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足球比赛为什么是11个人(中国足球如何面对自己的“唐筛”)

足球比赛为什么是11个人(中国足球如何面对自己的“唐筛”)

更新时间:2022-10-31 22:19:03

“中国男足是废了还是在摆烂?”

这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问题。

别说中国男足了,就说中国足球吧。

北京时间7月7日,2022女足欧洲杯在大英帝国开赛了。首战英格兰女足1:0小胜奥地利女足,上半场两队的跑动强度能把人吓死。

尽管只有揭幕战在老特拉福德,决赛在新温布利,其他比赛都是一些十线场地,但可以看看到时候的上座率,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女足联赛。

到底差距多大,不言自明。

足球比赛为什么是11个人(中国足球如何面对自己的“唐筛”)

说难听一点,中国足球就是一个游走在“唐筛”边缘的胎儿,生下来风险很大,养起来风险更大,还硬是要往正常人的方向去掰。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里面有过形容,就三个字,简单犀利。

世界杯预选赛,就是对中国足球的“唐筛”。过了,不见得你100%发育正常;然而不过,100%说明你有问题。而且还不小。

摆烂肯定是不配的,中国足球就没有过健康的时候,不然怎么会被形容为游走在唐筛边缘呢?尤其中国男足,联赛表面的红火两度给过很多人希望和错觉,一度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但归根到底,基础没打好,没通过就是没通过,泡沫破了以后遗留问题比程序猿的屎山还高。废了更说不上,如果废了就没那么多人为这个产业继续工作了。

如今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有多惨,大家都是打落门牙和血吞,心知肚明。

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没别的,就是“体教结合”特别落后、特别差,导致基础十分薄弱,无法对职业和半职业联赛形成大量的人才供给。现在职业球员退役后能享受到大学教育的便利,无非是靠着体育总局和足协的关系搭了便车,至于这些球员学习完大学课程以后,是不是会下沉到学校,没人敢打保票。至于能不能拥有相应的教学素质,可以教好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这里说三件实事。

第一件事,是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到学校任教。

2020年就已经有体教结合新形式的相关文件。

2020年8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下称《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李建明在介绍相关情况时对“优秀退役运动员今后可以通过先入职、后培训的方式进入到学校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岗位”作出表示。

据李建明介绍,《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围绕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支持学校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提出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从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任教,体育教师培训和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等方面提出改革要求。

“这些专业人员中,有些能够拿到教师证,我们可能聘他为体育教师,有些我们可能会设置专门的教练员岗位,让他们的体育专业特长能够更好地在学校体育里面得到发挥。”李建明说。

李建明指出,学校体育过去由于场地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开设体育课的项目和专业性是有限的,而大量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各个方面的体育教练员和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补充学校体育师资的不足。

李建明表示,今后还要更多地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里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来解决他们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问题,这就是体教融合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学校的大门能够敞开,让社会的力量能够进入到学校体育里去。

上述新闻内容当中也提到了,不是每个优秀退役运动员都能拿到教师证,这说明很多体育项目包括足球在内,退役运动员即便荣誉再耀眼,教学水平也不可能即插即用地符合学校要求。换句话说,目前国内广义上的足球后备力量所能接受的教学水平,和当前国内教育的要求严重脱节。换了冠军级退役运动员来也不一定好使(这几乎是大概率)。

我之前也有过相关看法。罗列如下:

优秀退役运动员是极端的个体化成果,是体育专业人才,不是体育和教育专业人才,其个人经历具有不可复制特性,包括训练经历、成长经历和比赛经历。退役后这些优秀运动员的所有生存技能、工作技能、沟通能力都不足以面向体育外的其他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在内。

三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自己会练不等于自己可以教人;第二个,自己能练出来并不代表其他人也能练出来;第三个,自己从前人那里承接的“育成”模式,没有大量的样本验证,也就不存在普适性。

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国内优秀退役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水平,呵呵……

这样单向性的优秀人才要成为体育老师,第一个大前提:教育认知就严重达不到标准。再去教孩子,结果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足球比赛为什么是11个人(中国足球如何面对自己的“唐筛”)

教师证不难考,但绝对不好考。笔试过了才能面试,面试过了还要考普通话水平,最终能拿到证,代表了一定的教学水准,只要你不是单纯想混日子。如果退役运动员有相应学力,那大大方方考试拿证就好了。

退一步说,持证以后就算过不了学校招聘,在各种体育俱乐部教孩子,有教师证也比没证强一大截,至少你证明自己有所积累,有多种类知识融会贯通的储备,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学探索,更明白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学习和练习方面的特点,而不是死板板地大家都去跑圈、都去绕杆,都去颠球。教学质量有保证,就能在学生家长当中形成好口碑,形成波纹效应。

如果一名教练看到某个孩子在训练时出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并且不想继续练的情况,却不知道ta可能是因为饥饿所致,那这名教练最好还是不要教孩子了,他很难明白怎样去观察孩子的状态,以及和孩子或者家长进行更好的沟通。更有甚者,初中级别的女球员突然“肚子疼”,教练居然意识不到有很大可能是生理期来了……

这样的教练我真的不止在一个城市见过,不仅仅是足球一个项目,人数也绝对不止一位。

第二件,就是中国国家前任队长郑智进入广州体院。

2021年12月,广州体育学院对聘用郑智为广州体育学院事业编制人员进行了公示,《公示》写道:“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和《广州体育学院2021年公开招聘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公告》的有关规定,经公开报名、资格审查、业务考察、体检与考察等环节,拟聘用郑智同志为我校事业编制人员,现予以公示。”

6月9日,广州体育学院举行毕业典礼,郑智作为广州体育学院足球学院本科教师代表发言,为毕业生们送上了祝福。发言中,郑智明确表示“我是足球学院教师郑智,很荣幸能以教师的身份重新回到母校,与同学们交流……而对我自己而言,这只是校园生活最具仪式感的一个冒号,标志着全新身份的开始”。

大学教师应聘不需要经过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那样的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郑智未退役之前完成了本科课程,退役后进入广州体育学院,所有应聘流程都经过公示,做到了公正、公开、透明没毛病。问题关键不在于他的教师身份,依然在于他的教学能力。2022年5月3日,媒体公开报道郑智拿到了亚足联B级教练员证书。这样的资质去执教职业俱乐部的梯队估计没问题,执教大学生的确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即便大学校园足球的水平远远超过高中,也不意味着职业级教练能胜任。如果有大量的高校年龄段青训教练形成对口,那么大学校园足球也不会去找郑智老师。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让人唏嘘的是,广州体育学院下辖设有足球学院,拥有“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师范)”两个专业,却无法培养出合适本校实际情况的高校年龄段青训教练,这个……

再者说,郑智老师在广州体院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怎样的足球人才呢?如果目标是培养大量的青训教练人才下沉到初高中,那的确大材小用了。如果目标是培养体育教育的师范类人才,以郑智老师的讲课水平我觉得还不如国家队队长的光环靠谱。

足球比赛为什么是11个人(中国足球如何面对自己的“唐筛”)

第三件,就是目前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

人民网就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相关热点话题,对中国足协男足青训部部长、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办公室执行秘书乔岱虎进行了专访。其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引人注目。

问(人民网):也就是说小学阶段以培养与激发兴趣为主。但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到了中学阶段他们的兴趣会出现分野,赛事设计有考虑过这点吗?

乔岱虎:是有考虑的。所以初中组的赛事设置是地方预选赛 全国总决赛。优秀的队伍通过地方的一级一级竞赛成绩选拔出来后,可以到全国层面进行比赛。当然,各地选拔出来的队伍,或出现实力不均衡问题,可通过分组、分级进行调节,这些工作主要交给地方赛事办公室去做。

高中和初中又不太一样了,因为这是金字塔架构,越往上球队数量会越少。高中组的学校代表队、体校代表队、职业俱乐部梯队、社会青训机构等四类主体球队,都可以在统一平台自由报名参赛。根据球队的数量等情况,在全国各分区先后进行预选赛和分阶段升降级正赛。根据预选赛排名情况,原则上各预选赛赛区相同名次球队进入同一小组,例如各预赛赛区第一名进入分阶段升降级赛A组,第二名进入分阶段升降级赛B组,第三名进入分阶段升降级赛C组,以此类推。今年初步计划全国48支队伍进入到正赛,6-8队分为一组,每阶段踢单循环比赛。

真的,把普通学校代表队、体校代表队、职业俱乐部梯队、社会青训机构队伍放在一起参赛,这是典型的一刀切。表面上方便了足球人才向职业俱乐部和社会青训机构进一步流通,实际上扼杀了普通学校足球爱好者的美好参赛愿望。

不少教育能力强、升学率高的普通学校长久以来,对体育成绩或者说“体育成就”一直不甚重视,对外防御能力又强到极点;以这些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其他方式引导学生顺利通过中高考的体育测试项目根本不成问题,参加这样的比赛频频遭遇上述“三方豪强”的降维打击,白白花钱不说,对学校整体形象百害而无一利,何必呢?

足球比赛为什么是11个人(中国足球如何面对自己的“唐筛”)

为什么说中国足球根本不够格向教育领域要资源,不就是这样的事情太多,一天天累积起来的嘛?体教结合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可以同时面向多个方向进行就业。现在体育产业的就业情况萎靡得不成样子,尤其足球产业,还要在青少年比赛搞这样的一刀切——别说我,全国各地教育能力强、升学率高的普通学校领导哪个不看得比我更透彻?利用这个机会直接和足球领域进行精准切割,不正是天赐良缘吗?

也许有人会说“不少教育能力强、升学率高的普通学校会和职业俱乐部、社会青训机构合作,把对方的队伍吸纳到本校,代表本校参赛,从而引入俱乐部和社会青训机构的先进训练方法,壮大校园足球群体”——更是想多了。面向校园的青训教练,其教学训练方法肯定能面向社会青训机构和俱乐部,但后两者不能反推到学校。核心原因就是学校青训教练既有教练证,又有教师资格证,能保证教学的下限;但俱乐部和社会青训机构的教练只有教练证,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法保证下限。

于是问题核心又回到前面说到的:

目前国内广义上的足球后备力量所能接受的教学水平,和当前国内教育的要求严重脱节。

足球比赛为什么是11个人(中国足球如何面对自己的“唐筛”)

问(人民网):某些地方如果有多支实力比较强的队伍,比如俱乐部梯队,在开展赛事时会否影响该区域校园足球的发展?

乔岱虎:现阶段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于青少年足球来讲,只要满足日常的训练要求,接受科学的训练,水平差距不会拉得很大,而是会逐渐缩小。并且对于足球运动来讲,在场上的11个人除了个人技战术和团队协作执行力之外,意志品质和精神面貌在比赛关键阶段也会起到很大作用。对于实力比较强的俱乐部梯队,可以分几支队伍参赛,同时我们会鼓励他们将训练资源、教练资源等拿出来在当地共享。而且对于俱乐部梯队来说,中国足协举办的锦标赛也可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参赛需求。

这样的回答,我只能说,就是纯理论回应。苛刻一点,完全不了解国内青少年足球现状。“科学的训练”要和“科学的教学”相匹配,才能体现出相应水平,让受训的青少年球员在各方面都获得同步成长。至于训练资源、教练资源拿出来共享这样的举措,还是那句话,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是系统输出教学方法,是现场展示沟通技巧,是多维度的引导能力,器材和场地反而是次要的。

别小看了现在初高中学生球员的家长,他们不但整体素质高得吓人,对体育教学的了解程度早就不是一星半点,教练嘴里但凡有什么二四六,一定会被这些家长记住;而且他们思虑之周全、反应之快速远远超出想象,你敢嘴里跑火车,当场给你录下来放到抖音快手上去,到时就不是斯文扫地,而是大规模的教学翻车现场。

暂时就说这么多吧,中国足球的“体教结合”任重道远,合作方要真正想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相互放下架子真诚合作,先别看短期利益,才有可能在六七代人积累之后名正言顺地通过“唐筛”。厚积薄发早就被东瀛近邻一步一步证实了,真别说什么“时间紧任务重”,这六个字凸显的只有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