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山东齐鲁农产交易中心怎么样(全省居首,济宁仨片区入选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山东齐鲁农产交易中心怎么样(全省居首,济宁仨片区入选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更新时间:2022-10-01 01:23:45

记者 陈丹

8月17日,济宁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召开“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第5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工作有关情况。

济宁市统筹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2021年度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济宁市位居全省第2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22年8月15日,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拟认定名单公示,济宁市邹城大束示范区、金乡鱼山示范区、泗水龙湾湖示范区3个示范片区光荣入选,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79.5万亩、总产97.4亿斤,实现面积、总产“双增”。2022年“三夏”生产,521万亩夏粮丰产丰收,呈现单产、总产、面积“三增”的良好态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7.2万亩,新启动87万亩建设任务,建成后全市耕地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全市共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其中金乡、嘉祥、泗水先后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地市;金乡入选第三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至此农业农村部提出的“五区一园”发展平台已全部落户金乡。兖州、嘉祥、汶上获批国家制种大县,数量居全省第1位。

取得全国第三批、全省唯一一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资格,11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7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好品山东”目录、居全省第1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28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74家。发展农民合作社2万个、家庭农场3.3万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600个、示范场280家。

持续强化金融有效投入首位意识。研究制定《济宁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2022年上半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0家,总数达到648家,营业收入达到643.7亿元。创新金融支农模式,优选156名金融挂职副镇长,有效解决金融助农“最后一公里”问题,累计促成农业项目贷款90.3亿元。大力推广“按揭农业”,有效破解了农民群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在建“按揭农业”项目57个,累计完成投资26.2亿元。

乡村人才队伍激发新活力

积极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目前,已在全市11个县市区全面推开,累计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25家、招募合伙人510名,落地项目460个、吸纳就业3.2万余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多层次培育乡村人才,与清华大学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2个,成为全国第2家“一市双站”城市。选树“村村都有好青年”13237人、“济宁基层名医”25人、“农技标兵”200人。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和高素质农民培训,其中培训复合型农业人才7950人、新型职业女农民1.5万人、高素质农民2.6万人次。

多元化使用乡村人才。推广基层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16087名乡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享受“直评”政策、5863人“直聘”至副高级以上岗位,指导264人成功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多举措服务乡村人才。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5299套。市级每年列支3000万元奖补资金,启动实施济宁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计划。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鲁青基准贷等优惠政策,全市共发放贷款4.7亿元、惠及1727人。

山东齐鲁农产交易中心怎么样(全省居首,济宁仨片区入选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乡风文明建设见到新成效

注重思想强农。聚焦“五有”“五为”“五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打响“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所156个、站4117个,实现县镇村“五有”全覆盖。创新文明实践“五堂模式”。

注重文明育农。制定印发《济宁市关于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的工作方案》,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文明村镇20个、省级344个、市级834个,县级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100%。深化“文明家庭”创建,争创省级文明家庭48个,孔令绍、谢立亭两个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实现历史性突破。出台“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10条措施。

注重文化惠农。制定《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融合方案》,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推广“圣地诵家风”“孝贤书房”等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孝贤之星”等先进典型评选。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乡风经验做法在《山东宣传工作》刊发。

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新进展

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市共改造农村厕所109万户、占全省改厕量的1/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达到100%,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00个,连续五年省对市考核居全省第1位。打造“美丽庭院”24.7万户,建成率35.4%,承办全省“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现场观摩会,典型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山东省优秀工作案例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特许经营 城乡一体”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开展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公路累计通车里程超过1.94万公里,行政村通硬化路达100%。累计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99.6万户。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5%。

强化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修复。前二期47.4万亩治理任务基本完成。2021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20年减少3.3%和5.2%。在全省率先开展养殖专业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建,全市6855个养殖专业户基本完成配建任务,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3%、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严格落实田长制、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治理山体破损、水土流失、水系生态,济宁大地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乡村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

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四雁”行动,健全“选育管用退”全周期管理机制,市级分类型、全覆盖开展村党组织书记轮训,累计举办“擂台比武”215场,开展走村观摩196次,营造比学赶超氛围。选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党委“特聘组织员”,带动整片建强。近年来,涌现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党支部、“微山湖上好支书”孙茂东等先进典型。

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大力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 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推动合作社经验共享、抱团发展。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56亿元,扶持520个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市级每年列支2400余万元资金扶持项目发展,带动扶持村年增收5万元以上。

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通过强村帮带、城乡联建、村企共建,打造全域党建联盟,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治理模式创新。把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作为有效途径,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协商议事等制度。开展“和为贵”矛盾调处,村党组织领办乡村物业、幸福食堂,推行信用积分、党员志愿服务,厚植乡村治理的文化底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围绕防止返贫守底线,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841户、2469人被及时纳入监测帮扶范围。“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巩固,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较2020年增长20%。聚焦“三个转型”抓衔接,在经营管理好扶贫资产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建项目,2022年实施的332个项目已完工210个,推进情况居全省第1位。争取中央和省级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2.2亿元,市级财政连续两年保持投入总体稳定。加强资金规范管理,各级资金使用精准有序,省绩效评价居全省第1。多形式加强业务培训,举办培训班17班次,培训干部3.5万人次,切实增强了乡村振兴干部业务能力。

着眼长远长效促振兴。抢抓“齐鲁富民贷”政策机遇,贷款突破2亿元。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数字乡村供应链基建服务平台,整合优化涉农资源,以“农产云、农资云、农服云、农信云”为主要板块的数字基建平台进入实质运作阶段。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梁山县中央专项公益金项目入选国家局项目库。

下—步,济宁市将继续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持续发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争当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示范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