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不锈钢钢丝网球(寻找“老武锅”(下))

不锈钢钢丝网球(寻找“老武锅”(下))

更新时间:2022-10-25 04:17:01

不锈钢钢丝网球(寻找“老武锅”(下))

1956年3月,工厂福利区工程开工,建立职工宿舍25幢。此后,总务科、卫生科、膳食科幼儿园等其他生活福利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厂区以外的其他区域,都是生活区,就位于武珞路南侧,与厂区仅一条五米的马路之隔。受苏联建筑风格影响,武锅的厂房建筑采用的是红砖墙、平屋顶和大开间的形式,新建的职工住宅也延续了这一风格。


福利


1970年,老陈从农村来到了武汉锅炉厂。尽管住的是上下铺的集体宿舍,但相较于早先其他工人住的工棚,新的居住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5岁的任星跟随从部队退伍转业的父亲从兰州来到了武汉。1972年父母入职武汉锅炉厂后,他进入了武锅幼儿园的小班,后来又在武锅子弟学校念完了小学和初中。武锅的宿舍区是清一色的三四层红砖楼房,一层住着两三户人家,所谓两三户也就是两三间房间,一个房间就是一户人家,因为房间面积狭小,每户人家都在走廊中烧饭,邻里之间也彼此熟络。同事兼邻居的身份,使得邻里之间的来往走动也更频繁,任星的母亲常常是捧着个饭碗就去了楼下邻居家里串门。

周末闲下来的时候,大家会拿着板凳去球场附近的空地,或者就近在楼下,聚在一起唠唠嗑。厂区出入管理虽然较为严格,但是门卫也常常网开一面,让任星和同伴们溜进去玩耍。红砖墙的厂房和生活区构成了任星童年全部的记忆。哪怕时光飞逝,老厂房已不复存在,他也还是能说出每个锅炉厂建筑的准确位置。

九十年代初,老陈住进了“十八层楼”。

“十八层楼”是武锅社区的居民们对两栋相对而立的18层高楼的别称。武锅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职工的数目也与之俱增。八九十年代交汇之际,为解决住房问题,武锅与职工达成协议,武锅出大部分资金、个人出少部分资金,合资建设了两栋“十八层楼”,编号分别74号和75号。

不同于武汉建厂以来,相继建设起来的前73栋平房和楼房。“十八层楼”在外观上与先前建设的房舍有着很大的差异,原来的房舍多为三四层的红砖墙平房或楼房,而十八楼是刷着水泥的白墙面、还配备有电梯的十八层高楼。“当时我们住的就是武汉市最好的房子,其他的房子都没有配电梯。”

这样的住房条件对工人们来说是无上的荣耀。激励着工人们在厂里努力表现,也进一步凝结了工人家庭们“以厂为家”的共同意识。许多武锅子弟,少年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永远地留在武锅。在厂里拿着稳定的薪酬、享受着基本的福利保障,闲时在生活区里的冷饮店、电影院里消费娱乐,和相熟的武锅子弟相识结婚。整个锅炉厂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他们无需费力,只要在武锅这个圈子里就能“滋润地活着”。

就如许多厂矿子女一样,乔梦的父亲从小就规划好了人生的蓝图——考上一个好大学,学习锅炉专业,毕业后回到武锅。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第二代武锅人。


变迁


锅炉社区的楼号没有继续编下去,“十八层楼”成为武锅宿舍的绝唱。红砖外观的锅炉宿舍被房地产开发商盯上,一片一片地被夷平,为之后武汉历史上下一个或又一个XX最大的建筑蓄力。邻里被打散,匆忙地散落在相距甚远的各个商品房的某个楼层里。任星一家人在新千年到来之后,搬进了还建房。没有了可以谈心的老邻居,退休后的母亲越来越沉默,也不再下楼走动——到处都是工地,她找不到一个聚集着老朋友的空地。

找不到落脚点的,不仅是退休的武锅人,还有武锅。上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时,武汉大量市属工业企业关停并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武锅一度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九十年代末,武锅的生产经营滑到谷底,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多年巨额亏损。改制转型成为武锅最后的出路。1998年,武锅集团将其与制造锅炉有关的经营性资产(包括汽容分厂、管子分厂、锻热分厂等)独家发起募股,创立了武汉锅炉股份公司,其B股于当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3年,武锅拉开了股份改制的序幕,挂牌转让集团股权。

经过了八个月,陈建明终于完成了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他在毕业论文中将武锅改造成了一个创意产业园,希望能够在保留了武锅历史建筑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填充和串联方式来满足新的功能需要,将其变为一个融合现代艺术展示、文化与生态休闲、影视及多媒体娱乐的独特场所。2007年6月份的答辩结束后,他离开了武汉。两个月后,武锅宣布被法国阿尔斯通收购。两年后,武锅股份公司整体搬迁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武锅绝大部分的厂房都被拆除了,唯一留下的是一个编号为403的双层车间。2012年,这个车间作为三级工业遗产列入第一批武汉市工业遗产名录。老武锅厂房旧址被覆盖,商贸繁荣、车水马龙。武锅宿舍区又开始了新的一波造城,一座由武商投资的巨型商业体正在拔地而起。

陈建明对于武锅景观的改造思路在403国际艺术中心集合了。403的双层车间在2015年被改造成为403国际艺术中心,开设了红衣先锋剧场,不定期会有戏剧活动、音乐演奏会,有一家名为漫行的咖啡书吧,偶尔会有电影放映活动,有留白艺术中心、原型创意创业等核心品牌空间产品在这里开设。

不锈钢钢丝网球(寻找“老武锅”(下))

任星经常会去艺术中心中转一转,完全不是为了怀念,而是为了看展览和剧场里的演出。疫情之后,艺术中心里的书店、剧场都倒闭了。半个月前,403国际艺术中心新换了老板,仅在晚上开业。白天时附近的居民时常在403国际艺术中心周围的空地上锻炼,“只有这个地方有点空地,还有绿化”。

周日的下午,任星也会背着自己的迷彩背包来到空地上,倒出连接着钢丝的网球,把它系在书包上,用球拍一次次击中它,偶尔跟路过的锅炉厂熟人寒暄几句。

老陈还是住在“十八层楼”里,每天下午乐乐呵呵地看着楼下的工友们在空桌上打牌,偶尔插两句嘴,来上一两把。

陈建明的导师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仍然有许多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写废旧景观改造的论文找他指导,我跟他说403的营收状况好像不是很好,他好像也并不意外。

(文中陈建明、乔梦、老陈、任星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