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原来绰号是这样来的(盛志梅 ▏梁山好汉的绰号都是怎么来的?)

原来绰号是这样来的(盛志梅 ▏梁山好汉的绰号都是怎么来的?)

更新时间:2022-11-02 06:02:12

原来绰号是这样来的(盛志梅 ▏梁山好汉的绰号都是怎么来的?)

《水浒传》人物图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水浒一百单八将个个有绰号,有的还不止一个,象宋江就有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三个绰号。

梁山好汉的这些绰号有的很好懂,如菜园子张青,就是因为张青曾种过菜,管过菜园子。

但也有一些绰号是有来历的,甚至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就很难明白它的真正涵义。

下面就来说说这些好汉们的绰号。

《水浒传》〉人物绰号大多是按照人物的外貌、性格、特长或者职业、地位来起的,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说:

以身体特征起的绰号,共有二十五个。象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花项虎龚旺,他们的绰号就是根据身上的花绣来的。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写鲁智深吃了一桶酒,在亭子上坐着乘凉,“把皂直缀褪膊下来,把两只袖子缠在腰里,露出脊背上花绣来”。

第十七回鲁智深对杨志说道“为因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却去五台山净发为僧。人见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

第二回“史太公又请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一身花绣,肩膊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

花项虎龚旺也是因为“浑身上刺着虎斑,脖颈上吞着虎头”才得了这么个诨名的。

除了这三个人之外,阮小五胸前也刺着“青郁郁一个豹子”,燕青更是刺得一身好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一般。


原来绰号是这样来的(盛志梅 ▏梁山好汉的绰号都是怎么来的?)

绘画 · 《水浒传》人物图(局部)


所谓的“花绣”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文身,为什么这么多的梁山好汉喜欢文身呢?这是因为文身在古代是一种力和美的象征。

古代世界各民族都发现有文身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更喜欢文身。

宋元时期,社会上文身风俗盛行,人们把它当成是爱好武术,体现男子汉大丈夫雄风魄力的一种标志。

学武的人往往要赤身露体地表演,以显示他们体魄的健美,为了增加美感,他们在身体上绣上龙虎豹狮等花纹,霍霍生风的武术动作加上遍体锦绣,会更加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花和尚等人的“花绣”正反映了梁山故事发生时的社会风俗,作者对花绣的欣赏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习惯。

从身体特征上来起绰号的还有“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的林冲,又唤“小张飞”。

因为《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就是“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在关汉卿的《西蜀梦》杂剧第四折,张飞唱道:“俺哥哥丹凤之具,兄弟虎豹头中他人机彀,死的来不如个虾蟹泥鳅”。即以张飞为“虎豹头”,可见林冲的绰号就是由张飞的豹头而来的。

不熟悉《三国演义》和元代的水浒戏,就很难知道的这么清楚了。

“一丈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电线杆”、“大洋马”,说一个人长得人高马大的意思,在《水浒传》中是扈三娘的绰号。

但在第四十八回扈三娘第一次露面时,我们对她的印象是“雾鬓云鬟娇女将……天然美貌海棠花”,一点也没有“一丈”的意思。

在六十三回扈三娘跟随宋江打北京城更是‘结束得十分标致:“玉雪肌肤,芙蓉模样,有天然标格。……玉手纤纤,双持宝刃,恁英雄煊赫。眼留秋波,万种娇娆堪摘……”。

这么一位漂亮的女将是怎么得了这么个绰号的呢,这要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来分析了。

在南北宋之间,关西有一位女英雄绰号叫“一丈青”,是一个“中军统领”。她率军打仗时,总要在认旗上写着“关西贞烈女,护国马夫人”。从此,“一丈青”的名声就在民间传开了,是用来形容女子勇敢、威武、善于战斗,有男子汉般的气概的。

宋末元初的画家龚开曾作过一本《宋江三十六人赞》,这本书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其中赞燕青的是“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在这里,“一丈青”又成了形容燕青英俊、潇洒的代名词。当作者写《水浒传》时,他就把这两个意思给捏合到一起,给既漂亮潇洒又勇敢、善于战斗的扈三娘起了这么个绰号,并且也让扈三娘学马夫人的样子,打仗的时候扯出一面大旗,上书“女将一丈青”,显得非常有气势。

而同为梁山女头领的顾大嫂,就不能在打仗的时候扯上一面“女将母大虫”的大旗,因为她的绰号没有什么来历,只不过是一只母老虎罢了。


原来绰号是这样来的(盛志梅 ▏梁山好汉的绰号都是怎么来的?)

戴敦邦绘 · 一丈青扈三娘


火眼狻猊是邓飞的外号。因“为他双睛红赤,江湖上人都唤他做‘火眼狻猊’”。狻猊,就是狮子。传说火眼狻猊是狮子的一种,乃万兽之王。

一头二身二尾八足,头象虎,耳朵和尾巴都象猪。跑得很快,力气也很大,以羊为食物。饿了的时候,嘴里会喷出火焰。火眼狻猊一旦出现,则人世间必定要起战争。

作者给邓飞起了这么个绰号,是大有深意的,他利用传说中这种动物的象征意义来暗示梁山好汉们的搅乱乾坤是不可避免的。

《水浒传》中按人的性格起的绰号也很多,象宋江做押司时经常好施钱财,帮助江湖好汉、贫困百姓,所以得了个“及时雨”的外号。

吴用足智多谋,被称为“智多星”……这些都好懂,就不多说了。这里要说一下神行太保、毛头星、独火星、黑旋风的涵义。

神行太保是戴宗的外号。《水浒传》第三十六回写道:“为他有道术,一日能行八百里,人都唤他做‘神行太保’”。

太保在元代民间是一些巫婆神汉们的自称。因为这些人在祭祀祈祷的时候,往往施展一些巫术,说是神附体了。

后来就渐渐的通俗化了,人们把一些演杂技、耍把戏的人也称为太保,因为这些人的技巧变化多端,象有道术一般。戴宗能拴上甲马一日走八百里,是个很有道术的人,所以得了个“太保”的外号。

毛头星、独火星都是封建迷信中的灾星。毛头星就是彗星,民间俗称扫帚星。传说只要这颗星一出现,远则三年,近则一年,必定在东北方向有刀兵出现,国家就不太平了。

独火星也是一种灾星,民间传说的火神爷爷就是它。不论是皇帝还是老百姓,每年都要祭祀火星,祈祷平安。

在《水浒传》中“性刚智勇身形”的孔明绰号毛头星,而“性急,好与人厮闹”的孔亮则被人“到处叫他做‘独火星’”。看来这弟兄两个都不是好惹的,真正是“难兄难弟”了。


原来绰号是这样来的(盛志梅 ▏梁山好汉的绰号都是怎么来的?)

卡通人物 · 神行太保戴宗


梁山上还有一位令大宋皇帝胆战心惊的“爷爷”——黑旋风李逵。李逵杀起人来的威风是谁也比不了的,抡起两把板斧,挨个砍去,哪个不怕!

李逵的脾气也很急躁,一听说宋江强抢美女,不问青红皂白,气冲冲上山抡起大斧就要去砍宋江。看完《水浒传》的人也许会说“李逵真是个炮筒子脾气!”

这句话还真把握住了黑旋风的性格特点,作者就是这个意思,才给他起了这么个绰号的。

在小说中,作者写道:“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这不活脱脱是个炮筒子吗?其实,“旋风”就是当时金国的一种大炮名。这种炮的威力很大,打起仗“矢石飞注如雨”。是金人用来对付它的敌人大辽的。

因为辽国人特别迷信旋风,一见旋风来了,连忙闭上眼睛,用鞭子在空中打四十九下,口里念“神不刻”七声。金人把他们的大炮叫做“旋风”就是要借助旋风的神力,让敌人合眼受死。

李逵取名黑旋风,当然与宋元民间传说的这种旋风炮的威力有关。柴进外号“小旋风”,也与这个传说有关。

鼓上蚤时迁因为是个偷鸡摸狗的惯偷出身,飞檐走壁,身轻如燕,所以一般人都以为他的绰号是由此得来的,说他身轻得就象鼓上的跳蚤。

实际上,时迁的这个绰号并不是根据他的特长来起的,而是由他从事“职业”的特点命名的。

“蚤”,非跳蚤之“蚤”,而是“鑿”的借字,读为“zao”, 是夜里戒严时击的鼓,“上 鑿”,就是上更,意思是开始夜戒了,这时各路巡捕都要注意捉拿盗贼。

而时迁也正是在夜深人静的“上鑿”时出来活动,偷东盗西的,所以就用“鼓上鑿”作了他的别称,后来说得时间长了,发音不准,就失去了原来的意思,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鼓上蚤”了。


原来绰号是这样来的(盛志梅 ▏梁山好汉的绰号都是怎么来的?)

卡通人物 · 黑旋风李逵


梁山好汉的绰号的来历,小说中大多都有个交代,惟独玉麒麟卢俊义没有个解释,而且卢俊义一上山,就坐上了梁山第二把交椅。比他功劳大的多了,为什么偏偏他的运气这么好?

原来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卢俊义名叫李进义,是与杨志、孙立等十二制使一起押送花石纲的。十二人结为兄弟,发誓若有灾难,互相救援。

后来杨志因卖刀杀人犯了罪,其他人在李进义的带领下,杀了防送杨志的军人,救出了杨志,一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了。

在《宣和遗事》里列出的宋江等三十六人,宋江不在其中,第一名是“智多星”吴加亮,第二名就是“玉麒麟”李进义。

“玉麒麟”本是一种石头,《宣和石谱》就有“玉麒麟”,《华阳宫记》曾说“独踞洲中者曰玉麒麟”。可见,玉麒麟是中流砥柱了。

这与李进义在太行山起义队伍中的领导地位是很相称的;另外,传说麒麟是百兽之首,借以比喻将帅之才。

明代的官服分九品,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武官第一品的官服就是麒麟。李进义作为起义队伍的二把手,是起义将领的带头人,号为麒麟,当然是恰当的。

由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太复杂,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起义倡导人的名单里,李进义不见了,他已经被作者“搬到”北京大名府做员外去了,而且改名换姓叫卢俊义。

但因为民间太熟悉水浒故事了,大家都知道梁山上的二把手是玉麒麟,作者只能又把他从大名府“搬”上梁山,还让他做二把手。

但这样以来,卢俊义无功受禄,他觉得不安,众好汉觉得不服气,读者也觉得不得劲。

“玉麒麟”徒有其名,原来的威望已丧失殆尽了。


原来绰号是这样来的(盛志梅 ▏梁山好汉的绰号都是怎么来的?)

《水浒传》绘画本


文章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刊于《初中生名著导读》,徐中玉主编,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年版。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