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更新时间:2022-10-29 17:57:33
小小导有话说:小小导推荐过的电影《绝杀慕尼黑》成为国内新晋的俄罗斯电影票房冠军,除了激情热血的体育比赛之外,高度还原现实也是该片的重要看点。小小导带着你一起看看《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电影《摔跤吧爸爸》剧照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电影《绝杀慕尼黑》剧照


优秀的体育电影总是能再现精彩的赛场对决,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摔跤吧!爸爸》最后的完美背摔,以及《绝杀慕尼黑》最后的上篮入球都让人紧张得忘记了呼吸。自上映以来,电影《绝杀慕尼黑》一直在创造逆袭奇迹。目前票房已突破8900万,成为了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新晋票房冠军。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除了震惊中外的“慕尼黑惨案”—— 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严重政治恐怖事件,还发生了奥运男篮史上的第一悬案,美国男篮遭遇了第一次奥运会失败,经过对于最后3秒的3次改判,美国男篮以一分之差不敌苏联男篮,失去奥运会金牌,美国男篮拒绝领这块银牌,奖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物馆里。《绝杀慕尼黑》便重现了俄罗斯篮球队与美国男篮之间的巅峰对决,还原了3次改判的真实情景。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绝杀慕尼黑》俄罗斯版海报


影片上映之后有了极燃的口碑,俄罗斯总统普京、姚明等纷纷为其点赞,国家体育总局甚至发文,号召正在备战中的教练和运动员们一起组织观影,学习电影里苏联篮球队那种“挑战不可能”的拼搏精神。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而随着电影的热映,影片中的一些幕后故事也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比如,三次改判是怎样发生的?萨沙的绝症后来治好了没有?教练的儿子有没有从轮椅上重新站起?在此,公号君就带您去看一看电影之后的历史真相。

■三秒改判成美国队心中永远的痛

电影《绝杀慕尼黑》立足于美苏冷战背景,还原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那场极具争议的篮球决赛。苏联队在教练加兰任的带领下,展现了顽强坚毅的拼搏精神,团结一致打破外界质疑,终结了美国36年的不败神话,完成了“不可能的挑战”,创造了历史奇迹。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获得1972年奥运冠军的12名苏联男篮队员合影:

后排左起——扎尔穆哈梅多夫、沃尔诺夫、波利沃达、科瓦连科、亚历山大•别洛夫、德沃尔尼、洛舍夫;前排左起——保劳斯卡斯、科尔基亚、萨坎杰利泽、叶杰什科、谢尔盖•别洛夫


电影从筹备到完成一共持续了三年,剧本以传奇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的回忆录《一跃而起》为基础,到最终的拍摄版本已经修改了22版。

为求真实还原比赛细节,团队将实况录像钻研了500多次,认真剖析了每一帧画面和每一个动作,将比赛划分为300个片段逐一进行拍摄。每场戏都会经过严格的排练和试拍。

影片最燃的部分是最后将近40分钟的时长,将这场世界体育史上极具争议的比赛进行了真实还原。这场40分钟的戏,剧组用了28天拍摄,现场总共投入了六台摄影机,最后一台摄像机被称为“第六名球员”,它在比赛中同运动员一样出现在赛场上,不断穿插于人群当中,捕捉其他机位难以拍摄的镜头。摄影指导伊戈尔为了能达到最佳摄影效果,在拍摄现场还穿上旱冰鞋,一边滑一边拍摄。

如电影里所描述,在比赛时间还有10秒钟时,美国队仅以48-49落后一分,紧张之时因为苏联队的犯规,美国队得到罚球机会,此时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三秒,最终美国队科林斯两罚全中,终场哨响,美国队以1分领先,获得奥运会冠军。然而,就在美国队欢呼胜利时,苏联队表示在科林斯罚球期间试图叫了个暂停,争执之下,裁判判定暂停有效,苏联队发球,发球的是刚刚换上场的叶杰什科,叶杰什科把球传给了不远的保劳斯卡斯,保劳斯卡斯送出了一个横跨全场的长传,终场哨再次响起,所有人以为比赛这次真的结束了。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在苏联队第一次进攻未果后美国队员欣喜若狂地庆祝胜利


但是,苏联队又表示了不满,因为重赛时的倒计时只有1秒而不是3秒,在场的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此时支持了苏联队,苏联队获得了第三次机会,就在这次的3秒钟里,苏联队上演了奇迹,亚里斯山大·贝洛夫(影片中的萨沙)投入绝杀球,苏联队反超美国队1分,获得了最终的奥运会冠军。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亚历山大•别洛夫投入制胜一球的瞬间


申诉无效的美国队为此拒绝走上领奖台,拒绝领奖,这块银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物馆里。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美国队拒领银牌


美国队队长肯·戴维斯甚至在遗嘱里写道,他的妻子瑞塔,儿子吉尔、布莱恩永远都不会接受1972年奥运会的那块奖牌,“你永远都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可能会有人拿到那块奖牌,但绝对不是我的儿子,孙子,甚至重孙子重重孙子。对我来说,那不是我的,我不想要它。永远不要。”

而苏联方面,主教练加兰任的原型康德拉辛去世至今已有20年了,他的遗孀表示,教练去世前一再强调“不要为我立传,也不要拍电影”。据悉,康德拉辛教练一直到去世都坚持说金牌理应归属前苏联队,但偶尔会嘟囔说要是在最后3秒之前就锁定胜利,那就更好了。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教练康德拉辛


■演员都经过一年训练,平均身高1米9,仍需穿增高鞋

演员的选拔也非常严格,除了饰演扎尔的亚历山大·里亚波洛夫是专业篮球运动员之外,大多都不是专业选手。他们在签约之后一起接受了一年多的篮球集训,并且数次同专业篮球队进行实战比赛。

据谢尔盖的饰演者基里尔·扎耶采夫透露,单从试镜到确认出演,就足足等待了8个月。而在这段时间里,他已经投入到了篮球训练的状态中。在确定角色后,更是把谢尔盖所有的运动视频都钻研了一番,才有信心去诠释这位传奇选手。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谢尔盖


虽然演员都是找的190cm左右的大高个,但为了呈现真实的画面效果,大家在拍摄时还是穿上了增高鞋。

■隐形眼镜在当时是违禁品

电影中,新教练上任球队重组后,在队员配合极不默契的情况下,依然拿到了欧洲冠军凯旋回国,却在机场受到“开箱验包”的待遇。这个看似诙谐的桥段,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环境。虽然政府严控外汇,严查走私,但依然不能阻挡苏联公民从国外大量购买稀缺商品,政府和民众的矛盾可见一斑。

作为队伍的头号种子,谢尔盖的膝盖有着不能言喻的伤痛。每场比赛过后,激烈运动带来的痛楚却只能靠敷冰块来缓解。可同一时期,美国早已经生产出了“一针见效”的止痛药物。同样的情况,高度近视的球员扎尔能够继续打球,靠的是教练加兰任为他从美国购买的隐形眼镜,但这副眼镜在苏联却是违禁品。这些细节也侧面反应了,美苏冷战背景下苏联体制内的各种弊端。

教练和球员顶着巨大的压力出国集训,然而队医却在无时不刻地监视着他们,这一细节也跟当时苏联的政治气氛有关。当时苏联发生过多起名人出逃事件,经常出国的国家运动员自然会被视为重点监视的对象。

“慕尼黑惨案”发生后,领队提出了“在这种局势下比赛就是犯罪”的说法。苏联队可以退赛,但决不能输。其实,影片里最大的冲突并不在美国队和苏联队之间,而是苏联队和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教练加兰任守护住了球员们的梦想,此刻,体育精神高于一切政治矛盾。

■奉上绝杀的“萨沙”当时并未生病,但26岁去世

在影片中奉上绝杀的是萨沙,片中他是情感担当,患有罕见疾病,却因热爱篮球而隐瞒病情,与女友相爱却因疾病而忍痛分手,在决赛进入胶着状态时,却失误给对手以机会,而在最后的3秒钟,又上演了绝杀好戏,拯救了苏联队。

现实中,亚里斯山大·贝洛夫在奥运会时并未生病,但是在比赛后6年患病,年仅2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此后不久他被追认为欧洲最伟大球员,他也是第一个被选入名人堂的国际球员。据说,亚里斯山大·贝洛夫的妻子对电影中的这一改编并不满意,认为片中将他们的爱情故事描写得有些“狗血”。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绝杀慕尼黑》中萨沙的“感情线”


而教练康德拉辛的儿子乔治的确只能在轮椅上度日,当时医生的结论是手术也无法让他直立站起,所以,想尽办法筹集外汇、送子出国,以及夺冠后全队捐款的感人场景,其实并不真实。至于影片最后一幕,乔治努力从轮椅上站起,去拿奖杯的情景,只是电影的美好虚构。

在看了《绝杀慕尼黑》之后,不妨延展观影角度,再看一下2006年的电影《慕尼黑》,会对于那届奥运会有一个更为立体的感受。《慕尼黑》是由梦工厂和环球影业联合推出的历史悬疑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讲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组织虐杀事件过后,以色列暗杀小组开始一命抵一命的复仇式追杀的故事。 当然,该片已经不是体育题材,而是在直面暴力和杀戮的代价。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电影《慕尼黑》海报


-End-



中国电影导演中心

我们不止提供场地,也提供态度

决战慕尼黑背景(《绝杀慕尼黑》到底有多真实?)

微信公众号:电影导演中心;喜马拉雅:影享·电影大师课;爱奇艺:影享电影艺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