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足球比赛为什么会伤停(球场上的博弈论)

足球比赛为什么会伤停(球场上的博弈论)

更新时间:2022-08-07 00:20:32

本文选自中信书院阅读时差栏目。阅读时差动态实时同步全球前沿新知,为你打破知识的国界。

本期阅读时差为你分享的这本书是《美丽的博弈论:足球如何促进经济学发展》。

不管你是不是球迷,在世界杯期间肯定都深深感受到了足球的魅力。而今天这期内容,我们一起就来看看足球这项迷人的运动,曾经为经济学做出了哪些贡献。虽然这本书提到了博弈论,但是这本书的目的绝对不是教你怎么赌球,而是把足球作为经济学的模型,分析其中的原理。

全文重点

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看罚点球的博弈论;

其次,我们用足球裁判来做例子,看看看似无关的外部环境是如何影响我们做出抉择的;

最后,我们用1994年世界杯积分政策的改变,来看看激励因素对于我们行为的影响。

足球比赛为什么会伤停(球场上的博弈论)

首先,我们来讲讲罚点球的博弈论。

在作者看来,足球比赛就是一个良好的经济模型,而其中点球该怎么踢,更是可以作为博弈论的范例。

不管你是不是球迷,相信你对点球这个概念多多少少也有些了解。1890年,北爱尔兰人威廉姆·麦卡姆提出了点球的设想,从此,点球就成为了足球比赛中最为严厉的惩罚。而到底怎么罚点球,也从此成为了足球场上最耐人寻味的问题。比如说,就在前两天结束的英格兰与哥伦比亚的对战当中,英格兰在点球大战当中赢得了胜利。而据媒体披露的信息,英格兰队在比赛前就早早确定好了点球大战的人选。那么,他们这次的胜利,是不是和他们赛前的这些准备有关呢,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个问题,那就是罚点球究竟有没有策略可言。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作者搜集了欧洲顶级联赛中9000多次罚点球的数据,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首先,罚点球的成功率很高,大概有80%。如果再加以分析,作者发现,守门员能否正确判断来球的方向,对于结果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守门员错误判断了进攻方踢球的方向,比如说进攻方把球往右踢,而守门员往左边扑救。在这种情况下,进球率会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相反,当守门员判断对了进攻方选择的方向时,进球率就会降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所以,对比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判断方向,是罚点球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围绕着这个问题,许多球队都进行了研究。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200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中,德国对阵阿根廷的那场点球大战。在那场比赛中,德国门将莱曼手中,握着一张神秘的小纸条,上面记录了阿根廷队员踢点球时的惯用脚法,比如里克尔梅总是射向球门左上角,而阿亚拉则习惯射向球门右侧。而最后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出乎意料的准确,所有阿根廷球员真的就是按纸条上预测的那样踢点球,而莱曼则判断对了每一个点球的方向,并且成功扑救出了两个,并帮助德国队获得了胜利。从这个例子上看,点球似乎是可以预测的。

可是,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数年前,阿根廷对阵巴西,当时梅西正准备要主罚点球时,比赛因故中断。而在比赛中断的时间里,巴西队全队上下一起讨论梅西这个点球是会往左还是往右。

根据过往的经验,通常情况下,梅西习惯选择往右边射门,那么这个球应该是往右边还是左边呢?因此,有队友建议巴西门将迪亚茨往左边扑救,因为他们认为梅西很可能会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平时往右踢,这次就偏偏向左踢,欺骗门将。而巴西门将迪亚茨本人则认为,梅西自己心里肯定清楚自己把球踢向右边的习惯,而且梅西本人说不定也会猜到,巴西队这边会认为他要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并且会让门将往左边扑救,所以,梅西最后可能会选择把球踢向右边。

而当比赛重新进行后,梅西真的是往右踢,那么当时,梅西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是不是像巴西队球员所猜测的那样呢。赛后梅西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被问到了这个问题,而梅西则说自己当时一直到助跑的时候,都还没有想好究竟要踢向哪边。所以说,点球这个事情,很大程度上是随机的,并不是依靠过往的数据,就一定能做出靠谱的预测。

足球比赛为什么会伤停(球场上的博弈论)

第二,让我们透过足球,来看看外部环境对决策造成的影响。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决策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往往只关注案例本身,而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事实也许和这种想法有所出入。

稍微对足球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足球裁判在一场比赛当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所有常见的体育运动当中,足球裁判的权力是最大的,一旦比赛开始,他就是球场上的大法官,其权威不容任何挑战,任何球员,甚至教练,都必须服从裁判的判罚,否则会遭到黄牌警告甚至被红牌罚下。

所以,在我们的经验当中,裁判在赛场上是至高无上的,不需要考虑球赛以外的因素。在比赛中,主队球迷向客队球员扔矿泉水瓶的事情时有发生,球场上双方队员大打出手的场面也并不少见,但是,球迷以及球员直接顶撞裁判的情况极少发生。所以,裁判似乎不用考虑任何场外因素,他只需要关注双方球员的表现就足够了。

但是,情况真的如此吗?作者根据西甲联赛的数据,认为裁判的判罚往往会倾向主场球队。就拿足球场上的伤停补时来说吧。

先来解释下伤停补时这个概念,足球比赛进行当中,球员受伤,犯规,换人的情况不可避免,这些情况都会消耗一些时间。所以,为了弥补这些情况耽误的时间,在比赛的最后关头,裁判会相应的补上几分钟时间,这几分钟时间就被称为伤停补时。

而在这个时候,裁判的倾向就会变得很明显。从平均情况看,如果主场球队领先,裁判会把伤停补时减少29%,让比赛早点结束,使得主队确保获得胜利;而在主场球队落后时,裁判则会将伤停补时延长35%,使得主队能多一点时间。主场观众越多,这种倾向就越明显。但是,按道理来说,裁判本人并不会因为偏袒主场球队而获得实际利益。但是,当他身处众多主场球迷的环境中,他就会不知不觉就会倾斜自己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案例,我们也应该重新考虑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对于决策的影响。

足球比赛为什么会伤停(球场上的博弈论)

第三,我们再来看看激励因素对于足球的影响。

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们往往会认为,激励因素的程度更高,被激励者就更会完全发挥自己的实力,但是结果并不一定总是如此,在足球场上,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案例。

在1994年的世界杯上,国际足联做出了一个重大改革,那就是将打赢一场比赛的积分从2分提高到了3分,这项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于这一变革的起因,历来有许多解释,而其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说法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当年的世界杯是在美国举办,而美国人民向来对橄榄球,篮球与棒球这种快节奏运动更有热情,对足球这种半天才进一个球的运动并不感冒。所以国际足联做了上述这个调整,提高了赢球的积分,试图激励球队选择更加积极的打法,创造更多的进球,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美国观众们的眼球。可是,这样一个变化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足球的踢法。

我们先来看看积分规则带来的直接结果。在规则改变以前,踢平的话,双方各自得1分,而胜利的队伍则得2分;而在规则改变过后,赢球的收益就变得更大了,从2分变成了3分,而平局收益则保持不变。从这个角度看,赢球的收益的确变大了,过去赢一场等于打平两场而规则修改之后,连续打平三场比赛的收益才能赶上赢一场。所以,这也驱动每支球队都需要更加积极地进攻,从这个角度上看,积分上的变革,的确使得赢球的收益变得更大,似乎能够实现多进球的目标。

那么事实上,这次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呢?也许这个结果会和你预设的并不一样。一方面,某些能够反映球队进攻的重要指标,比如说角球,射门等数量,的确有所提高;但是,虽然球队看上去有了更多的射门,但是进球数量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由于规则的改变,输赢两方的态势有了变化。在过去,一场比赛踢下来,输了的球队比赢了的球队在积分上只落后2分,但是在规则改变后,个差距就变成了3分。因此,场上的球员在面对对方有威胁的进攻时,会尽全力来阻挡对方进攻,即便采取犯规的方式也要把对方拦下来。所以,从数据上看,在规则改变之后,一些体现违背道德行为的指标,比如说犯规与黄牌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除了犯规这个不说,积分规则改变也使得领先的球队在战术上有所调整。在过去,赢一场得2分,而平一场则得1分;而规则改变后,赢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赢下比赛的收益变大,但是平局的收益则不变。所以,一些球队在取得领先后,往往在战术上会趋向保守,也会通过频繁犯规来限制对方的进攻。

所以,这次改革虽然使得比赛看上去有了更多的射门,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增加进球数量,还导致了犯规更加频繁,一些球队的表现反而更加保守。而最后,这一系列结果还导致部分观众对于足球的热情下降,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因为犯规而被频繁打断的比赛。所以说,国家足联这次看上去简明直接的改革,最后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反而也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而这个例子则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激励因素提高,反而会使得原来的竞争变得保守,而不是更加积极。

总结

首先,足球场上如何踢点球,如何判断点球的方向,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博弈问题。如果你是守门员,当你面对一个总是往球门右边踢球的对手时,你是选择扑向右边,还是左边?

其次,在人们做决定的时候,某些看似无关的场外因素依然会左右最后的决定。足球场上的裁判,按道理来说并不会因为偏袒主场球队而得到什么收益,也不用担心被失利的主场球队或者队员围攻,但是在赛场上,他们还是有意无意地给主场球队一些照顾。

最后,在博弈论当中,激励因素并不一定会更好的激发当事人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国际足联将赢球的积分从2分改为3分,本来是为了鼓励双方球队积极进攻,创造更多的进球,但客观上却导致了犯规次数增加,而进球数量却并没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