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更新时间:2022-11-08 14:41:03

1954年9月29日,斯大林的继任者、新一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的国庆庆典。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赫鲁晓夫

苏联和中国分别为当时社会主阵营的第一和第二大国家,而且恰逢蜜月期,因此,中国对于赫鲁晓夫的访问是极为重视的。参加完新中国5周年国庆之后,10月3日,赫鲁晓夫和毛主席等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举行了会谈。

正是在此次会谈期间,赫鲁晓夫向毛主席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希望中国能够派遣100万名工人,前往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参与当地的开发。

苏联拥有极其广袤的国土,尤其是环境恶劣、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地区,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面积还大,而且资源极其丰富。但是,这片广袤且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却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除了历史、气候、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之外,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实在没有那么多人口去开发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西伯利亚

苏联的人口其实并不少,尤其是放在欧洲国家的话,苏联更是以绝对优势成为欧洲第1人口大国,二战结束之后,苏联的人口超过2亿。

但是,得益于沙俄时代俄国人无与伦比的贪婪,苏联此时2亿的人口需要填充的是超过2,2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所以,人口最多的苏联在欧洲,却是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

同时,由于刚刚结束的第2次世界大战太过惨烈,苏联几乎打光了国内的青壮年男性。所以,此时的苏联是极度缺乏青壮年劳力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苏联在其核心精华地区——欧洲地区尚且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就更难以顾及更为偏远且荒凉的西伯利亚了。

然而,西伯利亚地区对于苏联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西伯利亚地区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却拥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也是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底蕴。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占领了西伯利亚地区,苏联才能够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

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不但资源丰富,还有着俄国人梦寐以求的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更是苏联太平洋舰队的驻地。

因此,无论是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对于苏联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时又恰逢中苏处于亲密无间的蜜月期,因此,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中国派遣100万工人前往西伯利亚地区劳务”的请求。

应该说,赫鲁晓夫的这种想法确实很有道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新中国就已经有超过5亿的人口。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赫鲁晓夫

而且,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十分不发达,工业也刚刚起步,再加上逃离大陆时蒋介石的疯狂破坏。因此,50年代的新中国并没有足够的岗位安排如此多的人口,甚至有不少人仍处于失业状态。

因此,中国有着苏联所没有的充沛人力资源,中苏两国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互补,赫鲁晓夫提出如此建议,在逻辑和经济上都没有任何问题,单从资源利用上看,更是天作之合。

许多人提起赫鲁晓夫,第一反应总是玉米或者粗鲁,当然,也包括在他任上最终破裂的中苏关系。

但实际上,在赫鲁晓夫刚刚上台时,中苏关系正是在他的主导之下进入蜜月时期,而且,相比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赫鲁晓夫对于中国也更为大方。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赫鲁晓夫

可以说,正是在赫鲁晓夫上台并访问中国之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中国才由此开始了自己从无到有建设工业体系的奇迹。

对于这点,无论是毛主席还是新中国领导人们都是十分承情的,毛主席也曾说过:第1次与赫鲁晓夫同志见面,就很谈得来。

所以,赫鲁晓夫在1954年访华时,对于新中国提出的“中国输送100万劳工到西伯利亚地区,帮助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想法是十分纯粹的,是基于中苏两国的现状提出的合则两利的建议。

事实上,到1954年10月份,即使新中国已经建立了5年之久,但是,当时的中国依然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毛主席

一方面,由于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上百年的屈辱历史和列强的压榨,使得当时的中国几乎一穷二白,毫无工业体系而言。同时,进入民国以来数十年的军阀混战和全面抗战,更使得中国被彻底打成一片废墟。

再加上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封锁和抗美援朝战争,一直使得中国未能充分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便到了1954年,中国5亿多人口依然有不少人面临吃饭的压力。

而面积高达2200多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地广人稀的苏联,显然与中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形成天然的互补。

所以,此时如果能够引进100万中国劳工,不但可以帮助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也十分有利于苏联开发西伯利亚地区。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赫鲁晓夫

对此,赫鲁晓夫就曾向毛主席解释道:

“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驻军人口实在太少了,苏联人不愿意到远东和西伯利亚来。苏联不到2亿人口对于2,200万的国土面积而言是太少太少了。西伯利亚面积有1,200万平方公里,而你们中国相比较而言,4亿多人口就偏多了。我们在这方面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调剂,西伯利亚可以向兄弟的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中国人民到西伯利亚来工作来生息”。

所以,赫鲁晓夫的这个提案,完全是自己基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情谊和中苏两国的优势互补提出来的,而且,这只是一个临时的想法,他甚至都没有与苏共主席团商量。

而想到并提出这个议案之后,赫鲁晓夫还是颇为得意的,他认为他这个议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对于中国和苏联都是极有好处的,堪称一举数得。

然而,这个赫鲁晓夫认为十分得意的提案,在说给毛主席之后,换来的却并不是毛主席的立刻赞同,毛主席在长久的沉默之后,平静地向赫鲁晓夫解释道:

“赫鲁晓夫同志,你知道,多少年来很多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国家,人口过剩,失业普遍,饿殍遍野,因而是一个很好的廉价劳动力来源。

但你知道,我们中国人认为这种看法是很侮辱人的,现在你也这么看,这就使我们很为难了。如果我们采纳你们的建议,我怎么向中国人民,向我们的民主党派去做解释?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毛主席

如果我答应您的建议,我们的内部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就会对苏中两国的关系得出错误的看法,认为你们在欺负我们,他们会以为苏联对中国的看法,同资本主义西方国家对我们的看法是一样的”。

赫鲁晓夫听到毛主席的这一番话之后直接愣住了,他原本只是单纯的从合则两利、两国优势互补的方面提出的建议,却没想到,毛主席居然从民族、历史和西方国家的看法角度委婉的拒绝了。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赫鲁晓夫

由于100万劳工的建议,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在这次会谈草草结束了。然而,对于接纳100万中国劳动力的问题,赫鲁晓夫并没有立刻放弃。

回到他的住所之后,赫鲁晓夫立刻又将随行而来的苏共代表团多名成员,开始商谈100万中国劳动进驻西伯利亚的事情。

然而,当赫鲁晓夫说出他的这一建议之后,参会的苏联代表团成员几乎众口一词,都不赞成他的这一建议,当然,理由与毛主席提出的截然不同。

曾在1949年到西柏坡会见毛主席的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认为,赫鲁晓夫的这一题其实是完全不靠谱的。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赫鲁晓夫

首先,苏联人也就是俄罗斯人,绝不会同意这一观点,原因再简单不过,虽然已经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苏联其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大国沙文主义的国家,大俄罗斯主义依然在俄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再加上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白种人对于黄种人还有着一股莫名其妙却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俄罗斯人不可能愿意他们居住的西伯利亚地区涌进100万中国劳工。

因为一方面,这与他们的俄罗斯文化和斯拉夫人至上的优越感相违背,即便是他们得利也不愿意。

另一方面,这些白种人,包括西伯利亚地区本身就是他们的祖先经过侵略和屠杀所占据的地盘,那么,他们必然会以己度人,担心人口数量占据优势的中国人如果大量涌进之后占着不走的后果。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西伯利亚

因此,米高扬认为,引进100万中国劳工进入西伯利亚的问题,不在于西伯利亚地区的承受能力,也不在于两国的关系,而是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米高阳还提到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历史问题,他说到:

“许多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一直认为外兴安岭西伯利亚,从库页岛到贝加尔湖,有5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来就是中国的”。

因此,一旦大量中国人涌入西伯利亚地区,那么,西伯利亚地区中国化将很快完成,西伯利亚地区也将被中国人占领,那也就意味着苏联的西伯利亚变成了中国人的西伯利亚。

甚至,米高扬还提到了苏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如果100万中国青壮年劳工开进西伯利亚,那么,必然与大量苏联姑娘产生感情并结婚。

一旦中国人大量娶走苏联姑娘,西伯利亚地区不但会进一步人气消失,而且长此以往,西伯利亚地区将成为中国人和中苏混血儿的天下,苏联的痕迹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赫鲁晓夫

甚至,米高扬还危言耸听道:

西伯利亚被中国人占领后,接下来中国人就会高歌猛进,将会把包括欧洲部分的整个苏联染黄,苏联就成了黄色中国。100万中国劳工在军事家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之下,那就全成了成吉思汗的徒子徒孙了。

米高扬的这一观点几乎得到了当时苏共代表团其他成员的一致认可,在他们的劝说和恐吓之下,赫鲁晓夫也开始后悔自己提出的请中国派100万劳工到西伯利亚的建议。

因此,在此后的赫鲁晓夫的中国行程之中,赫鲁晓夫仿佛彻底忘掉了自己之前提出的100万劳工的建议,绝口不提这个问题。

相反,虽然第1次提出时毛主席并没有答应,但是,在赫鲁晓夫在中国各地访问期间,中共中央还是对于赫鲁晓夫提出的百万劳工问题进行了讨论,而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中国决定从大局出发,接受赫鲁晓夫的这一建议。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赫鲁晓夫

而当赫鲁晓夫得知毛主席同意接受他的建议,愿意派遣100万劳动大军帮助苏联开发西伯利亚之后,赫鲁晓夫反而愣住了,因为在米高扬等人的劝说建议之下,他已经不再愿意继续这一话题。

当然,由于这一话题最先是赫鲁晓夫自己提起的,他不好打自己的嘴巴,再加上此时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最终,赫鲁晓夫以“后勤工作跟不上”为由,决定先接受20万人。

最终,周总理和波尔加宁签订了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向中国招募20万中国劳工到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做工。

然而,由于从根本上赫鲁晓夫就不再愿意执行这一建议,因此,这一协议最终也没能实行,只是将河北的一个县作为试点派去了七千劳工,此后就彻底没有了下文。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赫鲁晓夫

公平地说,在赫鲁晓夫提出这一建议时,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建议的本身,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中苏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方面确实有着天然的互补。

作为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如果中苏真的能够亲密无间的合作,苏联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一旦有了数百万中国劳动力的加持,势必会更快速的腾飞。

不但苏联的经济恢复会远超预期,而且,中国也将锻炼出一支训练有素且掌握一定的技能的工人大军,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建议遗憾的未能实行。

西伯利亚(1954年,赫鲁晓夫提出中国派100万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最终夭折?)

俄罗斯

事实上,对于人口众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中国,西方国家在羡慕之余,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忌惮,这一点,从19世纪末西方国家十分流行的“黄祸论”中就能看得出来。

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个所谓宣扬黄种人对于白人的威胁的“黄祸论”,最先提出来的正是俄国人。

因此,即便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几乎继承了沙俄所有遗产的苏联,在其内心深处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而这也最终造成了原本合则两利的“一百万中国劳工进入西伯利亚工作”的建议最终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