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更新时间:2022-07-29 22:53:32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孔祥鑫)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奥林匹克圣火将第一次点亮神秘的南美大陆,对于任何一个体育迷而言,四年一度的奥运会自然是期待已久的体育盛宴。

她就像是记忆的里程碑,让人们学会了用“每四年”的方式去书写记忆和追逐梦想。无论是对赛场内为奥运梦想而拼搏的运动员,还是对赛场外每一个关注盛会的普通观众,奥运会就像一把时间刻度尺,记录着每一个瞬间,每一段经历和每一个时代。

我的奥运记忆从24年前的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

1992年的夏天,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只有9岁的我第一次从父亲口中听说了“奥运会”的概念,当时只知道奥运冠军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在电视机前收看了奥运会的开幕式。看到中国运动员入场时,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激动。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在当时,奥运会得到了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奥运冠军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比赛的优胜者。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也希望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一个崭新形象。参赛代表团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奥运会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展示窗口。

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庄泳获得了我国第一个游泳奥运冠军、陈跃玲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田径奥运冠军,伏明霞成为当时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奥运冠军……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经历了1993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惜败,心有不甘的体育界人士更想通过奥运赛场来证明自我。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的百年奥运给了中国运动员这样的机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依然能够感受到国人对于奥运冠军的期待。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柔道运动员孙福明夺得了我国选手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时,电视机中传来了体育评论员激动的声音:中国体育代表团向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的冲击终于有了结果……

2000年,世纪之交,第27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国人对于奥运冠军的渴望似乎也不像以往那么强烈,在通过奥运赛场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也在从体育运动中寻找精神的力量。

在这届奥运会上,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熊倪在男子跳水三米板决赛中最后一跳逆转夺冠。早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已经颇具实力的熊倪输给了名气更胜一筹的美国选手洛加尼斯。2000年悉尼奥运会,早已成名的熊倪力压群雄。有人说,只要永不言弃,终会获得成功;有人则说,曾经失去的原本属于你的东西,命运终究会补偿给你。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奥运健儿在奥运赛场上的奋力拼搏也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奋进。每逢奥运年之后的第二年春节联欢会,奥运冠军的出场已经成为一个必备节目。这既是在回顾奥运赛场的经典时刻,也是在用体育精神鼓舞人们不断前行。

四年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似乎十分漫长,从1992年到2000年,三届奥运会伴随我度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这是人生道路中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业最为忙碌的日子。观看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各大体育赛事,从事多个项目的体育锻炼几乎占据了我业余生活的全部。体育赛场上的欢笑和泪水,激情和梦想总会令人思索,也在催人奋进。

2001年7月13日,这一天将永久载入史册。当已故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出“北京”时,全中国都为之沸腾了。在连续几天的电视新闻中,我不停地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市民自发组成欢聚的队伍;在机场车站,赶路的人们停下匆匆脚步欢庆胜利。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平凡人家,都因为北京申奥成功而欢呼雀跃。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在中国申奥成功的夜晚,我现在新华社同事的一篇稿件《长安街----狂欢奔腾的河》记录下了那个夜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激情与豪迈:奔腾不息的人流在欢呼,汽车喇叭在鸣响,街北的呼喊和着街南的回应,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从复兴门到六部口,从建国门到王府井,从东往西,从西往东,火树银花辉映下的长安街,车如河水人如潮涌。

北京申奥成功的瞬间,我同样激动地冲到了电视机前。还没有去过北京的我,想象着首都的繁华与精彩,畅想着北京奥运会召开时的喜悦与振奋。

2001年的中国发生了很多振奋人心的喜事:除了北京申奥成功,中国第一次在世界杯足球预选赛中出线,中国经过漫长谈判后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祖国强大了”几个字反复在人们心间荡漾。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办。正在北京上大学的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感受体育盛会的巨大魅力。相信对于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这个夏天的奥运记忆属于两个“80后”的年轻人。

姚明也在2002年进入NBA开始新的职业生涯。2004年雅典奥运会,姚明第一次以球队领袖身份率队参赛,中国男篮第二次进入奥运会八强。刘翔也在雅典奥运会上一战成名。在北京时间的深夜,他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宁静的夜空,让世人目睹田径直道上的中国奇迹。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此时,对于见证了诸多盛世的国人而言,奥运会逐渐回归体育赛事的本质。姚明和刘翔的出现,向世界展示了新一代中国运动员的风采。除了运动成绩,他们也为世界打开了了解中国的另一扇窗。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成为了一名奥运会志愿者,在鸟巢服务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8月8日的北京就像迎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从清晨开始,鸟巢外就聚集起了欢乐的人群。人们手舞足蹈,拍照留念。年轻的女孩脸上画上了鲜艳的国旗,幸福的夫妇带着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彼此搀扶张望。当我乘坐志愿者车辆到达赛场时,刚一下车就被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气氛深深感染。奥运会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欢乐。

在志愿服务期间,我在去鸟巢上岗的路上偶遇了一位法国撑杆跳高运动员,并不熟悉乘车路线的她在我的引导下来到鸟巢。一路上,她饶有兴致地向我了解有关中国的点点滴滴。我们虽然都使用着并不熟练的英语,但彼此间却演绎着一个中国大学生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心切和一位外国友人对于古老中国的好奇。

在很多人看来,相比于中国勇夺51枚金牌名列金牌榜首位的历史突破,“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成为北京奥运会中国最大的收获。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在诸多领域都站上了世界舞台中央。从“神舟上天”到“蛟龙入海”,从“一带一路”到“亚投行”,除了赛场内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赛场外也尽显中国魅力。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新华社记者,开始更为直观和深入地观察和思考我们的国家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2012年第30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像许多年前一样,我依然在电视机前收看开幕式的盛况。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相比于曾经的激动和兴奋,当时的感觉更为轻松,更像是在欣赏一台精彩的联欢会。人们更愿意把奥运冠军视作是“全民偶像”,而不再是“民族英雄”。

在伦敦奥运会举办期间,南京也正在为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的召开做着积极准备。当时正在新华社江苏分社工作的我,参与了筹备工作的新闻报道。

面对奥运,人们虽然期待,但却平静。奥运会依然是盛大的节日,但不会再有“毕其功于一役”的紧张和迫切。

对于奥运赛场的胜败,人们早已能够冷静面对,开始用心品味和体会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相比于以往把奥运成绩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相结合,观众们更热衷于从中思考五味杂陈的人生。

在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再一次没能完成比赛;陈一冰遗憾地错失金牌;王治郅并不完美地完成了奥运赛场的谢幕演出……我在一篇评论报道中写道: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坦然地接受遗憾,乐观地憧憬未来,才会让我们拥有精彩的每一天,或许也会收获生活带来的“意外之喜”。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我来到鸟巢和北京市民一起通过大屏幕见证了又一个历史时刻。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出于记者的工作思维,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结果宣布前,我一遍又一遍在心中想象着一旦北京再度申奥成功,北京乃至举国欢腾的场景。脑海中也重现了同事们曾经记录下的北京第一次申奥成功时的热烈场面。

正如所料,北京果然在竞争中胜出,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地。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的是,现场欢庆的人群并没有如2001年那般沸腾,现场大屏幕直播结束后,鸟巢又重归平静。

28年奥运会在哪个国家(随笔|身为“鸟巢一代”的奥运记忆)

从2001年到2015年,14年间,国人面对奥运的心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和同事先后采访了三位有着深深奥运情缘的人:参与过三次奥运申办的杨澜,中国第一个男子冬奥会冠军韩晓鹏,以及被媒体称作“鸟巢一代”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他们的视角和经历,反映了国家面对奥运的心态和气度之变。

正如杨澜所述:“参加1993年的申奥让自己大开眼界。2008年则是水到渠成,无论是国家整体实力还是民众意识等方面,都要成熟得太多了。此次申办,中国已经更加自信、从容和谦和。这一次,让我们期待,我们能为世界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2016年,里约奥运会又将如期而至。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更好的时代:我们党刚刚度过了95周岁的生日,我们国家正在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与我同龄的很多人如今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与儿时期待快快长大相比,今天的我们更愿意让时间慢些走,可以充分地思考和感悟,努力和赶超。

我们期盼里约奥运会的精彩,也在憧憬着下一个四年。

编辑:卢羽晨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