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为什么中国不培养世界杯(中国足球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都不专业啊)

为什么中国不培养世界杯(中国足球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都不专业啊)

更新时间:2022-08-15 21:28:32

为什么中国不培养世界杯(中国足球上不去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都不专业啊)

青训、留洋、技战术、教练、归化、联赛、校园足球、足球文化……国足惨败给越南,围绕中国足球的讨论又陷入到一种无序的状态。

这些环节其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所有环节的核心其实是--职业联赛。

一、足球不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春节档总票房已经突破20亿,看电影依然是我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但足球不是。

即使保持间隔三个座位的社交距离,足球场依然无法对观众开放。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除了偶尔看一下国足比赛,其他时间不会关注足球,也不会参与足球活动。

从家庭生活来说,我们的家长都是周末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加强班。你可能没有跟孩子一起踢过一次球,或者,现场观摩过孩子的班班比赛,校际比赛。

而孩子们自己呢,大多数会喊上三五好友联机打一会儿游戏,哪儿像我们小时候约着一起去踢球啊?!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足球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因为不是生活方式,我们也难塑造自己的足球文化。

二、足球未形成产业 贡献太少 话语权太低

虽受疫情影响,英超联赛2020年仍为英国经济贡献8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0.5%,别看还不到1%,这个占比已经很高。

中超联赛到2021赛季预计营收10亿人民币以内,转播权和赞助费大幅缩水,这个营收水平连英超的2%都不到。而我国GDP是英国的5.5倍,中超占中国GDP的百分比?差不多0.01%,也就是万分之一吧!

中国的体育产业依然停留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层面,服务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职业联赛本应成为服务业里的领头羊。

在现代经济社会,你创造的价值这么低,自然话语权就少。

三、管理机构专业能力低下

中国足协上上下下的专业能力,无法与其他行业相比,即使跟体育领域的其他协会,比如水上项目、冰雪项目、乒乓球等,也存在差距。

包括沙特、日本等很多亚洲国家的足协,都在学习英足总等先进足球管理经验,至少,他们每5年会更新一版发展战略,每年会向公众汇报一次围绕战略的实际工作执行结果。

我们也曾有过2020行动计划,但是当所有目标均落空的时候,没有问责,也没有弥补措施。

从竞赛到青训,从裁判到外交,从经营到公关,中国足协的管理能力决定了职业联赛发展水平和国家队成绩好坏。

中国足球缺乏长远战略规划,更缺乏专业执行能力。如果还是这套足协班子继续管理,下回输缅甸很快成为现实。

四、陈戌源摧毁了职业联赛

相信很多球迷还是很怀念红红火火的甲A时代吧?或者,恒大的两个亚冠还是让很多球迷增加了快乐和自豪感。

虽然很多投资人投资足球的初心错了,但职业联赛的管理者中国足协如果专业能力足够,依然可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一套各路玩家都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可以拉动整个足球产业的发展,衔接青训与校园足球,普及足球文化,最关键的是,为国字号球队输送人才。高水平的联赛也能让国脚们提升技战术水平。但如果联赛踢到了2021赛季第二阶段那种低水准,国脚们在河内的低迷就能科学解释了,1-3惨败给越南并非偶然。

足协主席陈戌源对于职业联赛的认知是“公益”。职业联赛具有公益功能无需赘言,但职业联赛是一个产业,是一种经济活动,不是公益。

过去三年,中国足协的各种规定导致职业联赛体系崩塌。潮水确实褪去了,然后呢?

对于资本投资足球,我们切不可双标。复星投资狼队有什么错?盛力世家投资葡超泽维拉有什么错?

用“金元足球”四个字去妖魔化过去10年中超联赛,这是部分利益集团在转移注意力而已。

甲A发展得红火的时候,我们先后有范志毅、孙继海、杨晨、邵佳一等球员留洋,现在中超没落了,想送球员到欧洲二流联赛都难。中资狼队难道不想有个中国球员踢英超?踢不了,没那个能力啊!

五、青训受制于人才出口

如果我们不破除全运会选拔人才机制,中国足球未来50年还是没戏。

在全运会体制下,各省组织各年龄段的“省队”,比如U20,即20岁以下“省队”。只有这一支球队的20-30名球员才有一丝未来。

其他没有进入省队的球员,该找其他工作上班就尽快吧!而从U13一开始,一旦进入了“省队”,基本也就躺平了,这些球员有了这个天然屏障,努力练球的动力少了。

这个体制是目前唯一的人才出口,也就是走向职业联赛的唯一通道。

从大学、从高中直接进入职业联赛的球员,在中国是凤毛麟角,这个通道,你想学日本,暂时还不行。

而职业队自身的青训,鲁能足校与山东泰山有着共同的股东,鲁能足校一直在为泰山输送人才,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但除此以外,其他俱乐部的青训并未形成体系,英超俱乐部那一套,我们也暂时办不到。起码一点,英超俱乐部会与英足总的精英培养计划配合,一名7岁的孩子进入训练营后,还会为孩子安排就近上学,而且学校大多还是学费不菲的私立学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即使暂时踢不上中超中甲中乙,17岁18岁的孩子还能上个大学吧?目前只有清华等少数名校热衷发展体育,这条出路现在并不宽广,这与美国以大学体育为基础是不同的。

不是喜欢踢球的孩子少,而是选拔人才的方式太古老,人才出口太狭窄。

中国足协在开展U系列赛事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但往往是朝令夕改,有始无终。2021赛季的U系列比赛就踢3到5场,比国足的12强赛战绩,好不到哪儿去。

中国足球青训,一个是普及,一个是精英培养计划,哪一个都没有做好。

六、校园足球缺乏教练和竞赛

校园足球发展了这么多年,教育部和各地很多学校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收效甚微。

大部分小学还是非常愿意开展足球活动的,但到了初中就会锐减80%,到了高中,没有几个学校还会有班班联赛。

校际之间的比赛就更少了,这两年受制于疫情,大多数比赛取消。即使在正常年份,几十个队参加的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能选出什么苗子呢?

就算我们不跟日本高中联赛100年历史去比,我们自己的萌芽杯、幼苗杯、希望杯呢?

与缺乏竞赛相比,更令人担忧的是专业足球教练的匮乏。你让一个练田径的体育老师去教小孩子踢球,能踢好吗?且不说基本的盘带技术,首先踢球的理念肯定就不专业啊!

很多学校开始与校外青训机构进行合作,多少缓解了这方面的压力。但培养小树苗之前,我们得先把专业青训教练培养起来。

七、教育机制

双减之后,孩子校内压力减轻了,可以有更多时间参与体育运动了。但说实话,看了这篇文字的家长问问自己的孩子,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你参加班班足球赛了吗?

我自己的答案是没有。女儿回忆说,三年级的时候参加过一次,不过是作为观众,只有男生踢,女生都是拉拉队。当时我挺生气,男女不平等啊,应该也有女生的比赛才对。要说中国女足人才匮乏,看看校园足球里有多少女生踢球就知道了。

大多数家长就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幼儿园时期大量的兴趣班,为了小学择校而力拼学区房,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前面两个阶段拼钱,后面三个阶段也是拼钱。校外辅导班取消了,改成更昂贵的一对一辅导了。

即使中考、高考改革中对体育加大了分量,但体育在上述五个阶段并不重要。

现在周末去踢球,一半场地是四五十岁的大叔,一半场地是7岁以下的低龄孩子青训。孩子家长愿意让孩子从小就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也顺便培养一下团队精神,锻炼一下身体,99%的家长并不会指望孩子走足球道路。

幸福的烦恼往往是,孩子极具踢球的天赋。升入初中后,还踢不踢呢?相信不少家长都面临过这样一个艰难的抉择。

职业足球是一个高风险高淘汰率的行业,现在挣钱也不多了,很多现实的家长会说服孩子,继续文化课学习,走高考的道路,而足球,可以是伴随你一生的一个爱好。

如果中超的球员月薪1万5,相信很多家长和孩子会打退堂鼓。但依然还会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想挣这1万5,可惜他更缺乏“被选拔上”的通道(有很多时候是资金)。

踢球好可以上好的大学,上了大学不仅有大学生联赛可以踢,还可以衔接职业队,即使不进职业队,大学里相关的足球经纪、俱乐部管理、经营等相关专业足够让你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

车轱辘话又说回来了,这一切都依靠一个赚钱的足球产业啊,而这个足球产业里的核心就是职业联赛。

所以,环环相扣,职业联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

八、不尊重专业

为避免遭到胡喷,先做个自我检讨。从1994年在央视解说亚洲足球集锦等节目到现在,27年来一直在做足球相关媒体工作,但跟欧洲先进水平比起来,很不专业。

2004年的时候,我把1994年以来十年甲A的数据库搭建起来一个雏形。当时跑足协,跑国图,反复比对比赛报告和媒体报道,把纸质版的单场技术统计搬到了新浪网上。这可能从专业角度来说,唯一做的一点对中国足球有贡献的事情。

但更多的时候,确实也跟现在很多自媒体一样,只是在追逐某一个时刻的热点,为获取流量起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而已。

我的朋友迈嘉奇在国足与越南赛前做了几条非常专业的战术分析视频,如果庞大的国足教练组看了的话,如果李霄鹏能潜心研究一下的话,大年初一的比赛过程不会是那个样子。

回看中国足球这些年媒体的发展,其实跟中国足球本身一样,越来越糟。中超的现场信号制作水准在倒退,转播无论是艺术性创作还是新技术使用都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线采访记者凤毛麟角,甚至还有“媒体”引述自媒体未经证实的“消息”……

一个例子就可以证明中国足球媒体专业度的低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越南3-1击败国足是偶然吗?

这支越南队以97年龄段球员为主,对比中国队的97年龄段球员从亚少赛、亚青赛、国奥到国足的战绩,你从中国哪个网站可以查到?

选择专业的媒体,活得并不好。包括很多球迷也并不尊重专业,更喜欢俏皮话、玩笑梗,这是一个追捧网红的时代。

相比的媒体的不专业,职业联赛经营、管理,青训人才培养、选拔,国字号的体系搭建,就更加不专业了。

专业人才愿意以工匠精神把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发挥到极致,但与此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

一个商业赞助领域的专业高手,可能会选择为某个中国品牌在英超、欧冠、欧洲杯、世界杯去开展体育营销。他不会选择为一家中超俱乐部工作,因为无钱可赚。在职业联赛愈发走向公益化,他在商业赞助方面的业绩可能为零。

英超的曼城绝非人傻钱多的土豪,俱乐部的经营团队、球探团队、青训团队集中了欧洲足坛的精英专业人士,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家尊重专业,尊重的一个体现就是,工资还不错。

当我们缺乏了职业联赛的基础,哪里会有专业人才投身到中国足球这个领域呢?我只能用领域这个词,因为目前别说产业,连行业都算不上。


总结一下,中国足球抄作业,无论是抄英超,还是抄日本,都抄不来。照搬模式不妥,但可以汲取一些经验。

中国足球的希望依然存在于自身的职业联赛发展。一个健康的职业联赛可以衔接青训、校园足球、国字号等多个环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联赛将驱动中国足球整体走出低谷,一个精彩纷呈的职业联赛可以带给球迷更多的快乐。

但是,职业联赛的经营与管理,不能再由中国足协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