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知识 > 纪录创造者(他是打破男子跳高纪录第一人,79岁倪志钦还在帮助中国田径)

纪录创造者(他是打破男子跳高纪录第一人,79岁倪志钦还在帮助中国田径)

更新时间:2022-10-28 10:37:13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半个月前,当中国跳高传奇朱建华出现在第四届进会的体育展区现场,感慨道“希望有人能打破我的全国纪录”时,一段中国田径尘封已久的辉煌记忆又被唤起。

作为曾经的世界纪录缔造者,朱建华是中国田径的标志人物之一,不过在中国跳高的历史上,朱建华并不是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人——在他身前,倪志钦靠着独特的俯卧式,一跃成为中国田径历史上第一位男子世界纪录创造者。

就在进会结束后半个月,即将80岁的倪志钦带着他的新书《天空之子》来到了上海,与朱建华一起聊起了中国跳高的那段辉煌时光,并且分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田径故事。

故事虽已久远,细节也有些模糊,但在倪志钦看来,这些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值得“小运动员”们好好学习和借鉴——中国跳高并非不能回到段巅峰时代。

纪录创造者(他是打破男子跳高纪录第一人,79岁倪志钦还在帮助中国田径)

朱建华和倪志钦(右)。 受访者供图

年轻运动员要珍惜“军团作战”

“原来2米29有这么高啊,现在想想,我都不知道当年是怎么越过去的。”

当79岁的倪志钦在普陀区田径协会的办公室里看到工作人员专门为他在墙上布置的跳高横杆贴图和当年创造男子世界纪录时的2米29的高度时,他留下了这样一番感慨,也逗笑了周围的一众后辈们。

“为了这个2米29的高度,我整整花了12年时间。当时的那个年代,远动员的训练生涯是很苍白的,教练叫我们怎么练就怎么练,不像现在的运动员,他们的训练生活很丰富,而且如果觉得训练不当,就可以停下来,进行讨论。”

来到上海,见到了他的“后辈”朱建华以及更加年轻的19岁“小运动员”陆佳雯,当他们聊起了不同年代的训练和比赛经历,倪志钦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年我们练体育都是叫做单兵作战,而现在练体育已经是军团作战了。”

在倪志钦看来,苏炳添就是“军团作战”最成功的例子——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以及运动科学的帮助下,苏炳添创造了中国短跑的传奇。而在倪志钦的那个年代,“一个苗子能不能成才,主要就看教练”,这也是为什么,倪志钦至今都非常感激他的教练黄健。

“其实我在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时候,我在跳高比赛是第一个被刷下来的。我连第一跳都没能跳过去。”倪志钦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了一段他出道时不为人知的故事,“那时候我坐在旁边哭,心里暗骂,体育这碗饭真的不好吃。”

然而,作为当时中央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体训班(现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田径教练,黄健被倪志钦的爆发力深深吸引,还特意在赛后找到倪志钦,“研究”了一番倪志钦的双脚,并且在离开前留下了一番倪志钦至今都记忆犹新的话:

“小伙子,你不要哭,你的足弓和别人不一样,你是跳高的料。”

“我当时还在想,这老头到底是什么人,我都最后一名了还说这些话。”就当倪志钦回到学校准备另寻工作的时候,一份国家队的调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等到了北京倪志钦才知道,原来那个研究他足弓的老人,正是后来带出了众多传奇名将的国家队总教练黄健。

“多亏了黄健教练的慧眼,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倪志钦感慨,“如果当时有现在这些科学研究和团队的协作,那么事情可能就会变得更简单,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们应该要珍惜这样‘军团作战’的环境。”

纪录创造者(他是打破男子跳高纪录第一人,79岁倪志钦还在帮助中国田径)

这张“在打麦场上跳稻草垫”的照片,在国际摄影节曾获一等奖。 受访者供图

运动员一定要动脑子

如果没有“伯乐”黄健的慧眼,倪志钦也没有机会进入国家队;但同样如果没有倪志钦自己的热爱、简直和钻研,中国跳高或许也不会在1970年的11月8日改写世界田径的历史。

“那个时代,很多体育杂志里的专家都认为,跳高最重要的是起跳的爆发力。但我偏偏不这么认为。”倪志钦说,彼时他的起跳爆发力达到800多公斤,当大多数运动员都在钻研如何提高爆发力的时候,他自己则是将关注点放在了起跳前的倒数第二步。

“这个理论当时大家都接受不了,但是只有我最了解我的身体,我的情况应该是加强倒数第二步。”倪志钦当时就不断地动脑思考,然后自己将原本的八步起跳,改为了六步起跳。

这样的“自作主张”在当时受到了巨大的反对,但结果却是越过2米29的伏笔。

“这个故事,到现在都没有什么人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披露。”倪志钦表示,他在如今说出这样的故事,也是希望更多年轻一代的跳高运动员们,甚至是所有的运动员都要懂得去思考自己的训练方式,而不只是一味地接受。

“现在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以前说‘经得起失败’这种话,是一种无奈。”倪志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失败之后,有那么多数据可以帮助运动员找到解决方法,只要运动员懂得思考,那么‘经得起失败’就不是无奈,而是希望。”

倪志钦这番颇具哲学意味的话,也是出自他真实的经历。

曾经,在专攻起跳前倒数第二步的阶段,倪志钦由于训练量大的缘故,髌骨出现了严重伤病,经过诊断,医疗专家判定“髌骨已经劳损到了不可以医治的情况,去准备退役吧。”

但当时已经感觉完全有机会冲击世界纪录的倪志钦没有放弃,他再次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琢磨,找到了一种解决的“土办法”——那就是选择利用双杠和杠铃来训练髌骨疼点周围的肌肉力量,直到自己在起跳前倒数第二步不再会因为特定的角度感到疼痛而无法发力。

“其实我当时破世界纪录的时候,髌骨并没有好,只是加强了周围肌肉的力量,所以不再感到疼痛。”倪志钦说,在现在的体育理念中,这样带伤强行训练不值得提倡,“但运动员的性格千奇百怪,他们却都有不服输、不屈不挠的精神,只要真正进到了这个领域,就钻进去了。”

在倪志钦看来,现在的年轻运动员依旧需要和老运动员们聊聊这种精神力量,“有很多人因为伤病退出运动场,有的人可能真的是必须退出,但有的人可能是误退。那些误退的运动员,其实很可惜。”

纪录创造者(他是打破男子跳高纪录第一人,79岁倪志钦还在帮助中国田径)

倪志钦分享会合影:翁康强(前排白色运动服),左一为澎湃新闻记者。 受访者供图

增加赛事,增加“体育扶贫”

这次与倪志钦一起来到上海的一行人中,除了他的爱人贺祖芬,还有上个世纪80年代被称为“亚洲铁人之王”的翁康强。

作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十项全能的第十五名,翁康强至今还保持着中国男子十项全能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当听完倪志钦分享的故事,年过六旬依旧身体硬朗的翁康强也颇有感慨——在他看来,体育科学的帮助以及团队协作的助力让中国的田径运动员们有了更好的训练基础和训练环境,但是除了精英运动员能够参加国际大赛,普通运动员和年轻后备力量能参加的国内赛事还是太少了。

“我们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田径公开赛,能够让热爱田径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这是很好的,但是这样的比赛还是太少了。”

翁康强坦言,如今中国的跳高和男子十项全能没有能够达到过去的高度,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人才储备上还有不足之处,而增加田径赛事就是发掘和培养后备力量很好的补充方式之一。

“现在有了双减政策,就是开展体育活动和赛事最好的时机。”翁康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双减政策之后,学生有了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就应该走到运动场去,这对于中国体育也是一个机遇。”

翁康强还认为,赛场也是发现“苗子”最好的地方。

“凭我的经验,如果要选拔人才的话,专业的教练从孩子很小就能够看出他们有没有从事体育的潜力和天赋。”翁康强直言不讳,在国内有那么多热爱运动的年轻人,一些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也是如此,只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没有机会通过比赛展现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正因如此,当比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及,加上类似“体育大篷车”这样能够开进山区办赛的项目,中国体育的选材面就会变得更广泛。

“体育扶贫有时候比金钱和物质的短暂帮助要更加有效果。”翁康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然,要真正选拔和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没有那么简单,有可能选得到,也有可能失败。但是通过体育的方式扶贫,未来有可能会改变这些孩子的人生,也会帮助到中国体育更好的发展。”

的确,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田径留下了一份惊艳的成绩单——并非只是金牌和奖牌有了提升,更多是中国田径在不断改写历史和取得突破。

而正如倪志清、朱建华和翁康强这些老前辈所期待的,当中国田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投身运动,中国田径才会发生积极的改变,成绩上的突破也就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