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知识 > 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叫法(春秋:春秋时代国家外交活动称呼的含义)

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叫法(春秋:春秋时代国家外交活动称呼的含义)

更新时间:2022-10-22 19:59:12

当我们读到春秋时代的文献时,会遇到许多关于国家之间纵横交错的外交竞争,为自己拉拢盟友,解决国家纠纷,但在记录这些国家的外交行为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称呼。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称呼的意义,就会对于这些国家的地位和关系产生误解,或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叫法(春秋:春秋时代国家外交活动称呼的含义)

《左传》中记录了许多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比如左传开篇鲁隐公元年中有:“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这是鲁隐公摄政后的第一次外交活动,与当时的邻国邾国国君邾仪父在“蔑”这个地方进行了外交活动,这次活动记了一个“盟”字。

隐公二年又鲁隐公与潜国进行了一次外交活动,记载为:“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这次活动记了一个“会”字,戎人请盟,鲁隐公没有答应。

隐公四年鲁隐公与宋国进行了一次外交活动,记载为:“二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这次活动记了一个“遇”字,难道鲁隐公与宋公在“清”这个地方不期而遇?

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叫法(春秋:春秋时代国家外交活动称呼的含义)

隐公九年,鲁国记录了一次与周天子之间的外交活动:“九年春,天子使南季来聘。”这里周天子的使臣对鲁国的外交活动成为“聘”。

隐公十一年,鲁国记录了一次多国外交活动:“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鲁国的两个邻国到鲁国来访问,这里用了一个“朝”字。

卫国的公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之后,地位不稳。于是向老臣石碏请教,石碏的对策就是“王觐为可”,这是要到洛邑的周天子那里朝觐,这里用到了一个“觐”字。

上述这些外交活动中用到的朝、觐、会、遇、盟、聘都是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那么它们都是什么意思呢?这几个字在《礼记•曲礼下》中有具体的解释,含义如下:

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叫法(春秋:春秋时代国家外交活动称呼的含义)

“朝”是诸侯参见天子的用语,《礼记》中说“天子当宁而公,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觐”也是是诸侯参见天子的用语,所以我们会见到“觐见”,“朝觐”的用语,他们针对的对象都是对天子,在春秋时代就是周天子了。《礼记》中说:“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礼记正义》中说,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鲁隐公在春季接见了自己的附庸滕国、薛国,看来是把自己与自己附庸的关系当作了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遇”是描述两个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礼记》中说:“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也就是说,双方在约定日期之前就会面了,这就叫作“遇”。“会”也是描述两个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礼记》中说:“相见于却地,曰会。”所谓的“却地”就是两国交界的地方。上述这些活动都是国君本人亲自参加的外交活动。

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叫法(春秋:春秋时代国家外交活动称呼的含义)

至于“聘”则是诸侯之间派遣使臣进行的外交活动,《礼记》中的解释是“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至于“盟”和“誓”,那是要有具体的仪式内容的,彼此之间订立必须信守的条约的外交活动,叫作“誓”;彼此之间不但订立书面条约,还在神灵面前献血宣读的外交活动,就叫作“盟”了。

上述这些用语就是春秋时代国家之间进行外交活动时的主要形式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些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但大致的含义还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