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名记受俄乌局势影响(乌军与俄军,各自为何而战?)

名记受俄乌局势影响(乌军与俄军,各自为何而战?)

更新时间:2022-09-27 13:00:11

乌军与俄军,各自为何而战?——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孙兴杰教授日前在《联合早报 》撰文说,俄乌战争进入第二个半年之际,战场态势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俄军的攻势在7月占领卢甘斯克之后基本陷入停顿,在顿涅斯克的进攻不顺,而南部的赫尔松则处于乌克兰“反攻”的信息迷雾之中。就当下态势来说,俄乌两军基本上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俄军进攻无力,乌军反攻也难。

笔者远在中国,当然不了解俄乌的实际战况。但从央视的相关报道中亦能看出一点端倪:相比较几个月前乌军完全处于劣势,人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的是它如何在俄军猛烈的炮火下挨打;但最近一个时期形势有所变化,新闻上开始谈及俄军的防守问题。这表明,目前俄乌双方已从此前的“单边倒”而变成了“互有攻守”。因此,尽管俄军在实力上仍占有优势,乌方难以发起大规模的有效反击,但正如孙兴杰教授所说,“俄乌两军基本上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乌克兰已经取得了某种阶段性的战果——至少没有被强大的俄军打垮,而且还能以游击战的方式跟俄军“对着干”。

不过据财新网报道,俄乌战局近日出现了有利于乌军的重大突破:正当外界将注意力集中在乌东顿巴斯和乌南赫尔松的胶着战事时,乌军出乎意料地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成规模的反攻,近日竟一举夺回了早先被俄军攻占的重要集结点伊久姆和巴列克利亚,在整个奥斯基尔河西岸形成优势。截止9月10日的过去三天,乌军在哈尔科夫州共已夺回超过30个城镇或定居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晚宣布,乌军已收复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领土,比9月8日的战果又翻了一番。据报道俄军在这些地区未作激烈抵抗就仓促撤离,按俄国防部的解释,是在“缩编和集结”驻扎在伊久姆-巴拉克列亚一线的俄军“向顿涅茨克境内调遣”,为的是更好地巩固“解放顿巴斯”的作战目标。

虽然笔者不能据此判断俄乌战事已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觉得乌克兰要想收复全部失地还“任重道远”,俄军接下来如何应对尚未可知(有“小道消息”说俄军可能将不得不实行“全国总动员”),但如财新报道分析,这是“2月24日开战以来,乌军打出的最亮眼反攻行动”。不得不说,乌军虽然在前期的战事中伤亡惨重,但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抵抗能力确实令人感佩。

而孙兴杰教授此文之所以引起笔者的关注,因其还在某种程度解释了为什么看似弱小的乌克兰却能抵挡强大的俄罗斯。诚然,这其中美西方对乌源源不断的军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正如孙教授所指出的:战争终归是人的较量,军队的士气、斗志以及国民精神气质,这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他称“乌克兰已经将这场战争变成了立国之战,一场关乎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

笔者由此反观俄军将士,他们在为什么而战?是为了扩展俄罗斯的疆土吗?是为了实现普京的“大俄罗斯”宏图伟业吗?又或者仅仅是在遵守“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一个国家的军队为何而战,这个问题极其重要,也会直接影响到战争的成败。想当年,苏联军队之所以能在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最终打败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军,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保家卫国”;而德军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然而打到后来还是“兵败如山倒”,显然德军官兵最终意识自己的流血牺牲非但只是在盲目跟从希特勒因而“不值当”,并且还犯下了“反人类罪”。由此也促使德国人战后深刻反思,立誓永远不让希特勒这样的恶魔再有统治国家的机会。在当今德国,如果有人即便只是在言论上鼓吹纳粹主义,也会被视为刑事犯罪。

历史的演变有如气候变化,今天也许该轮到俄罗斯人反思了:我们究竟在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从这个角度看,俄军的士气应该不如乌军来得高昂,尽管前期凭借强大的炮火取得明显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形势转为两军相持的新阶段,也就不奇怪了。展望未来,笔者不敢说乌军一定会“反败为胜”,但俄军的“特别军事行动”能否像俄方一再声称的达成既定目标,还真的需要打一个问号。(未名日记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