如强调外貌和家庭。媒体直接用“玫瑰”比喻女足姑娘们,代表运动员特质的“铿锵”一词被省略,女足运动员们的运动员属性被弱化,从而变成了一个“从事足球运动的女孩”。比如在2015年第七届女足世界杯中,球队被冠以“最年轻球队”、“颜值最高的球队”等名称。甚至在中国足协官方发布的女足世界杯宣传海报中,也将她们定位为“全民闺蜜”和“全民女友”。这种报道方式强调女性美丽、可爱的特质,实际上是“男性社会”审美的体现,强调球员女性的社会性别身份。这种对女性职业属性弱化的现象并不利于女性在体育领域获得话语权,也不利于女性体育的发展。

从“巾帼英雄”到“铿锵玫瑰”的媒体报道转变,体现了女足运动员社会角色的弈。在女足世界杯31年的历史中,不符合女性审美的有攻击性的、强壮有力的女英雄被逐渐隐匿,性别规范逐渐凌驾在体育审美之上,成为女性取得社会认同的新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女足运动员被社会性别化了,她们被局限在性别身份中,逐渐被剥夺了平等的话语权……

我们梦想女足和男足得到同样重视(“她力量”: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女足形象的跨越,再跨越)

在2022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以3-2逆转韩国女足获得冠军 (图源@新华网)

三、结语

从1991年第一届世界杯的尝试到1999年第三届世界杯的辉煌;从2011年第六届世界杯的低谷到2015年重返世界杯赛场,再到2022年中国女足时隔16年问鼎冠军。中国女足在国际赛场上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如今更散发出了耀眼的强者之光。女足运动员们凭借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逐渐被大众关注,走进媒体视野,呈现出了一个发展变化的中国女足运动员的媒介形象。鉴于当前的媒体常常强化女足的女性属性而弱化运动员属性,塑造出一个美丽的、没有攻击性的女性运动员形象,我们应认识到实现性别平等任重而道远,但无需过分悲观。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女性运动员占45%,达到有史以来女性参赛比例最高,这既是女性进步的缩影,也是人类进步的写照。正如短道速滑冬奥会冠军武大靖所言:无论男女,人人都拥有平等的生存、教育、工作、选择的权利。性别平等是一个需要男女共同参与、努力改变的议题。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人尊重、捍卫女性的平等权利,抵制对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暴力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