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英超架空之旅怎么样(求求了,让中国足球躺平一会吧)

英超架空之旅怎么样(求求了,让中国足球躺平一会吧)

更新时间:2022-08-02 00:33:27

英超架空之旅怎么样(求求了,让中国足球躺平一会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体育产业生态圈,作者|陈点点,编辑|薛尹博 宋鑫宇

文艺界、商界和体育界关于中国足球的「跨界」争吵,又又又来了。开始莫名其妙,发展鸡同鸭讲,结果自然是上了几个微博热搜后,又被其它热搜话题替代,遗忘。但对于被讨论的主体——中国足球而言,依然要在孤独而愤懑的情绪下寻找黑暗中的光亮。

说实话,当下关于中国足球的讨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这篇文章,应该是我过往的系列专栏里,逻辑最为凌乱的一篇。

而这也或许能折射出,足球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混沌、复杂,甚至还有些荒诞的生存环境。

其实作为行业的从业者,我内心首先认定两件事情:

1. 中国足球自身的发展水平很低、发展方向存在问题;

2. 中国足球要走出困境,需要的是全社会各方各面的帮助,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献计献策。

说到底,足球行业需要帮助,但需要的是基于对行业尊重、理解、思考后的真知灼见,而不是方便网络上段子手们断章取义的挖苦和嘲讽。

耐心看完这篇文章,希望诸位也能对中国足球的现状,有更为客观和冷静的理解。

01 、误解与不解

这些年在工作、生活中,听到来自社会各方各面关于足球的误解很多。起初我也情绪激昂地与对方解释、理论甚至争辩,但我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个例,而是大环境对于足球的一种非理性的刻板印象。简单总结后,大致有以下这四种。

  • 常见误解一 :踢足球的凭什么挣这么多。

巩汉林老师之前在两会期间关于足球球员拿高薪不进球的讨论,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社会对于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质疑,总结起来就八个字:

「水平不高,挣得不少。」

英超架空之旅怎么样(求求了,让中国足球躺平一会吧)

但这个问题,其实存在几个方面的理解误区。

首先,中国顶级的足球运动员挣多少钱,跟他代表国家队出战的表现、结果,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球员绝大部分的收入来自其效力的俱乐部,只有小部分源于征调入国家队后的补贴和奖金。顶级职业球员能挣多少钱,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市场供需关系以及稀缺性。

先不论球员自身是否配得上动辄千万年薪的收入,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的确是有中超俱乐部愿意,甚至是争着为球员开出如此优渥的待遇。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会因为自己「德不配位」,而拒绝高薪或主动提出降薪吗?

当然,基于竞技水平、观赏性和商业价值,中国的顶级球员是否匹配千万级别的年薪,这样的薪资结构是否有利于职业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6-8年中的确出现了诸多乱象,也最终引发了眼下职业足球生态的部分崩塌。但这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

关注足球行业的人都知道,近3年足协的限薪令一年比一年严格,中超本土球员顶薪已经被控制在了300万/年的范围。对比近邻J联赛大约240万、K联赛大约120万的平均年薪,都处于一个水平线上。

因此,我们整个社会需要知晓的是中国的职业足球运动员薪资体系,已经发生了变化。超高薪、人人千万富翁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相反,在房地产 足球生态崩塌的大背景下,很多中超球员成了苦苦讨薪的「负翁」。

中国足球的这一面,又有多少人关心呢?

此外,我个人认为,在一个国家健全的职业足球环境中,顶级的球员就应该是这个社会中最高收入群体中的一员。

一方面,运动员是足球领域里生产力的最根本源泉,他们有着提升生产力,改变和决定生产关系的终极能力,理应获得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当整个社会看到了这样的劳动所得,也能够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催生新的生产力,也就是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基数。

横向看看足球产业最为发达的英格兰和英超联赛,2020年英格兰年人均收入中位数是31487英镑,而英超中下游球队南安普顿2019/20赛季的球员平均工资大约是220万英镑,这中间是70倍的差额。

那么,如果大家用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3504元来做参考,目前中国顶级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薪资100-300万的范围,是相对合理的。

英超架空之旅怎么样(求求了,让中国足球躺平一会吧)

数据来源@statista

很多情况下,多和少,值不值,都是一种基于个人的主观认知和判断。但对于行业的发展而言,需要考虑的是客观条件和发展需要。基于后者我们再来讨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薪资标准,恐怕才有意义。

  • 常见误解二 :市场无用论,军体制、集训制才是解困之道。

第二个问题,也是社会对足球运动存在的普遍误区。

不久前,全国政协委员、河北远洋运输的董事长高彦明先生,对足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关于扩大足球人口基数、各地兴建球场的提议,我个人非常赞同。但关于省级和国家队实行部队制训练的观点,实在难以苟同。

而让人苦恼的是,舆论中具备类似想法的人,确实不在少数。比如:

「挑选一批身体素质好的青少年,从小就军事化管理,天天练足球,这难道进不去世界杯?」这是我切切实实在饭局上听到过的观点。

只能说,持有这样观点的人群,还不甚了解足球这项运动,或是说现代足球的发达程度。

诚然,我们的体育事业曾经在军体制、在「三从一大」的发展模式下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对于足球这项运动而言,并不适用。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现代足球的发展已经完全超出了足球运动本身,而是结合了文化、教育、科技、传媒、资本等等多个维度的社会产物。

当别国的足球,都在以社会为单位协同发展时,我们如果还是单一以竞技成绩来孤立发展这项运动,那么结局就会像三体中末日之战里星舰列队遇上水滴一样,死得壮烈、输得彻底。

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首先是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社会个体。

再参考一个采用类似方式,来保障足球竞技水平的亚洲邻国的成绩,也许在某一届天时地利人和的世界杯预选赛上,其能够创造奇迹杀入世界杯,但这也就是其极限。也许这一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竞技成绩的底线,但也封死了发展的上限,并有可能在后续引发一系列治理上的问题。

  • 常见误解三:中超金元盛世不再,足球一文不值。

很多人在讨论中国足球时,并没有认清本质的问题。过去两年,苏宁、恒大、华夏幸福等一大批曾光鲜亮丽的中超豪门最终狼狈收场,引发了一系列的足球「无用论」和足球「无价值论」。

的确,非理性的投入和短期功利的诉求,滋生了中国职业足球过去8年的乱象。这一段历程在未来需要很多人进行反思、承担责任和修正方向。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所谓的金元足球时代中,足球本身只是被视为一个工具。对于操盘的人而言,足球能够讲更大的资本故事、能够维护地方关系、能够撬动更丰富的资源。而现在具备这个功能的工具不再是足球,而是演变成了新能源造车、元宇宙概念等等。

那么究其原因,作为工具的足球并没有错,而是使用工具的「人」出了问题。

对于足球本身而言,其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依旧存在,只是我们需要寻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办法来激活和释放。足球产业、足球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也远远不局限在中超联赛和十六家俱乐部。

除此之外,即便我们的职业联赛在近几年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也要客观理性地明白这也是发展所必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动荡的一个周期里,让一些俱乐部找到了逐渐找到了更适合的生存之道。例如俱乐部股权改革、重视青训梯队建设,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 常见误解四:女足踢得比男足好,挣得也应该比男足多。

春节假期,大年初一男足世预赛惨败越南,大年初六女足亚洲杯夺冠,这一来一回,让舆论将女足捧上神坛,同时恨不得将男足踩下地狱。

的确,竞技体育是残酷的,成王败寇看的是结果和成绩。中国女足时隔十六年重回亚洲之巅,无论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一路夺冠披荆斩棘的过程,多少褒义和赞美之词都不未过。

但实事求是地说,女足所获得的成绩,并无法代表中国足球整体的职业发展水平。

换句话说,用女足的阶段性成功,来忽略或掩饰男足发展的问题,那绝对是一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心态。

女足夺冠后,包括一些主流媒体在内的账号,频频在社交媒体上开启「男女足为什么不能同工同酬」、「男足踢这么差,凭什么挣得比女足队员多」的讨论。在我个人看来,这种架空足球行业内部机制理解的讨论,本身就是荒谬的。

足球之所以被称为世界第一大运动,与它自身所具备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密不可分。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兴盛的足球产业,基于的是资本、媒体、自由交易的市场等元素。而其作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掌上明珠,自然要提供最精彩、最刺激、竞技水平观赏性最高的赛事和内容。

客观来说,由于人类两性生理构造的差异。男子足球的整体竞技水平,至今仍是高于女子足球的。因此,男子足球的商业化程度和价值,就会远高于女足。评判一个国家、地区足球的硬实力,同样更多参考的是男足运动。

当然,在上个月我们看到美国足协和美国女足国家队宣布达成了和解协议,在今后的国家队赛事中,女足跟男足队员实现「同工同酬」,且足协向女足国家队支付2400万美元,作为结束长达4年的性别歧视诉讼的赔偿——在国家队的层面,让男女足实现「同工同酬」,的确合情合理,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发展。但在职业联赛的范畴内讨论男女足为何不能挣一样多的钱,显然不切实际。

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自由市场,职业男足运动员的生产力,自然会比女足运动员高,也相应会获得更高的薪酬回报。这样的观点,也许放在当下两性平权的语境下多少有些政治不正确,但世界职业足球发展的脉络,就是如此。

02、误解的背后

之前,看到很多网友基于上述说的「四大争论」,对中国足球热烈地开展讨论,并提出灵魂终极一问:中国足球为什么就是不行?此时我内心的os: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们,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误解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足球人口太少,太少。

这个现象,也不仅存在于足球这一个项目领域。全社会在体育的参与、认知和理解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你亲自到足球场上踢过球,就能或多或少明白,这项运动小到技术动作,大到战术部署有多复杂和困难,对于足球也就会多一些的敬畏之心,对于从事足球运动的人,也就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同理心。

如果你还现场看过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比赛,那么你对于足球的理解和情感,也绝不会停留在国足输球后朋友圈怒喷的层面。想要让足球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需要经历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个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

当然,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足球的误解,很大一个诱因是竞技水平和成绩。但从更大的维度看,中国足球的发展与其它行业相比,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呢?

由于体育的竞技元素,让我们能通过比赛来直观地感受到,我们与其它国家在足球方面的差距。那么,别的领域会不会因为没有直观的对比,而让我们忽视了其发展的问题和落后的现实?

举个可能并不恰当的例子,我们的电影产业在过往十多年中,与邻国相比处于什么水平?《入殓师》、《寄生虫》、《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成为世界电影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2022年的贺岁档,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新闻,是全国院线无佳作,消费者抱怨烂片多票价高。

说这个现象并不是要捧一踩一,而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稍微客观、理性地看待不同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是盲目地抨击足球。

03、足球的希望在哪里?

前两个部分谈了不少让人emo的话题,这并非是我的本意。但看到太多对于足球发展百害而无一利的言论,还是忍不住地想多吐槽两句。那么,未来我们的足球发展应该做些什么,希望究竟存在于哪个方向?这些问题需要被慢慢解答。

当下的我虽然没有答案,但可以给大家分享几个亲历的小故事。

前不久我去上海出差,与一位行业前辈在苏州河边散步聊天。过去几年里,他除了管理已有的成熟业务外,也负责了其公司足球培训业务从零到一的拓展。在这个过程中,让他看到希望的并不是青少年足球培训的变化,而是成年人对于足球培训的旺盛需求。

最早他也认为,成人足球培训是一个逆市场的伪需求产品。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上海,有一大批20岁到40岁的男性群体,他们在自己年少时没有机会接触到正规的基础足球训练,但为了能够更好地参与、享受这项运动,他们愿意在现阶段花钱参与培训。

这些人的用户画像是拥有较高的学历、收入稳定、热爱运动。因此,这样的客群用户粘性高,净值高,参与的主观意愿强,在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自发以地段、小区为单位,开展各种比赛,形成每周生活中的固定习惯。

「你看,这是不是就是我们社区足球的雏形。」他说。

的确,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锋的城市里,中国社区足球的形态也许就在不经意间悄然形成,默默壮大。

这是中国足球重生的希望吗?

我想是的。

春节期间,趁着回家休假,我走访了大学时期的学弟在家乡开设的足球学校。他跟我说,最早开始干校园足球培训的时候,市面上牛鬼神蛇什么样的机构都有,不规范、不专业的行业乱象每天都在出现。那时候想要踏实做做青训,还得斗智斗勇,堤防竞争对手下的套子。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反倒也净化了这个市场的公司和从业者。真正踏实做事、耐心稳扎稳打的人,最终留在了这个行业里。

反过来,家长一看市面上的足球培训机构所剩无几,似乎也没有太多选择余地。这生意,也就不知不觉地好了起来。

其实,现在很多家长已经逐步认识到了让孩子参与足球的必要性,也逐渐地摒弃孤立的竞技水平、成绩的诉求。简而言之,就是问「我孩子到底能不能踢出来」这一问题的家长越来越少了。

而青少年足球发展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也都会有一群热爱的人在坚持、坚守。他们需要的不多,一是时间,二是来自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这是中国足球的希望吗?

我想,同样是的。

几天前,中国足协推出了官方App「绿茵中国」,如果这个平台如同宣传所说,覆盖全国1600个球场,能够让足球爱好者们快速寻找到附近球队、球场,进行同城球队约战,报名参与业余足球比赛等功能的话,那草根足球在中国的发展,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三个月前,我撰写了一篇关于英国足球治理的专栏内容,这其中包括了对于「 Fan Led Review of Football Governance,球迷导向的足球治理调研」的足球报告的详述。文章发出后不久,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的前辈立刻联系了北体大足球学院,对整份160页的报告进行全文编译,以便足球从业人员在足球治理、足球社会化发展方面的工作进行参考。

这是中国足球的希望吗?

我想,依旧是的。

这些散落在足球世界各个角落的故事,行业外的人并不一定能够看到。而作为行业内的人,我们自然希望整个社会能够给予足球更多理性的、客观的、基于尊重的理解和帮助。又或是暂且忽视它的存在,让这个行业能够远离喧嚣地慢慢发展一段,我们再明辨是非。

当然,作为足球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更应该自重和自谦。有多少委屈和愤懑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低调行事,尽自己绵薄之力为这个行业争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