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更新时间:2022-09-29 00:26:00

伤痛的楚汉(15)

主笔:闲乐生朱晖

彭城一战,项羽以三万精骑击溃刘季联军近六十万,其中杀、溺死近30万,后续又追歼逃兵数万,其余的全部崩溃逃散。如此战绩,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巨鹿之战也算伟大,但跟它比起来,也就是小儿科罢了。

这个世界上有种人好像天生就是打胜仗的人,对他们来说,胜仗跟吃饭那么简单。这种人,叫兵家。

据《汉书·艺文志》载,兵家有四种,即兵形势家、兵权谋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所谓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台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显然,项羽是个兵形势家,且古今天下之兵形势家,无有出其之右者。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而作为项羽的最大对手,刘季与韩信都是兵权谋家,所谓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通常来讲,在战术上,兵形势家为第一;在战略上,兵权谋家为第一。如果这世上有人能身兼项羽刘季韩信三人之才,包揽兵形势家与兵权谋家之能,那这个人肯定无敌于天下。不过这样的人,古今中外少有,吴起与李世民算是沾了点边儿,但也不完全是。仍不免有些短板之处。

正因为如此,项羽即便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仍然不足以帮助他彻底击倒刘季。因为刘季是位深藏不露的兵权谋大家,而凡是这样的人物,如果败了,一定败得不慌不乱,如果逃了,一定逃的不拖泥带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由于楚汉时期项羽、韩信两位绝世兵家的光芒太盛,刘季又在项羽手下吃过几个极狼狈的败仗,所以世人一直低估了他超强的军事能力。其实刘季在三年灭秦战争中表现还是非常完美的,不然也不能以沛县一县之力,一路发展为楚汉群雄中仅次于项羽的二号人物,进而独立开辟第二战场,一举攻入关中,拔了灭秦的头筹。

事实上,就算单以战术能力而论,刘季在秦末楚汉期间也一直是很稳的“千年老三”:前期排第一第二的是项羽章邯,章邯死后,排第一第二的是项羽韩信两位大魔王,接下来就是刘季了,第四第五第六应是彭越龙且英布,周勃曹参之辈则不足论也。

也正因为如此,当大汉建国而彭越被杀、韩信又被雪藏之后,无论是平定英布、陈豨(韩信徒弟)的叛乱,还是面对北方强大的冒顿,汉高祖都不得不以六十多岁高龄御驾亲征。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作为九五之尊、天下之主,特别是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的开国之君,谁不希望希望能待在皇宫里安享晚年,可我们的汉高祖为啥非要亲自出马不可?因为旁人水平差太远、靠不住哇!所以就连英布也在造反前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结果排名老三的老刘头还真来了,所以排名老六的英布就玩不转了。

另外还有一位智囊级的人物张良也对刘季的军事能力、特别是刘季的战略眼光推崇备至。据史书记载,张良自从黄石公那里修得“秘籍”《太公兵法》以后,说与别的义军首领听,都如同对牛弹琴,唯有刘季能够领会其中深意,对此等高精尖的学术理论一点就通。张良不由大发感慨:“沛公殆天授”,从此不愿意离去。天授天授,看来刘季虽不好读书,但天生自带军事天分,灵性非凡,所以才能让智计无双的张良惊叹不已,佩服不已,而由此打造出君王和帝师、主帅和谋臣的天作之合。

说到这本充满了魔幻色彩的黄石公所授《太公兵法》,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看其中《文韬·文师篇》这一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又如《武韬·发启篇》这一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如此超前之理论,怪不得旁的义军首领都无法理解了。而刘季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汉王朝之所以能够克服秦始皇的绝对专制皇权、以及春秋战国时的松散天下,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有限皇权和开明专制;其根源就在于张良初遇刘季之时,两人对这种全新的“共天下”战略理念所达成的可贵共识。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图:黄石公赠书张良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胸中有战略大局,眼中有星辰大海,才能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更不会被个人欲望而影响理性,这便是刘季最厉害的地方。

于是,刘季在彭城大败后对自己的战略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颠覆,而与张良计议道:“子房啊,干脆,函谷关以东,乃公不要了,送人,谁能帮我干掉项羽就送给谁!你看这天下,谁值得我送?”那语气好像全国已经都是他刘家似的。

张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楚枭将也,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大王若割地与此三人,共谋破楚,楚必败矣!”

天下诸侯这么多,刘季要挑合作伙伴,为何不挑实力更强大的赵相陈馀、齐相田横,反而要挑这三个人呢?因为陈馀、田横固然强大,但他们出身高,野心大,而且在齐赵二地都有很深的根基,与他们合伙固然能灭得了项羽,但三国瓜分西楚后,仍要三国争霸,战火纷飞不休。而彭越、英布、韩信三人虽然都能力出众,非常能打,但又全都出身贫寒,根基薄弱,需要刘季的扶持,所以大家联手灭楚后,刘季对此三人仍能保持足够的威慑力与控制力,总之日后的麻烦会少得多。

当然,这些张良没说的话,是不会体现在史书上的,史书可以透露权谋,但不会明目张胆的教你权谋。

于是刘季大喜:“子房所言甚是,寡人当联结信布诸雄,同破项王,共享天下!“于是紧急使人去关中请韩信来“属大事”,眼下汉军大败,楚军追击正急,问天下谁可阻挡项羽的兵锋,唯有韩大将军!

收到消息后,韩信与萧何便立即下令停止执行23岁以下、56岁以上男子不服兵役的规定,征集三秦老幼向东增援,与刘季败军会师于荥阳。荥阳地处豫西通道东端,在战国时就是韩魏间第一战略要地,当年秦取天下,便始于秦庄襄王元年蒙骜取荥阳而置三川郡。后来章邯东出,也是以荥阳为后勤总基地。这一带就是古代中国最大的交通总动脉所在,即便到了今日,八横八纵的交通枢纽仍是郑州,郑东新站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高铁站之一。

所以,刘季决定将荥阳作为整个楚汉战争的汉军总基地,并在此处学章邯般修筑甬道通向黄河边上的广武山(又名敖山),取山东第一大粮仓敖仓之粮,以给诸败军,从容恢复战后士气。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损失了几十万兵,刘季还能从三秦得到足够的支援以恢复元气,可见关中对争天下多么重要。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太史公之言果然精辟,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历史的演变仍在证明着这个观点的有效。

很奇怪,在四月至五月间这段刘季最艰难的日子,项羽并没有趁胜对汉军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追袭,而只派了一小支部队去攻击荥阳以南的京县、索亭两个外围军事据点,结果被从关中赶来的韩信援兵轻松击败,从而让刘季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这样看,项羽真的很像与他同时期的西方名将汉尼拔,他们都知道怎么取得胜利,却不知道怎么样运用胜利。在战术上的巨大优势并不能弥补他们在战略上的巨大缺陷,这就是他们最终失败的根源。

那么项羽在这段期间到底在忙些什么呢?历史告诉我们,项羽忙着安抚其他诸侯去了,诸侯们都是墙头草,谁强跟谁混,如今刘季彭城大败,正是项羽争取他们回到自己阵营的大好机会,至于过去的事儿,就既往不咎了吧,毕竟首恶是刘季,你们只是从犯。

项羽不想再当天下公敌了,那样真孤独。

为了不让自己孤独,项羽暂时放过了刘季,掉头开始联合诸侯,重建西楚联盟。他觉得只要联盟稳固,经过彭城惨败的刘季就掀不起啥风浪,最终只能老老实实回关中。

但是他错了,大错特错。

一个人若想要享受成功,就得先学会如何去接受失败,因一时的失败而半途罢手,只会有更大的失败在等着他。著名成功人士刘季就深明这个道理。所以无论他被项羽打多惨,都要死死扎在荥阳中枢,死缠烂打,如影随形,哪怕耗尽关中人力物力,也要重演当年秦统一六国之局。总之,一日不灭项羽,他便一日不回关中!

与项羽这些六国旧贵族不同,汉集团的主体是基层秦吏与游侠群盗,他们没有历史的包袱,他们也知道秦制帝国的好处。秦制帝国是有问题,但没必要回到落后的楚制,只需修补一下即可。而刘季萧何曹参这帮秦吏当年曾长期扎根基层政府,对秦制在基层运作的利与弊了解的非常深刻,他们深知该如何修补改造,就能让这个秦制帝国焕然重生。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而要做到这一点,刘季就必须消灭项羽这位楚制的忠实拥趸,这是政治立场问题,与友谊无关。

而相较刘季,项羽的悲哀就在于,他自以为很了解刘季,却始终没体悟到他这位老伙计的野心与决心,他总以为刘季不过就是觉得封地不好出来闹闹,闹够了就也就老实了,就算彭城之战打不服,再打几次也就服了。

我们且来看看项羽在这段时间到底做了哪些重建西楚联盟的工作:

公元前205年四月,项羽杀掉自己立的齐王田假,与齐国田横讲和。田横也是个明白人,看到项羽居然肯递橄榄枝,赶忙就坡下驴,宣布与西楚言归于好,各创美好未来。至于你祸害我们齐国百姓的事就不追究了,也没本事追究;而你楚汉相争之事我们也不掺和了,也不想掺和,请让我们保持中立到最后。

接着,项羽秘密派人说服之前投汉的原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率部亡降楚。可惜在彭城之战中,原河南王申阳与殷王司马卬都战死失踪了,其地盘部众已被刘季吞并,项羽没有了操作空间。

公元前205年五月,在项羽密使的撺掇下,魏王魏豹向汉王刘季请假,要求返回自己的封国,探视双亲的病。可他一回到西魏,就绝断黄河渡口,倒戈降楚。西魏处河东之地,居于汉军的左侧背上,足以威胁汉军的主要交通线,这一下项羽算是卡住了刘季的命门。

没多久,代王陈馀得知当年刘季送给他的那颗人头是假张耳,大怒,又听说项羽已和齐国讲和,放弃了河北路线,遂与赵王赵歇一同弃汉联楚,共同对付刘季,并趁机派兵南下侵入了新附汉国的河内之地,这里是北中国农业最发达的一块地方,向来被认为是帝王之基(殷商、东汉、曹魏都兴起于此),陈馀赵歇垂涎已久了。另外水贼彭越见势不妙,也放弃了其攻下的梁地十余城,引兵北上,驻军河上(今河南滑县北,黄河渡口白马津一带),自保观望。

至此,天下中分,关中与韩地为汉阵营,齐楚魏赵为楚阵营,楚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一场旷日持久的相持战,不但要考验双方的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还要考验双方的意志、耐力与政治策略,后者甚至更重要。只可惜,项羽具备前者,但后者他比不过刘季。

我们且来看看刘季在相持阶段初期又做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准备工作。

公元前205年六月,刘季返回关中政治中心栎阳,立之前被他踢下车的嫡子刘盈为太子(日后的汉惠帝),并实行大赦,安定关中民心。另外,为了防止类似魏王豹,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种诸侯墙头草的反复背叛行为,刘季将留在关中的所有诸侯子弟,都以为太子“宿卫”的名义,集中到栎阳监管起来,表面上是升官,其实就是人质。可惜项羽不懂得或不屑于学这“高明”的一招,导致后来英布叛变,后方起火,一切功亏一篑。

六月底,汉兵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至此雍国国除,属汉,为中地、北地、陇西郡。至此,关中全定,刘季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貌似一切顺利,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巨大的危机骤然爆发了。当月关中大饥,通货骤然膨胀,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以至人相残食,饿殍遍野,死者过半(见《史记 平准书》与《汉书 食货志》)。

这次可怕的通货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呢?一则是因为饥荒,二则是因为汉政府的征敛。我们知道,当年诸侯军入关,已经抢走了关中所有宝物财货,那么汉政府如何在财政上保障汉军的大举东出呢?刘季和萧何就想了个制造新币的办法,我们知道,秦朝的货币是“秦半两”,这种货币太重,容易造成通货紧缩,那么汉政府就铸轻币,轻到跟榆荚一般,故称为“荚钱”,这样在短时间内,可以让朝廷有足够的钱去采购各种军备物资,等于在间接上掠夺了民间乃至关东诸侯的财富。但是就像今天总体经济学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短期内大量增加货币的发行,必然会产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民间为了抵抗这种情况,则也会私铸铜钱,与公家比着赛的铸轻钱,则又进一步加重通货膨胀。加上饥荒爆发,富人趁机囤积居奇,穷人吃不起粮食,那就只能自己吃自己了。

“人相食,死者过半”的惨况都已出现,刘季却还要印钞敛财、征发老人小孩上前线,换作后世任何一个朝代,百姓早就造反了,但关中却并未因此而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可见在秦制浸泡下的秦人是多么合格的“韭菜”,他们就如同不会反抗、不会喊叫的植物,只要一丁点儿阳光雨露,就能让他们生机勃勃的往上窜。当然,对项羽的恨,也是他们勒紧裤腰带支持汉王对抗西楚的重大原因。

而汉王刘季对此大概也是洞若观火,于是一道诏令,“令民得卖子”,部分恢复奴隶制度,并让关中秦人“自行”到汉中巴蜀“就食”,茫茫蜀道千里,一路上必定堆满了成千上万坚持不到最后的饿殍,但此举毕竟平息了一场足以动摇国本的大灾祸。至八月底,灾荒有所缓解,刘季又开开心心的回到了前线荥阳。

临走前,刘季命萧何协助太子守关中,并着手建法令,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遇有紧急事体可便宜行事。

萧何于是依照早年在秦宫取得的资料来调查关中户口,以征发关中之子弟补充前方,并漕运粮草,全力支持荥阳前线的战争。从此汉军有了源源不绝的后勤物资与炮灰供应。事实证明,在拆掉了暴政部分后的秦制军国体系,是一架完美的战争机器;反之项羽还在实行战国时的楚制,其战争汲取能力远远弱后于萧何所用之秦制,结果军队越打越少,粮食越耗越少,最终兵穷食尽,如何不败?

总之,再强大的战神也无法撼动体制优势;因为归根结底,战争打的是经济,经济不行,战略战术再强也没用,从战国时代以来,关中秦地的经济实力与汲取力度就比江南楚地强,秦灭了楚理所当然。而当刘季占据关中与韩地之后,其事实上便已继承了秦始皇发动统一六国前夕之强势局面,且面对的是一个比当年六国更弱小、更破碎的中原。因六国之时还能合纵,而此时东方列国除项羽外全是首鼠两端或明哲保身之辈。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可以说,在韩信还定三秦之后,楚汉战争便已是一场汉强楚弱的战争,无论经济资源、战争潜力还是兵员素质,汉一方都要更强些,楚能撑上五年,已经是项羽创造的奇迹了。这就像三国时曹魏面对东吴与蜀汉,哪怕内耗严重,但毕竟在国家体量超过二国,所以一旦内部整合完毕(司马代曹),终究还是能凭借资源优势耗死敌方。

九月,汉王刘季又派出大将军韩信独挡一面,开辟北方战场,往击魏赵齐燕等国,以剪楚羽翼,实现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与此同时,刘季在张良的谋划下,派特使积极联络淮南之英布、河济之彭越两支独立武装,要他们找准时机在项羽后方捣乱,以破坏楚军的兵源及粮食补给。

看来,张良才是明白人哪,其实魏、赵等诸侯没啥用的,除了捣乱啥也不会,项羽折腾半天全是无用功,英布彭越韩信三人才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只要三人归汉,再击破魏赵,则项羽羽翼减除,日渐孤立,灭亡不久矣。

于是,在项羽的北面,西面、南面,东面,渐渐都被刘邦下了套子:北方交给韩信来搞定,西面则由刘邦亲自坐镇荥阳硬抗项羽,南面让英布给项羽背后一刀,东面再让彭越时不时捣捣乱,这就是刘邦的大战略,一个让天下战术能力排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联合起来围攻天下第一的囚笼,楚霸王项羽百战百胜也无济于事,这是因为战术的胜利不能抵消战略的失利,也无法撼动经济上的体量优势。《吴起兵法》说:“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讲的也就是战术胜利的弊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必须尽量追求战略胜利,而非战术胜利。如今很多领导言必称“细节决定成败”,那是因为他们不懂战略,所以喜欢将败因推脱给细节,都是下属执行不到位,殊不知其实是他们的战略大方向有问题。

这是一场战术的胜利(大战略家刘邦,一个复活的秦始皇)

总之,以上几点,足见汉之军事集团已日趋成熟,他们对接下来的持久战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反之项羽却没有预见到持久战的残酷性,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他虽然百战百胜,但根本没有长期斗争的耐心;表现在对齐战争上,他能轻松打死田荣却无法收服齐国;表现在彭城之战,他能干死汉军三十万,却仍深陷战争泥潭。项羽一生都希望利用军事优势一口吃掉敌人,但每次都弄得消化不良,甚至临死前还说自己的失败是“非战之罪”,足见其缺乏对持久战的想象,拥有极大的战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