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温哥华冬奥会(冬奥之城巡礼|温哥华:冬奥会成发展助推器)

温哥华冬奥会(冬奥之城巡礼|温哥华:冬奥会成发展助推器)

更新时间:2022-10-25 00:29:36

(文/李保东)

距离第一届冬季奥运会——1924年沙莫尼冬奥会已过去将近百年。百年间,世界各地共有20多座城市成功举办了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之际,《参考消息》记者带你走进平昌、索契、温哥华、都灵、长野、札幌等一系列“冬奥之城”,观察冬奥会给举办城市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城市又是如何传承和发扬冬奥精神的。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是截至当时冬奥历史上参赛人数和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项目最多的一次,共有85个国家和地区的55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15个分项、86个小项的比赛。

温哥华冬奥会展现了加拿大的风采,增强了加拿大人的国家自豪感,也为温哥华赢得了国际上更广泛的认知和后续的巨大利好。据悉,奥运会对后来温哥华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包括为加拿大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和800多家新企业。

2010年,冬奥会比赛在温哥华地区的里士满市、惠斯勒和赛普里斯三个地方的场馆举行。这些场馆是根据当地长远发展规划,以及会后一年四季每天都可使用、服务普通人的理念建设的。用当时的市长布罗迪的话说,为冬奥会所做的一切,必须保证会前有生机,会后有生活。

里士满奥林匹克速滑馆是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所在地,是按照使用寿命起码60至80年的多功能运动中心的要求建立的。冬奥会后,速滑馆成为温哥华地区多用途的体育运动馆;主体馆变成了室内活动区域,分成冰上运动、球类运动和田径运动三大场地,还辟出了社区康乐馆和老年人康复场馆。

现在,整个速滑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可以满足体育赛事、健身运动的需要,也成为人们沟通联系的场所,每年都吸引近100万人次来运动和娱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除了一流的冰雪运动场馆,温哥华还为冬奥会新建了便捷的地铁“加拿大线”。当地政府根据城市未来长期发展的需要,进行极具前瞻性的研究,投巨款建设了“加拿大线”。“加拿大线”不仅带动了更多地铁线路和公交车线路的建设,而且让越来越多的温哥华人出行时选择快捷且经济环保的公共交通,起到节省能源和环保的作用。

冬奥会后,温哥华多次被联合国评为人类最宜居城市,到温哥华投资和移民的人也不断增加,其中便利的交通系统功不可没。

今天的温哥华是太平洋西岸第三大城市。当初所有为奥运会建的设施,包括溜冰场、冰球场、滑冰场和滑雪场等,到今天一直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普及和推动冰雪运动的场所。冬奥会运动员村的房子,无论是转成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房,还是转成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房或出租房,都已成为温哥华地区最吸引人的社区。

谈到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发挥的影响,还有必要介绍当年冬奥会主要项目的举办地惠斯勒。惠斯勒是距离温哥华市120公里的山中小镇。冬奥会后,惠斯勒被评为世界最好的滑雪度假区。后来,惠斯勒又在此基础上逐步升级,发展成全年性的综合度假胜地,多次被评为“北美第一滑雪胜地”和“最佳度假胜地”。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前,惠斯勒年均接待游客约260万人次。

为了解惠斯勒的“成名之路”,记者曾在雪后专门驱车到惠斯勒采访。从温哥华到惠斯勒唯一的99号公路,也叫“海天公路”,有“北美最美公路”之称。深山中的惠斯勒服务设施非常完善。酒店业、餐饮业和滑雪场结成了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惠斯勒几乎所有的商品,尤其是同一品牌的滑雪装备和服装等,价格和首都渥太华的价格差不多,有的甚至更便宜。滑雪装备和服装的销售和租借是惠斯勒的一大收入来源。

2010年冬奥会引发温哥华地区变化是一个时间跨度长、影响范围广和多维度的过程。冬奥会可以说大幅缩短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加速了城市更新改造进程,成为经济增长转型、产业和社会结构调整、城市竞争力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温哥华冬奥会(冬奥之城巡礼|温哥华:冬奥会成发展助推器)

这是2010年2月19日,参赛选手在温哥华冬奥会越野滑雪女子15公里追逐赛中。新华社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