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知识 > 中国奥运会第一名冠军有哪些(历史:谁才是历史上第一个冠军?)

中国奥运会第一名冠军有哪些(历史:谁才是历史上第一个冠军?)

更新时间:2022-09-02 17:42:32

卿子冠军 霍去病 慕容凤 将军

中国奥运会第一名冠军有哪些(历史:谁才是历史上第一个冠军?)

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曾做过供销社售货员、医疗所“赤脚医生”的安徽人许海峰,以超世界纪录的660环的成绩获得自选手枪冠军、气手枪个人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冠军”这个词现在常用来指竞技项目的第一名,而它最初其实是作为古时将军封号出现的。

谁是中国第一个“冠军”

公元前209年,秦国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此为序幕,揭开了举国反秦暴政的高潮。“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是当时反秦最甚的地区。楚国名将宋义英勇善战、智计过人,位居诸将之上,当时连项羽也难与之相较,因此被楚怀王封为上将军,号为“卿子冠军”。《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宋义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荣获“冠军”称号的人。南朝人裴骃(《三国志》注者裴松之的儿子)在《史记集解》中解释道:“‘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类似于‘公子’,因其为上将,故名冠军。”

又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初时宋义在项羽的叔父项梁帐下为谋士。项梁经过与秦作战的几场胜利,心生骄敌之意。宋义上谏说:“士兵打胜仗而骄傲就会懈怠懒惰,这样的队伍必然战败,如今秦军后援增多,您一定要多加提防。”项梁对此不以为然,还把宋义作为使者外派至齐。最后秦兵起章邯,大破楚军于定陶,项梁也被秦军所杀。楚怀王得知宋义预见了项梁的失败,便召他议事。言谈中怀王甚为欣赏宋义的才能,遂封其为上将军,以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辅助,共同去救被秦军包围的赵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

楚军行至安阳,驻扎46日后,项羽主张从背后进攻,与赵前后夹击以败秦军。宋义却说:“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意思是说,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联赵攻秦。由此可看出,宋义志不在救赵,而是破秦。他明确告诉项羽,秦攻下赵,元气必然大伤,乘机攻秦必胜;如果秦败,则楚直捣秦国,可一举将其灭掉。他又略带自负地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但运筹帷幄你得听我的。”宋义还在军中颁布一条命令,要求士兵必须猛如虎、狠如羊(两羊相抵其狠劲异常)、贪如狼,做不到之人斩首。于是楚兵奉命驻扎多日,对秦赵之战作壁上观。

虽然宋义此论断十分中肯,可谓占得只赢不输之局。奈何项羽其人极富野心,不甘人下,况且宋义还是他叔父帐下旧臣,被他领导项羽自然在心理上有障碍。宋义对此多少有所察觉,便派儿子宋襄去辅佐与项羽有矛盾的齐相田荣,欲借此寻求盟友防范项羽。然而宋义还是小看了项羽的应变能力和项梁的旧势力。宋义送子起行时大宴高会,其时天寒地冻,下着大雨,士兵们又冷又饿。项羽便以此为由,说宋义徇私,不恤士卒,将他击杀。接着项羽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欲谋反楚国,杀他是楚王的秘密命令。当时项梁旧部在军中的势力根深蒂固,故无人敢追究此事,纷纷表示效忠。项羽便自封为上将军,取代了宋义的位置,又命人追宋襄至齐国,将他也给杀了。楚王惧于项羽的军事实力,不敢责难,承认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名声大振,又凭借“巨鹿之战”的胜利实力剧增,乃至“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这段历史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军事斗争还是政治斗争,骄傲轻敌都是大忌,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项梁因轻视秦军被杀,宋义也因轻视项羽而殒命,及至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之争,也是因为项羽轻视刘邦而被围垓下,自刎身死。自负轻敌,不察前车之鉴,可以说是失败者的通病。

传奇“冠军”霍去病

到了汉代,“冠军”一词沿革下来。汉代以后,战功卓著的武将,也都采用冠军为官衔。从魏晋迄南北朝各代,均设有“冠军将军”,唐朝也设有“冠军大将军”的职衔,其在唐、宋均为武散官,正三品上,为武官的第四级。直到清朝,护卫帝王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还称为“冠军使”。

历史上最显赫的“冠军”,当属西汉名将霍去病。他曾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而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史载来看,无论从出身、战绩、言行、喜好、身故等方面来看,霍去病均当得起“传奇”二字。霍去病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小吏霍仲孺私生之子,这个身世本来可说不堪,但在他刚满周岁时,姨母卫子夫进入汉武帝的后宫,深受汉武帝宠爱并很快被封为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卫氏家族也随之显贵,其母卫少儿因而得以嫁给西汉开国功臣陈平的曾孙、时任詹事一职的陈掌,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其后,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原为公主“骑奴”的卫青军事才能大显,先是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700人,又屡屡击败敌军,战绩卓然,深受汉武帝信赖。霍去病在舅舅的影响下,自幼精于骑射,常怀报国之心。

汉王朝终于收复了河西平原。同年秋天,霍去病受降背叛匈奴单于的浑邪王和休屠王,不料降军发生哗变,他竟只带数名亲兵以身犯险,在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令其格杀哗变士卒,凭一己之力便镇住了4万多鼓噪的匈奴士兵,其人胆大如此,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接受外虏的受降。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大战”成为霍去病戎马生涯的巅峰之作,他本拟单挑匈奴首领单于,却因情报错误而碰上了左贤王部。霍去病领军奔袭2000多里,以15000人的损失,歼敌7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3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83人。此时的霍家军锐不可当,一路追杀匈奴残部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霍去病在这里暂歇,率部进行了日后流传青史的祭天地典礼——于狼居胥山祭天封礼,于姑衍山祭地禅礼,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言“封狼居胥”,说的正是此一节。封禅后,霍去病继续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至此之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这一年,霍去病才满22岁。

霍去病的业余爱好和今天的很多人一样,喜欢蹴鞠,也就是现代足球的前身。《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说某次“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或许蹴鞠是霍去病为公子时,在长安城中鲜衣怒马的消遣,但于兵困粮乏时蹴鞠,应该别有深意。蹴鞠既讲个人体力,又讲团体配合,以之为戏,当能寓战法于乐,收到练兵之效。同时乏粮则无力倦懈,蹴鞠也能暂时调动士卒的斗志,以备敌军突袭。汉武帝曾要为霍去病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亦可见霍去病为人,非一般临阵玩耍的纨绔子弟之流。

霍去病的一生宛若烟花,在瞬间绽放出夺目光彩后,遗憾地悄然消逝。完成不世的功勋后,霍去病登上他人生的顶峰,官拜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前117年),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谥封景桓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痛惜异常,他特地调来铁甲军列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以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唐朝大诗人王维在《少年行》中赞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写出了后世对霍去病这位不世出之天才的仰止之情。

历史上的其他“冠军”们

历史上最倒霉的“冠军”,当属三国时曹魏人文钦。文钦字仲若,文鸯、文虎之父,三国时魏国谯郡人,与曹操、华佗是同乡,仕魏时官至前将军,拜扬州刺史,正始年间,授冠军将军。魏正元二年(255年),他因不满司马师弄权,遂与子文鸯、文虎及毌丘俭起兵讨伐,兵败后投奔吴国,授幽州牧,封谯侯,镇北大将军。魏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起兵反魏,文钦随吴军前往支援,翌年军情告急时,却因意见不同而被诸葛诞疑有叛心处死,两子文鸯、文虎又投奔回魏国。文钦在吴国时,高傲自负,不能屈节下人,同僚对他多有不满(事见《三国志》裴松之注本)。

子家怎么配和大王您吃这些佳肴呢?”慕容桓听罢,对他更加赞叹喜欢了。慕容凤11岁时,慕容桓因抵抗前秦的侵略被杀,他悲痛异常,并以张良自喻,誓要报国仇家恨,当时鲜卑族有名的志士如丁零都爱和他往来。权翼得知此事,便密告苻坚慕容凤有反意,苻坚却并没把这个小孩子看在眼里。后来苻坚淝水之战惨败,慕容垂东山再起,慕容凤便与丁零等去投奔助其建立后燕。后慕容凤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宜都王,转冠军将军,每战奋不顾身,以功迁雍州刺史,又为冀州刺史,戍信都,很受当地百姓爱戴。曹操来伐时,慕容凤弃城奔赴中山,此后不知所终。

略谈“将军”与“杂号将军”

并可自行选用幕僚下属,拥有较大的行政权力。晋朝时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多,权位不一。唐朝时十六卫、羽林、龙武、神策、神武等部队,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职。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清朝将军有四种:一是宗室爵号,计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居于爵位末等;二是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由满人专任,内地各省将军掌管驻防军事与旗籍民事,在吉林、黑龙江、伊犁等边疆地区,将军为全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三是统帅临时出征的称号,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四是正一品到从二品的武官封赠之官阶。

西汉时因对外作战频繁,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而开始在“将军”之前加以各种名号。此时将军逐渐分途,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为不常设官职,地位崇高尊同公卿者,称为“重号将军”。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将军,他们或以征伐的地点对象,或以所统帅兵种,或以所执行的特别职务确定官名,出则领兵,入则另有任用,多根据需要设置,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这便称为“杂号将军”,比如上文提到的冠军将军,即为此类。

其后将军名号日繁,出现了“骁骑”“楼船”“材官”“伏波”“度辽”等将军之号。其中有以所率部队命名的,如“骁骑将军”“材官将军”;有因奉行之任务命名的,如李广利因攻大宛的贰师城而称“贰师将军”;甚至晋武帝伐吴时,因吴童谣有“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之语,便拜益州刺史王浚为“龙骧将军”。但绝大多数仍取威武之名,如“寇军”“扬威”。三国时诸葛亮称“军师将军”,亦属“杂号将军”之列。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更加泛滥,名目繁多,南朝梁共有361个将军名号,其中包括加封境外之人的125个。一般除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以外,统称为“杂号将军”。但此种也有例外,如南朝宋“四镇”亦在杂号之列。四征、四镇等均是以方位命名,以四征为例,即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将军,诸如此类。到了唐代,将军之号大减,杂号将军的名称亦告废弃。

链接一:第一个反秦的声音——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由他们领导的反秦起义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小儿子胡亥即位,称为秦二世。秦二世是个昏庸而残暴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民间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残酷而苛刻,民众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雇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军中的小头目——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时,连绵的阴雨使得行军延缓,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朝律法的规定,误了日期就要全部被处死。

面对如此情况,陈胜和吴广当机立断地把负责押送的凶暴军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我们遇雨误期已是事实,误期要被处斩,即便不杀我们,戍守边疆也是九死一生。何况壮士即使死,也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这番话激励了戍卒们的斗志,因此众人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组成农民起义军,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由此爆发。

为扩大影响,起义军夜晚在驻地附近神祠中点燃篝火,模拟狐狸啼叫之声,被民间传为神迹。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占领大泽乡,攻下蕲县,很快攻占了五六个县城。起义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攻占陈县后,建立了“张楚”政权,以陈胜为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章邯率领几十万在骊山修墓的刑徒迎击起义军。同时又从边塞调军队30万人,与起义军对抗。周文所率农民军虽然英勇作战,但因孤军深入,又缺乏作战经验,在遭到秦军突然袭击时吃了败仗,被迫退出函谷关,驻扎曹阳(今河南灵宝东),等待增援。

农民军的另一路由武臣率领攻占旧赵都城邯郸后,在混进起义军队伍的旧贵族势力代表张耳、陈余的怂恿下,武臣自立为赵王。陈胜为顾全大局,勉强予以承认,并命他率军西上支援周文。张耳、陈余不但不救援周文,反而割据自立,不再听从陈胜指挥。接着,六国旧贵族相继割地称王,陈胜、吴广起义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周文率军在曹阳坚持斗争三个月,终因众寡悬殊,又无后援,多次失利后损失严重,周文兵败自杀。不久,围攻荥阳的吴广被部将阴谋杀害。吴广死后军心涣散,其他几支起义军也先后被秦军逐一击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秦军向陈县扑来,陈胜亲自领导义军奋力抵抗,终因兵力太少不幸失利,陈胜也被车夫庄贾暗杀了。

这次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却点燃了反秦的火种。陈胜的余部吕臣等人坚持斗争,这支起义军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军会合,继续同秦军战斗。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彻底灭亡了。

链接二:西晋一统与五胡乱华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夺曹魏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他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进行了灭蜀之战、灭吴之战等一系列征伐后,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混乱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继秦、西汉、东汉以后的第四个大一统政权。

西晋初时大肆分封司马氏,以期这种门阀政体能够长治久安。然而恰恰相反,晋武帝死后各地藩王拥兵自重,致使在晋惠帝时发生了以贾南风(即贾后)与楚王司马玮为始,先后有汝南王司马亮等八个封王参与的司马家族皇室成员夺权政变,史称“八王之乱”。虽在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剿杀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后将“八王之乱”平定,然而其时已民生凋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力量消耗殆尽,伴随而来的是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出来。在其后不久(311年)的“永嘉之乱”中,都城洛阳竟然被匈奴政权前赵皇帝刘聪攻破,晋怀帝遭到俘虏并被杀害,随即晋愍帝于长安继位。晋国内部此时已然矛盾重重,面对前赵的再次进攻抵抗乏力。316年,晋愍帝不敌投降,最后仍是受辱被杀,至此晋朝短暂的大一统局面分崩离析。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司马睿在江南重整晋室、建国立号,史称“东晋”。东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而北方广大土地则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史称“五胡乱华”。

建立汉赵(史称“前赵”)和成汉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等地,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地区。在入主中原的众多少数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氐为主要势力,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作为代表(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分别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因此称这段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错综复杂,以383年淝水之战为分野,这一时期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史书中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之乱”后,难民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随着淝水一战前秦苻坚的失败,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趋向白热化,社会动荡比以前更为严重。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进入“南北朝”时期。

凡事皆有两面性,五胡十六国的纷争使得世态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然而北方各族的内徙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在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国的君主为了增强实力,也于所在区域中实行一些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华北动荡的大背景下,形成局部稳定之局面。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续到南北朝时期,最后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大一统时期——隋朝时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