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速滑冠军(10位短道速滑冠军,177块世界级比赛金牌,这座东北小城凭什么?)

速滑冠军(10位短道速滑冠军,177块世界级比赛金牌,这座东北小城凭什么?)

更新时间:2022-10-28 16:16:35

2月5日,中国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队员范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取得北京冬奥会开门红,为中国队迎来首金,让无数国人振奋不已。

圆梦冬奥,这一时刻,对于来自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范可新来说,等了太久太久……

范可新

打不倒的七台河女孩

在练习短道速滑之前,范可新在舞蹈班学习了一个星期。

那时,小可新刚上小学,一家人因为做生意赔了钱,来到七台河市投奔亲戚。父亲靠着修鞋的手艺艰难地维持着生活,因为舞蹈班学费高,懂事的小可新坚决不肯去了。

邻居阿姨推荐可新到体育场去看看,正碰见短道速滑教练马庆忠带着队员们训练。身体条件不错的小可新被马教练看中,还承诺她“你要是刻苦训练,我就不收钱!”

刻苦训练,从此深深印刻在小可新心中。每天凌晨4时起床训练,吃早饭上学,下午3时到5时训练,回家吃完饭,累了一天的小可新倒头就睡。一年一年,就这样坚持下来。

“不用我招呼起床,特别自觉。有的孩子到了5时就走了,甚至提前下冰,可新却说,妈妈我再多滑几圈,3圈5圈10圈的……就想多练一会儿。”母亲聂桂玲说起可新小时候训练的情景犹如昨日,还有那些让她心疼的时候。

速滑冠军(10位短道速滑冠军,177块世界级比赛金牌,这座东北小城凭什么?)

范可新童年照片

“一天晚上,我给可新换内衣,发现可新的胳膊、腿上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双脚有几处磨破皮结了痂,有的地方已经化脓。”聂桂玲说,“姑娘,咱以后别练了,这太遭罪了!”“不!不!我要练!”可新一边喊一边钻进被窝,不再让妈妈看。

2003年春天,孟庆余教练回到七台河市选队员,把小可新带到了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可新训练更加刻苦了,第二年,她就在全国小学生短道速滑比赛中获得了500米、1000米、技术滑等多项第一。

可新慢慢地懂得,滑冰滑好了,可以进冰雪分校,再进省队、国家队,可以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比赛,获得金牌不仅能为国争光,还能得到奖金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然而,长期营养不良及超负荷大运动量训练,让可新患上了严重的青春期缺铁性贫血。这使她常常感到头晕和浑身无力,连楼梯都爬不动。医生一再叮嘱,决不能再训练了。

身体倒下了,心里不服气的范可新咬着牙关,要回到训练场。“我一定要坚持滑下去,滑了这么多年,不能半途而废,国家青年队的入队通知已经发到教练那里,我将来一定能进国家队,我还要夺金牌……”这一刻,可新妈妈哭得说不出话。

在启蒙教练马庆忠的帮助下,调养一年多的可新克服了贫血,返回省队训练,并于2009年入选国家青年队。

家庭的困苦和身体的病痛没有打倒这个七台河女孩。她吃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感染了许多人,七台河市的孙玲和同事们自愿资助范可新,他们希望可新能够在这项运动上坚持下去。

2010年,刚满17岁的范可新被正式召入国家队。

也是在这一年,范可新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短道速滑世界杯,她和队友周洋、刘秋宏、张会夺得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成为世界冠军。此后,一直成绩斐然。

速滑冠军(10位短道速滑冠军,177块世界级比赛金牌,这座东北小城凭什么?)

范可新在比赛中(左一)秦存广 摄

2011年,英国谢菲尔德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上,范可新以44秒620夺取女子500米金牌,并与队友配合又在女子3000米接力获得金牌,一战成名。

2014年,范可新在索契冬奥会获得女子1000米银牌,并获得2014年世界杯盐湖城站500米比赛金牌,还以42秒504改写了王濛保持的世界纪录。

2015年2月,范可新获得短道速滑世界杯土耳其站女子500米冠军。

2014-2015赛季,范可新获得世界杯女子500米总冠军。

2016年3月12日,在短道速滑世锦赛女子500米决赛中,范可新获得冠军。

2017年3月12日,在世锦赛女子500米决赛里,范可新克服最外道起跑的不利条件,比赛后程完成超越并以43秒605的成绩为中国队夺得金牌,而她本人在实现“三连冠”的同时也将个人世锦赛500米冠军总数提升至5个。

“这孩子一点也不骄傲。谦虚,孝顺,想得非常细,低调。”孙玲说,这些年来范可新在他们眼里没变过,可新是他们的骄傲!

速滑冠军(10位短道速滑冠军,177块世界级比赛金牌,这座东北小城凭什么?)

范可新获得的部分奖牌

七台河

冬奥冠军“密度”最大的城市

在国家短道速滑队,和范可新一样来自七台河市的,还有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等10位短道速滑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

数据显示,来自七台河的运动员,在不同时期16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世界级比赛金牌177块,国内各项冰雪比赛金牌536块。截至2月11日,中国16块冬奥会金牌中,有7块来自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

七台河,无疑是中国冬奥会冠军“密度”最大的城市。这一称号,绕不开一个名字——孟庆余。

“如果七台河短道速滑的成功有原因,那就是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则源于一个叫孟庆余的人。”七台河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教练赵小兵说。

孟庆余成为短道速滑教练时,七台河还没有像样的冰场,孟庆余就领着学生拿自制的大铁桶,放在爬犁上去浇冰,还一度到哈尔滨租房子“借冰训练”。直到2013年七台河短道速滑馆建成之后,训练条件才大幅改善。

更关键的是,在1987年,孟庆余力排众议将七台河重点项目从早前的速度滑冰,转为短道速滑,主攻女子项目。当时国际上短道速滑刚刚兴起,还没有列入奥运会项目,七台河就已经把重点转到短道速滑,奠定了基础。

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短道速滑名将都是孟庆余的学生。

速滑冠军(10位短道速滑冠军,177块世界级比赛金牌,这座东北小城凭什么?)

提起当年练习,张杰立即说出一个字“苦”。那时候,孟庆余在一根6米高的木杆上,挂一个碘钨灯照亮冰场,孩子们就在室外的冰场上练习,晚上住在体育场看台下面的斜顶屋子里。没有电灯,晚上只能摸黑去厕所,有一次张杰脑门磕到柱子上,起了一个紫色大包。

说起那段经历,张杰哈哈大笑起来。她说,那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吃过了常人没吃过的苦头,才能有收获的喜悦。

遗憾的是,2006年,孟庆余在去哈尔滨送弟子训练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去世时,脖子上还挂着秒表……

他去世后,由他亲手选拔和培养起来的一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接过他的秒表,延续着七台河滑冰事业。

张杰现在是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主教练,她的队伍中不仅有七台河当地的小运动员,也有来自贵州、甘肃、内蒙古等其他省份的运动员。

“我们每天11时至17时都要进行滑冰技能训练。”张杰说,“只有日积月累,踏踏实实苦练滑冰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滑冰人才。”

2014年,七台河开始探索“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将短道速滑基础人才放在校园培养。在这一模式下,七台河形成了从学校到专业队,从业余到职业的培养、输送和层层选拔短道速滑人才的机制。

截至目前,七台河市共有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组建了15支短道速滑训练队,拥有专职教练员20多人,在训运动员达到430多人,是中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七台河学习滑冰是免费的。除了需自费购买必备的装备器材,冰场与教练培训都不需要花一分钱。

当地的学校广泛开展速滑课,每周一节在室内外冰场进行上冰训练。据介绍,当地政府还根据情况,定期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提供头盔、服装等装备和冰鞋。

在七台河每个学校都有浇冰场。从2014年开始当地政府要求每个学校都有浇冰场,并且给予财政支持,每浇一块冰场额外补助3万元。

同时为了激发更多孩子的上冰热情,七台河市把滑冰这项冬季体育运动纳入中考的考试行列。

速滑冠军(10位短道速滑冠军,177块世界级比赛金牌,这座东北小城凭什么?)

滑冰爱好者在七台河市一处“野冰场”里畅滑 姜辉 摄

七台河这座小城,被授予“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称号。在当地的短道速滑冠军馆里,有一面墙令人震撼,上面挂着运动员穿破的1000多双冰鞋。

馆长说,这只是穿破的一小小部分。这些年,至少穿破了10万双。

速滑冠军(10位短道速滑冠军,177块世界级比赛金牌,这座东北小城凭什么?)

每年开学季的时候,当地都会组织学生们来此参观。七台河短道速滑青年队队员杨婧茹说:“我的偶像就是家乡人王濛,我想像她一样,拿奥运冠军!”拿奥运冠军,这是很多七台河运动员从小就种下的共同梦想。

“现在你去倭肯河(七台河的‘母亲河’),就知道为啥七台河出冠军了,河面上全是滑冰的。”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说,这也是七台河如今的样貌。

七台河有众多露天冰场免费向公众开放,每一块冰场都是滑冰爱好者自发浇制和维护保养的,免费向市民开放。小到四五岁的孩子,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驰骋于冰雪之上,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

来源: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