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古奥运会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北京冬奥会的留下宝贵文化遗产)

古奥运会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北京冬奥会的留下宝贵文化遗产)

更新时间:2022-09-18 18:33:34

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早已获得全社会的共同认可,保护文化遗产更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事实上,无论是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发展中保护还是活态化保护,都是针对既有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存在与非物质文化存在,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传承与发展。然而,正如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所揭示的那样,文明是一种过程而非天然如此。采用埃利亚斯式文明的视角来看待遗产,那么奥运遗产或者更为具体地说北京冬奥会遗产则让人们对于“遗产”(legacy)二字有了更多的理解。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开始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在遗产还尚未以一种我们所熟知的遗产(heritage)形式出现之时,人们意识到,遗产不仅需要被保护,同时也需要被创造。显然,如果遗产具有类似人类一样的生命周期的话,那么遗产也将经历创造、产生、命名、确立的历程。在筹办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北京冬奥会文化遗产”的概念随之产生,根植进每个人的心中,活跃在人们的生活里。早在2019年2月,北京冬奥组委就颁布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从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个方面、35个重点领域规划了北京冬奥会的丰厚遗产。7个方面的遗产区分看起来泾渭分明,却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糅合、密不可分,最终以文化遗产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并凸显出历史性、社会性与世界性三重特征。

  文化遗产的历史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镶嵌在北京冬奥会始终,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

  北京冬奥会文化遗产的历史性,不仅体现在冬奥会结束之后将持续利用,还体现在构成文化遗产的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基工程。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无论是传播的载体还是传播的内容,我们都能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内嵌到各项体育设计、场馆改造建设及仪式活动当中,成为办好冬奥会的重要力量。

  其一,北京冬奥会的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火炬、奖牌、特许商品等每一项设计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圆环加圆心构成的五环“同心”冬奥会奖牌体现出“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灯笼的吉祥物“雪容融”象征着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团圆喜庆、相知相融。更为普遍的是,直接借助富含中国文化特征的媒介来实现文化表达的目的,诸如各类冬奥文化宣传活动中的剪纸、晋剧、传统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二,尽管每个场馆在新建或者改建过程中使用的是共同的材料或者遵循类似的国际评价标准,但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特定的场馆都并非作为一个普遍范畴而存在。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的体育场馆,将其与世界其他同类竞赛与非竞赛场馆鲜明地区分开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造型规划设计形似中国传统吉祥之物——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融入敦煌壁画中“飞天”飘带的元素,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冬奥村设计成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形式,等等。这些场馆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象征着中国精神,是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北京冬奥会创造的文化遗产,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地发展与创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这一社会性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看来,文化的功能就在于满足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办好冬奥会之所以被界定为“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可以通过举办冬奥会为实现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条件与机会。更主要的是,一种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遗产在场馆的赛后利用、冰雪产业的发展、包容性社会的构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京张区域的协调发展等冬奥遗产规划与实现中得以全面凸显出来。换言之,冰雪的“冷”通过文化理念的输入与实践转化成了生活所需的“热”,一种可以体验到的有情感、有温度的冬奥文化遗产回到了人民的生活本身。从此,全民健身有了更多样化的健身项目与健身场所,广大青少年对于冰雪文化与冬奥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生活环境与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遗产的世界性:借助北京冬奥会,实现不同文化的多元互补与文明互鉴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是依照国际共通的标准制定而成,自然也就能为世界所理解与接受。更主要的是,冬奥会不仅只是一届国际体育赛事,也为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搭建了交流、沟通与交融的平台。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上展示了众多历届奥运会所留下的遗产案例,同时还有北京冬奥组委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制的赛前遗产报告,即《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换言之,文化不是自说自话,文明不是对立对抗,而是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吸收与借鉴。北京冬奥会文化遗产立足于本土,同时还将塑造鲜明的世界性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之时所言,“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毋庸置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通过体育促成不同文化的多元互补与文明互鉴,实现不同文明彼此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良好局面。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进入到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型期,尤其是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人类文明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办好冬奥会,讲好中国的体育故事、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具有世界性,以“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不同文化的多元互补与文明互鉴,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为世界留下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文化遗产,则是时代赋予北京冬奥会的历史使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脱离了文化来谈体育,不仅无法理解现代体育的本质,也讲不好中国体育故事。北京冬奥会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以体育为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指引,通过“体育 文化”的形式向世界很好地讲述了中国故事,是值得我们珍惜与再利用的宝贵遗产。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中国体育社会学的思想脉络研究”(2021QN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标题:【聚焦学理中国】北京冬奥会文化遗产的三重特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罗士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