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阜阳王秋生(记忆阜阳|神秘消失的颍州荐福寺)

阜阳王秋生(记忆阜阳|神秘消失的颍州荐福寺)

更新时间:2022-10-31 05:29:13

阜阳王秋生(记忆阜阳|神秘消失的颍州荐福寺)

一日,闲读由阜阳文史学家亓龙、王秋生、胡天生主编的《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研究》一书。此书的下编收录了至唐宋以来,包括徐浑、晏殊、欧阳修、苏轼、刘体仁等历代名人有关颍州西湖的诗词与文章。其中,刘攽、刘敞、祖无择、张徽等几位宋代文学家所写的几首诗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所好奇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诗写的优美,而是诗的内容。如刘敞的《雪后到荐福寺梅下》,刘攽的《过荐福寺》,张徽的《闻龙学平昔曾游西湖、有诗以寄之》等,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一个叫荐福寺的古寺。也就是说,在历史上颍州(今阜阳)曾经有一个寺庙叫荐福寺。

那么,这个荐福寺在阜阳什么地方,这座建筑如今还在吗。出于好奇,我查遍了手头所有的资料,没有看到有关记载颍州荐福寺的详细资料,甚至《颍州志》也没有记载。这难免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了。为此我也请教过阜阳青年文史学者张卫钧,他回答:历史上的荐福寺为颍州名寺,但具体没有人能说清楚荐福寺在哪地点。

好吧,既然资料没有查到,那就从古人诗句中剥丝抽茧,去尝试寻找有关荐福寺的蛛丝马迹。

文章前面讲过,《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研究》一书收录了有关颍州西湖诗词,除了徐浑、晏殊、欧阳修、苏轼、刘体仁等历代大咖有关颍州西湖的诗词与文章外,许多老是名人如刘攽、刘敞、祖无择、张徽等人的诗词也有25首之多,其中有10首都是与颍州荐福寺相关,再其中刘攽、刘敞有9首都提到了荐福寺。那么,刘攽、刘敞是什么人,又是那年那月来到颍州的呢,为什么老是提到荐福寺呢?

借助百度得知,刘敞、刘攽都是北宋史学家,又是同胞兄弟,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与欧阳修是老乡,与刘敞是师生关系。刘攽在仕途上曾经得到欧阳修大力推荐,刘攽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铭记在心,将他视为知己,因而一心一意跟从欧阳修。

据历史资料记载,刘攽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按说他没有在颍州任过职,咋就跑到颍州来了呢。这又是咋回事呢?

这还要从欧阳修说起,宋皇佑元年(1049)正月丙午,欧阳修移知颍州,而仁宗皇祐元年(1049)至皇祐二年(1050),刘攽与他弟弟刘攽由蔡州(河南省驻马店)移居颍州守丧。按照古代的规矩,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阜阳王秋生(记忆阜阳|神秘消失的颍州荐福寺)

按说刘攽的祖籍在江西,但他没有回祖籍地,而是从蔡州跑到颍州来守制。就此,有历史学者解释说,刘攽到颍州来守制是为了方便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在一起。这一点有诗为证,在刘敞《公是集》卷有《初卜颍州城西新居》一诗,诗中说“羁鸟能择木,游鱼知赴渊”,“卜居幸乐国,负廊依良田。”似因欧阳修守官于此,而有依靠的意思。

啰啰嗦嗦讲了一大堆,无非就是想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刘攽兄弟为什么到颍州给读者一个交代。那么,至此,我们还是不知道荐福寺在颍州的什么地方,与刘敞兄弟有何关系。不过,我正是从刘敞所写的诗中,推测出荐福寺应该是在颍州西湖。理由如下。

首先他的《初卜颍州城西新居》一诗的诗题就明确告诉了我们,他的新居就在颍州城西,而颍州西湖也在同一位置。另外,从刘敞兄弟在颍州所作的诗词的内容来看,就都是歌咏颍州西湖美景的,其中大部分都与荐福寺有关。或许可以这样说,刘敞兄弟居住在颍州城西,距离颍州西湖很近。他们在颍期间,一定会经常到颍州西湖游玩,而且因为在颍是为父母守制,所以多次到过荐福寺做法事。

那么,历史上的颍州西湖面积很大,如明代《正德颍州志》载:颍州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更何况周围景点无数,荐福寺的具体地点又是在哪儿呢?

这个问题,似乎从北宋文学家祖无择(今河南省上蔡人)的一首题为《留题女郎台》的诗中能找到答案。如“女郎台上寺,寺影蘸湖光。”这一诗句,几乎可以推测荐福寺极有可能就建在女郎台之上。

为什么荐福寺的位置是在女郎台之上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女郎台,女郎台是颍州西湖最著名的景点,相传春秋时期胡子国君为其两个女儿所筑。传说台上有水井一眼,并有寺舍数间,环寺植乌桕树数十株。北宋穆修、梅尧臣、苏颂、刘敞、黄庭坚等许多文学家都曾到此一游,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我估计传说中女郎台上的寺庙不可能是宋人祖无择的“女郎台上寺,寺影蘸湖光。”那个寺庙,因为春秋时期胡子国所筑的女郎台,到北宋时期已经有1500年左右,所以宋代女郎台上的寺庙有可能是重建的。

阜阳王秋生(记忆阜阳|神秘消失的颍州荐福寺)

另外,我推测荐福寺是在女郎台之上,不仅是通过诗人的诗词歌赋揣摩出来的,同时还有一个理由。在中国,寺庙在修建的时候也会考虑到风水。大多数的寺庙在修建时都会选择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而后来考究女郎台是一座高出地表约五米,方圆约四百米的大土堆,而将寺庙建在地势比较高又临水的地方,对于和尚的心境以及意境是很有帮助的,可以使人更加平和、清净,让他们能够不被俗事所扰,认认真真的集中精神修行己身。

另外,在阜阳,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寺庙,荐福寺也不是个例。如阜阳城东的东岳庙就是在楚国时所筑高台上修建的。

再一个,从北宋这些有关女郎台的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有女郎台上“寺”的影子。如北宋大诗人梅尧臣的《陪淮南转运魏兵部游颍州女郎台寺》也提到了“寺”,只是没有写明此寺就是荐福寺罢了。

除了以上几位诗人之外,苏轼曾在《东坡志林》记录有:“予来汝南,地平无山,清颍之外,无以娱余者。而地近亳坡,物宜桧柏,自拱把而上,辄有樛枝、纽纹,治事堂前二柏与荐福寺两桧,尤为殊绝……。”

苏轼这段话,我最感兴趣的就一句,即:“治事堂前二柏与荐福寺两桧,尤为殊绝”虽然苏轼没有写明颍州荐福寺的位置,但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荐福寺院有两棵桧柏。另外,因为桧柏顽强的生命力,人们还将桧树当作“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的高尚吉祥象征,在庭宇、殿堂、祠庙广泛栽植,所以桧柏也是皖北地区古刹院落最常见的树木。

阜阳王秋生(记忆阜阳|神秘消失的颍州荐福寺)

有寺庙就有和尚。之前在查阅颍州荐福寺的资料,无意间看到一段文字,原文是:“释智月,先居颍之荐福寺,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移住邓州(今属河南)香严寺,称智月海印禅师。”这段文字本是释智月的简介,但同时我们也得知了在哲宗绍圣三年之前,释智月曾在颍州荐福寺居住过。

同样,我也是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读到了旅美作家张宗子写的一篇散文,文中提到了颍州荐福寺。大致意思是,北宋时期有一位大臣、文学家叫张耒,是苏轼的弟子。宋徽宗即位的时候,四十七岁的张耒一度内召为太常少卿,后又被启用为颍州知州。不久,得知苏轼于途中卒于常州,讣闻传开,张耒用个人的薪俸在颍州荐福寺为老师做法事,遭到论列,被贬职为房州别驾。

由此看来,颍州荐福寺在历史上也曾有很多名人造访,但由于资料的确实,或者说古人对文字很吝啬,让今天的我们对颍州荐福寺知之甚少。就连最起码的基本信息都不清楚,如颍州荐福寺始建的年代,又是哪一年消失的均无记载。

阜阳王秋生(记忆阜阳|神秘消失的颍州荐福寺)

不过,我们仍然能够从诗句中读到,南宋时颍州荐福寺已经衰败的迹象。在《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收录了一首题为《闻龙学平昔曾游颍州西湖有诗以寄之》的诗,其中诗中有“荐福园林僧杳渺,撷芳洲渚妓娉婷”的诗句。从诗句的表面文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荐福寺看不到僧人了,只有官妓们在撷芳亭里载歌载舞。

之所以说颍州荐福寺到了南宋时期就在开始走向衰败,就是因为写这首诗的作者张徽是南宋时期的书法大家。可惜的是,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没有查出来张徽写的这首诗的具体年代,所有也无法推测“荐福园林僧杳渺”的具体时间。

写到此时,我突然发现,如果从阅读古人诗词上看,如此大名鼎鼎的颍州荐福寺,为什么只出现在宋代这一段时期,而从元代至清代,再无诗人提到颍州荐福寺。不能不说颍州荐福寺消失的恨神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颍州荐福寺已在历史变迁中废圮,但是,它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颇为丰富,真心希望通过本人的拙文,能引起专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的关注和探寻考究,把阜阳古老的故事讲述的更加真实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