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奥运会新增加了哪些内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环节应用新技术手段确保“简约、安全、精彩”——科技创新点亮冰雪盛会)

奥运会新增加了哪些内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环节应用新技术手段确保“简约、安全、精彩”——科技创新点亮冰雪盛会)

更新时间:2022-08-19 11:00:33

来源:人民日报

奥运会新增加了哪些内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环节应用新技术手段确保“简约、安全、精彩”——科技创新点亮冰雪盛会)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冬梦飞扬——“科技冬奥”主题展览通过新技术手段,向参观者介绍科技冬奥的创新魅力。图为小朋友通过VR(虚拟现实)设备体验雪橇运动。

陈晓根摄(影像中国)

近日,首钢滑雪大跳台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打卡”。作为备受关注的北京冬奥会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不仅将继续承接多项专业体育赛事,还将成为服务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场地。“多变”的身份背后,是场馆建设采用了创新的设计理念。“我们团队为大跳台量身定做了模块拼装设计,不仅坚固稳定,还可快速‘变身’,大幅提升赛后利用空间。”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张利说。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美丽画卷中,科技创新贡献别样色彩。在备赛、参赛、观赛等环节,新技术手段落地应用,为实现“简约、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持。科技助力冬奥也见证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丰硕成果,不仅将在未来持续“滋养”中国体育事业,也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场馆更先进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不论是竞赛场馆还是非竞赛场馆,均给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幕幕精彩表现、一个个暖人瞬间,成为一流场馆的最佳注脚。

在北京冬奥会北京赛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连日见证佳绩。参赛运动员在这里共13次刷新奥运纪录,其中1次打破世界纪录,在很多运动员看来,“最快的冰”名副其实。对此,相关专家介绍,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套创新型的制冷系统使得冰面温度均匀、硬度一致,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此外,这套系统的应用还使国家速滑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更绿色、更环保。

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是建设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之一。外形恰如一柄中国传统饰物“如意”,镶嵌于茫茫林海雪原。其中一大亮点是中国首例变角度斜行电梯。电梯整体提升高度107.3米,运行斜长244.206米,单程时长不到两分钟。乘坐这部电梯,跳台滑雪运动员可以快速完成交通转换,从地面到达赛道起点。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同样科技含量颇高。赛道建造一大难点是要实现“空间扭曲双曲面壳体结构”,虽然全长不到2公里,但是因为曲面曲率均不相等,常规的施工工艺无法实现,只能通过人工喷射混凝土成型,还要保持密实度和成型精度。最终,设计建造团队密切配合,经过上百次试验后,成功攻克喷射混凝土的配比难题。目前,场馆已申请专利超过百件,在同类赛道中技术领先。

北京冬残奥会时,科技创新也为场馆无障碍环境建设贡献“暖心”力量。在北京冬残奥村,无障碍便捷智能管理平台实时显示各公共空间的人流量、无障碍车位数量、共享轮椅位置与租借信息等。只需扫描二维码,运动员便可获得各项无障碍设施信息,还可随时预约无障碍设施。为了便利残奥运动员出行,系统还可对满足无障碍要求的路线进行最优计算和导航。

观赛更精彩

国际奥委会公布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多项收视数据创历届冬奥会之最。中国观众在电视端观看总时长、触达人次等创冬奥会转播历史新高。据介绍,北京冬残奥会的观赛体验同样受到广大观众认可。在这背后,转播技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一系列创新科技功不可没。

“云技术”让转播内容制作能力大幅提升。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介绍,北京冬奥会转播内容总生产量超过6000小时,创造冬奥会历史新高,与上届冬奥会相比,来到北京的转播商人数减少了32%。“通过将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服务,北京冬奥会成为史上首个核心系统100%上云的奥运会。云技术使我们可以不用到现场就能够制作内容。”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说。

电视和互联网观众观赛体验更佳,视角更加多元。北京冬奥组委介绍,北京冬残奥会在冬残奥会历史上首次实现全程4K超高清格式转播、360度回放,为全世界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赛体验。不少观众对360度回放印象深刻,转播团队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部署在场地周围的多角度摄像机系统,可实时捕捉多角度比赛画面,并利用三维重建和渲染技术来算出相机之间的视角画面,让观众体验到“自由视角”,“相当于绕着比赛场馆一圈去看比赛,可以围着运动员‘飞’”。

赛会期间,不少场馆还奉献了让人惊叹的光影秀。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从巍巍华夏史到奥运冰雪梦,通过光影秀得到全景化、沉浸式的呈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赛介绍,光影秀基于激光投影等高新技术,不仅展现中国的科技实力,也将中华文化的魅力呈现给世界。“冬奥会后,文化之光将继续在这里闪耀。”马赛说。

运行更安全

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安全和精彩的最佳平衡,为世界奉献了一场必将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赛会期间,安全保障领域汇聚起各方智慧和努力,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赛会期间,防疫安全备受重视。在运动员更衣室外,常常能见到机械臂智能消毒机器人忙碌着。该机器人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团队研发,可对物品进行紫外线消毒杀菌。机器人消毒杀菌高效、精准,仅需3—5秒的照射,90%以上的细菌和病毒就被消灭。研发团队还将智能机器人与对人体无害的准分子消毒灯结合到了一起,共同筑起“防疫墙”。

出行安全是北京冬残奥会办赛的重中之重。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不少残奥运动员收到了高精度定位导航设备。这套设备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牵头研制,为听障、视障人士在机场航站楼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听障、视障人士将设备佩戴于颈部,导航设备便可通过超声波探头和摄像头实时监控障碍物,并通过震动反馈引导使用者避障。

北京冬奥会智慧票务系统也实现诸多创新和升级。国际奥委会电视转播和市场开发部主任提莫·鲁梅表示,北京冬奥会票务系统是奥运会历史上首个数字化票务系统。针对10万量级座席,北京冬奥会智慧票务系统30秒即可完成隔排隔座的防疫部署及自动配座,48小时内实现出票。此外,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升级了终端硬件,推出了可抵抗零下40摄氏度低温的冬奥智能核验设备,保证观众1.5秒即可通过票务核验,快速、安全入场观赛。

此外,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横跨3个赛区,信息共享和指挥协同至关重要。对此,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陈涛团队开发了“冬奥大脑”,帮助冬奥运行指挥部门完成科学判断与决策。团队研发的冬奥会态势感知与运行指挥保障系统,能汇聚各方信息,并展开智能分析,实现更早发现问题、查找风险,并以情景推演的模式给出对策参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运行指挥枢纽。这也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实现跨领域时空数据的汇聚融合和智能分析系统。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