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阅微奇谈(贾平凹推出笔记体新作《秦岭记》,承续中国古典文本传统)

阅微奇谈(贾平凹推出笔记体新作《秦岭记》,承续中国古典文本传统)

更新时间:2022-11-03 11:07:03

阅微奇谈(贾平凹推出笔记体新作《秦岭记》,承续中国古典文本传统)

贾平凹。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0日讯(记者万建辉)有着“文坛常青树”誉称的贾平凹近年来笔耕不辍,新作频出。5月1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贾平凹最新作品、笔记体小说《秦岭记》。

57个故事兼有“志人”“志怪”特色

和以往作品不同,贾平凹的这部新作分五十七章,由五十七篇故事构成。新作中,读者可以看到:能听懂人话的忠犬;高僧进入便会流出泉水的山洞;人抱着哭,叶子就会一起流眼泪的皂角树;可以进入别人梦境的小职员……这些故事带领读者突破局促狭窄、一地鸡毛的现实,进入到一个混沌磅礴、雄浑开阔的境地,让读者产生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想象,产生阅读当代的《山海经》《聊斋志异》之感。

创作这部作品时,贾平凹说,他不想写现在流行的小说与散文,想突破文体疆界,写出不一样的东西。他认为,小说可以借鉴散文笔法,散文又何尝不能吸纳小说笔意。于是不一样的《秦岭记》诞生了。

贾平凹在后记中说,《秦岭记》篇幅短,十多万字,不可说成小说,散文还觉不宜,也有人读了后以为是笔记体小说。写时浑然不觉,只意识到这如水一样,水分离不了,水终究是水,把水写出来,别人用斗去盛可以是方的,用盆去盛也可以是圆的。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评价《秦岭记》的文体特色说,笔记小说古已有之,鲁迅曾将这种内容较为驳杂、写法较为自由的文类大致分为“志人”和“志怪”两种。《秦岭记》两者兼有。行文貌似实访照录,本事趋于志异奇谈。阅微杂览间,隐约可见生存的时变境迁之痕、风俗的滤浊澄清之势,以及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

“秦岭”一直是贾平凹的创作源泉

贾平凹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州》,写的就是老家陕西商州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期乡村的淳朴生活。次年再发长篇小说《浮躁》,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2008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是陕西作家中继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之后的第三部获得这个奖项的作品。之后从2011年到2020年,贾平凹先后出版《古炉》《带灯》《老生》《山本》《暂坐》,一直受到文学界和文学读者关注。

阅微奇谈(贾平凹推出笔记体新作《秦岭记》,承续中国古典文本传统)

从商州到秦岭,贾平凹步履不停,这些扎扎实实的作品,呈现出文本和内容的求新求变,每部都是一次变脸,文体也愈加丰富多彩。此次《秦岭记》的出版更是带来了不一样的文本体验。

2017年写《山本》时,贾平凹说秦岭是“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2021年再写《秦岭记》,写毕,他却不知还能怎么去说秦岭:“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写秦岭,写它历史的光荣和苦难,写它现实的振兴和忧患,写它山水草木和飞禽走兽的形胜,写它儒释道加红色革命的精神。”

在数年里,贾平凹去过秦岭起脉的昆仑山;去过秦岭始崛的鸟鼠同穴山;去过太白山、华山;去过从太白山到华山之间七十二道峪,还有商洛境内的天竺山和商山,却深感只是九牛一毛。在秦岭里,贾平凹体会到一只鸟飞进树林子是什么状态,一棵草长在沟壑里是什么状况。他把那些峰认作是挺拔英伟之气所结,把那些潭认作是阴凉润泽之气所聚。他知道了这个地方的生命气理,更使他懂得了时间的表情。

贾平凹“一直在写秦岭”,“秦岭”也一直是贾平凹的创作根基,灵感源头。“我笑我自己,生在秦岭长在秦岭,不过是秦岭沟沟岔岔里的一只蝼蚁,不停地去写秦岭,即便有多大的想法,末了也仅仅把自己写成了秦岭里的一棵小树。”

从《秦岭记》中可以看到,贾平笔下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都是有灵性的,它们不仅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生命姿态,还不断地以自身的存在状态和时间因缘无言地提醒着每一位进入“秦岭”或者生活在“秦岭”里的人:尊重传统、敬畏自然、护佑生态,方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存法则。

对应着秦岭的混沌磅礴,浩瀚无边,《秦岭记》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贾平凹破除文体疆界,自觉承续中国古典文本传统,又在意趣笔法上自成一格。

【编辑: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