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后腰发展史③(为何古人会从“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发展史)

后腰发展史③(为何古人会从“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2-10-24 18:20:44

后腰发展史③(为何古人会从“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发展史)

垂足坐

看古装剧的时候会发现有的古装剧里的角色是跪坐在小桌子旁边,有的古装剧中的角色是端坐在椅子上。其实古人的坐姿是不断变化的,最后才形成才是现代人躺坐在沙发里,端坐在椅子里,垂足坐在凳子上的。

盘点古人的坐姿发展史,就会有趣的发现,伴随着坐姿变化的,也有礼仪上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家具的改变和建筑结构的改变。

一、南北朝以前的古人坐姿

在椅子被发明之前,人们大多跪坐在席子上,而随着场合的不同和不断的演变,不同的场合或者不同的态度以及不同地位的人在坐姿上也会展现出一定的差异。

1.安坐——最合乎礼仪的坐姿

安坐是早期最规矩的一种坐姿,两腿并拢,双膝着地,臀部贴在后脚跟上,腰部挺直。据说安坐来自于“尸坐”,尸坐是于神灵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势,因此被当时视为权威的坐姿。不过具体的细分的话,安坐又分为很多种。古人把坐姿称为“坐容”,贾谊的《容经》就记载了几种坐姿的具体区别。

下半身的坐姿不变,“经坐”为两眼平视;“恭坐”为头部微俯,目光注视面前尊敬之人的膝盖;“肃坐”为目光不超过眼前几尺之内;“卑坐”为头部和肘部低垂。

经坐最多的被提及,很多人忽视几种细微差异的坐姿,把安坐统称为经坐。经坐也被称为“危坐”,就是出自于“正襟危坐”。贾谊有一次被卜者的学识渊而折服,不由得“猎缨正襟危坐”。

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则记载:“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后腰发展史③(为何古人会从“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发展史)

安坐

“跽坐”稍稍区别于安坐的是,跽坐臀部离开后脚跟,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多是在经坐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动作,表达敬意、被对方的话所震动或者表现警惕。《庄子》中的“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就是表达了作为人臣对君王的敬意,而《鸿门宴》中樊哙闯入宴席中,项王按剑而跽,则是表现自己的警惕。

2.箕坐——最随便和不恭敬的坐姿

箕坐也被称为“箕踞”,箕踞的坐姿为两腿分开平伸,臀部坐在地上,腿与上半身成直角,形似簸箕。在古人看来箕坐是一种极不尊重的坐姿。《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的朋友原壤就因随意的箕坐而被孔子怒骂,说他从小就不知道礼数,长大后也是无用的人。可见当时的人箕踞坐姿的反感了。

不过因为正坐时间久了较为累人,箕坐也不失为私底下人民休息或者随意的一种坐姿。和箕坐类似的还有“蹲踞”,蹲踞就是双脚和臀部着地,双膝前耸,也就是类似我们现在的抱膝坐地的一种坐姿。这两种坐姿源自殷商时期东方夷人的坐法,和合乎礼仪的安坐相比,自然被认为粗鄙不堪。

《史记》中记载的“荆轲刺秦王”一段中,荆轲刺杀未遂“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就表现出了荆轲对秦王的傲慢和蔑视。《史记·田叔列传》中记载高祖面对赵王的不雅进食行为,箕踞以骂之。

因此,即便古人在人前用了箕踞的坐姿,也是表达了对对方的不满、愤怒或者轻蔑的态度。本来就会破口大骂和翻脸相对的人,自然不需要用恭敬的坐姿来对待了。

后腰发展史③(为何古人会从“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发展史)

箕坐

3.趺坐和侍坐——特定人群的专属坐姿

趺坐其实就是两脚交叠、盘腿而坐,佛教的修禅者或者道教的修士会采用这种坐姿来静修。趺坐也叫“结跏趺坐”,是一种坐功,这种坐法使僧人在打坐时下盘安稳、不易疲劳,相传是神秀大师所流传,乃是初学者的一个方便法门。

侍坐,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为服侍和陪坐。侍坐表示了地位低于席间人,不敢与其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也表现可以随时听候差遣、愿意奔走效劳的意思。

《鸿门宴》中“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有这方面表达尊卑的意思。

4.胡坐——垂足坐的起源

经坐、箕坐等坐姿时间久了身体疲劳,体力难以承受。最早记载在汉朝就出现了垂足坐的坐姿,《后汉书》中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 床、胡坐……”。因皇帝的喜好,胡床胡坐等也流行了一段时间,敦煌莫高窟中的连坐胡像是最早的胡床坐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使用的椅子传入中原地区,胡坐在中原也渐渐普及开来。胡坐是最接近现代人的一种坐姿。

不过虽然胡床胡坐在汉代就逐渐流行,“胡坐”、“垂足坐”也较为常见,但是在五代之前,正坐仍被视为最尊贵的坐姿。比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就是盘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后腰发展史③(为何古人会从“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发展史)

《步辇图》

二、垂足高坐的兴起

1.垂足坐在五代时期广泛流行起来

虽然胡坐在中原地区出现于汉朝,但并未完全流行开来。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胡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在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忌讳胡人,发起了“去胡运动”。所有带有“胡”字的都被改名,比如“胡瓜”被改为了“黄瓜”,“胡床”则被改为了“交床”。其后的时间里,“交床”被不断改进。

比如唐玄宗创造出了用于巡游玩乐的“逍遥座”,“交床”又渐渐地增加了靠背、扶手,就逐渐发展成为了“椅子”,这时的椅子被成为“交椅”。椅子出现以后,垂足坐便正式流行开了。

南唐画家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出现了坐在塌上和坐在椅子上的两种坐姿,说明五代时期垂足坐已经在社交场合流行起来,再比如我们看过的《水浒传》中描写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结拜的时候就在聚义堂中按名次坐在一百零八张交椅上。其实,五代后垂足坐就成为了主流坐姿。

后腰发展史③(为何古人会从“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发展史)

隋炀帝

2.垂足高坐带来的变化

随着垂足坐成为主流坐姿,人们的各种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床的改变就不多说了,从床转变为了胡床,再变为了交床。至于椅子,在唐代时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椅子的造型,但是使用并不普及。

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出现的六把椅子中,有五张椅子都是用来垂足高坐的,只有一把椅子是正坐的。

唐朝的椅子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为一些特殊人群的方便而使用的,比如残疾、老人、病人等等。最明显的就是日本从隋唐时期在中国学到的很多礼仪都被保存了下来,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跪坐的习惯。

其他的家具也伴随着垂足而坐而升高,比如案、床、窗、桌、台等等。首先席子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凳子和椅子,其次因为以往的家具不再适合习惯垂足而坐的坐姿,书桌、书案也随着椅子而加大了与地面的距离,床也由原来的塌转变为了离地更高的床。窗户的高度为了便于案台的取光而加高了距离。

再者就是吃饭习惯的变化,此前席地而坐的时候大多是每个人面前一张案子分食饭菜。比较高的桌子和椅子出现后,就越来越多的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了。日本没有形成垂足而坐的坐具的最大原因就是随着唐朝遣唐使的回国,日本基本断开了与中国文化上的交流,所以中国的坐姿和坐具等变化对日本没有了后续的影响。

明清时期开始,椅子就不光注重其功能了,而更加往艺术美学的方面发展,比如可以当简易轿子的“轿椅”、明代舒适的“官帽椅”、清代宽大的“太师椅”,都是很有代表意义的古典椅子。

后腰发展史③(为何古人会从“正襟危坐”到垂足高坐?聊聊古代的坐姿发展史)

太师椅

三、总结

从跪坐到垂足高坐,有的人说少了属于古人的一种阳刚之气,有的人说生活习惯和生活工具舒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观点在某些方面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古人的跪坐方式的确体现了独属于中国古人的社交礼仪,甚至从目光注视点的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坐姿,在礼法上做到了极致。

到现在日本和韩国还保留着跪坐的坐姿方式,在国内反而难以再发现正坐的坐姿了,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传承的流失吧。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垂足而坐使人们解放了双腿,更使老年人、疾病者、残疾者的身体得到放松。而且垂足而坐的习惯养成后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活工具的变化,促进了手工艺的进步,简化了繁琐苛刻的古典礼仪,这从另一面来说又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且现在汉服、唐装、古曲等古典文化又一次逐渐流行开来,并各自有着固定的热衷人群,也会促进人们了解古代的礼仪和文化,让现代人重拾古代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古人的坐姿》

2、《礼仪文化:“正襟危坐”到底怎么坐?谈中华礼仪三种坐姿》

3、《中国人什么时候从跪坐到正坐》

4、《古人坐姿知多少》

5、《古人的坐姿和座次》

6、《「跪坐」、「跽坐」、「正坐」之坐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