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21岁马迪(竹笛演奏家杨伟杰:以粤乐为号,集结粤港澳演奏家跨界创新)

21岁马迪(竹笛演奏家杨伟杰:以粤乐为号,集结粤港澳演奏家跨界创新)

更新时间:2022-10-24 06:22:44

以“明日之曲”为主题,邀请中外名家共奏喜悦、爱和希望的音符,勾勒对未来的美好想象。第三十四届国际音乐节,由特区政府文化局主办,十大节目于9月25日至10月29日在多个演出场馆及云上举行。

创办于1987年的国际音乐节,是粤港澳大湾区颇具历史和规模的国际音乐盛会。每年,特区政府文化局力邀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汇聚于此,为及大湾区居民打造精彩纷呈的高雅艺术盛宴。

今年,音乐节的重磅压轴节目为广东音乐演奏团体“粤乐集结号”带来的《古韵新风》,演出阵容集合了粤港澳大湾区多位优秀的广东音乐青年演奏家,将演绎传统与现代的粤乐曲目。

21岁马迪(竹笛演奏家杨伟杰:以粤乐为号,集结粤港澳演奏家跨界创新)

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了来自香港的“粤乐集结号”团长、竹笛演奏家、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杨伟杰。他个人的学艺经历和事业发展轨迹,与中国内地密不可分,折射出广东音乐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的生命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互联共融的文化艺术氛围。

1 结缘竹笛学艺履历“群星闪耀”

杨伟杰生于1979年,自小学习音乐,学过竖笛、口风琴等乐器,但直到上了中学,他才真正与民乐结下缘分。初一时,杨伟杰就读的英皇书院制定了名为“一生一艺”的项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一门乐器。当时,英皇书院以高水平口琴队闻名,多数学生都选择学习口琴,杨伟杰亦不例外。但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口琴技艺未见增进。升入初二,音乐老师征求他换选乐器的意向,他反问道:“老师,哪种乐器比较便宜?”音乐老师推荐了竹笛。那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把100块港币的竹笛,已是乐器中较为廉价的选择。至此,杨伟杰开启了与竹笛、与民乐一生的缘分。

21岁马迪(竹笛演奏家杨伟杰:以粤乐为号,集结粤港澳演奏家跨界创新)

跟当下立志走专业音乐路、从六七岁就开始学习音乐的孩子相比,十二三岁才接触竹笛的杨伟杰虽然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启蒙老师张向华对他的规范训练,他打下日后走上竹笛专业道路的根基。

杨伟杰的启蒙老师张向华,师从国内多位笛艺大师,毕业于当时的广州音乐学院,是首位香港出生而拿到内地音乐学院颁发竹笛学士学位的青年音乐家。跟他的启蒙老师一样,杨伟杰所接触和深入学习的老师大多来自内地。他的学艺经历可谓“群星闪耀”——内蒙古的李镇、北京的曾永清、广东的黄金成、浙江的蒋国基、陕西的马迪,均是国内著名的竹笛演奏家。当时杨伟杰为了学艺,跑遍全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竹笛大师们,我基本上都见过了,或是登门拜访,或是真正上课。”

除了遍访名师学习竹笛之外,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杨伟杰还要克服语言的难关,“我们那个年代学校是没有教学普通话的,我的普通话是实战练出来的,去北京就学人家讲卷舌的北京话,到了广州就吸收咱们的‘粤普’,反正去到哪就学到哪。”

在众多名家中,对杨伟杰影响最大的要数他在中国音乐学院攻读士时的导师张维良教授。在追随老师的二十多年当中,杨伟杰不光从他身上学习竹笛演奏的艺术,还有作曲、策划、行政、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能力,更包括国际视野、艺术视野和人格魅力。“张维良老师二十多年前出的新民乐唱片都是超前的,他现在虽然退休了,但他还一直在巡演的路上。”从中国音乐学院取得士学位,杨伟杰成为了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士。

2019年,杨伟杰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同时兼任香港演艺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学工作。拥有粤港两地的教学经验,杨伟杰觉得内地生源多,能接触到比香港更多的“好苗子”,同时内地学生相对来说比较“规矩”,而香港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但不管学生来自何处,杨伟杰都强调“吹好笛子前先做好人”,一如他的前辈老师们对他的教导。

2 创新粤乐吹响湾区“集结号”

2016年,杨伟杰受到前一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提出的启发,成立了广东音乐演奏团体“粤乐集结号”。这个团体集结了琵琶、中阮、柳琴、秦琴演奏家,同时也是他的太太沙泾珊,以及高胡演奏家余乐夫、中乐团首席张悦如等多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音乐青年演奏家。

21岁马迪(竹笛演奏家杨伟杰:以粤乐为号,集结粤港澳演奏家跨界创新)

在杨伟杰看来,广东音乐的特点正如广东人的特点——海纳百川。用他的广东音乐老师、高胡大师余其伟先生的比喻,便是“像海绵吸水一样”。因此,“粤乐集结号”在演绎传统名曲的基础上,更注重创新改编和原创曲目。

“粤乐集结号”的招牌表演之一,便是将传统民乐与电吉他的摇滚风格相结合。成员之一的余乐夫,同时也是摇滚乐队“吹波糖”的吉他手,他每年都会新编加入电吉他的广东音乐。“其实100年前的广东音乐已经有中西结合(的演奏形式)了,21世纪的我们也可以做点新东西出来。”

“粤乐集结号”的成员人数并不固定,除了七八位较为固定的核心成员外,其他成员视演出需要临时邀请加盟,组成十多人的演出阵容。“我们每个人都有全职工作,有演出的时候,吹一个集结号就聚起来,演出完了就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大家都是高手,每次集结演出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默契由此而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粤港澳三地年轻的广东音乐演奏家合奏,乐音和谐又各具特色。“在我们的团队中,广东的音乐家优哉游哉,香港的音乐家习惯快节奏和做事严谨,的音乐家则兼具中西范儿,各有特色。”

疫情之前,“粤乐集结号”已在大湾区多个城市举办过十多场演出,这次国际音乐节将是他们的首演。他们为观众精心准备的曲目充满亮点。除了以广东音乐中传统五架头编制演绎的《连环扣》《雨打芭蕉》《双声恨》等经典曲目外,“粤乐集结号”将呈现团体首创的秦琴四重奏《走马》、融合电吉他改编的名家曲目《迷离》和《惊涛》;身为摇滚乐队吹波糖主唱的中阮秦琴手童绍民,还将以流行乐的演唱方式创新演绎《禅院钟声》。

另一大特别设计,是下半场将有连续五首“粤乐集结号”成员的创作曲目,包括杨伟杰的《粤竹》、沙泾珊的《秋影晚霞》、马诗恩的《蜑家船歌》、余乐夫的《梦雪纷飞》以及张悦如的《妈阁吟》。其中,前四首作品都将是在的首演。

此外,“粤乐集结号”还将参与到本届国际音乐节组织的工作坊和公益专场,杨伟杰深表期待。“广东音乐的根和土壤都在民间,我们希望将自己多年来对广东音乐的理念与的发烧友分享,也希望将广东音乐的养分分享给有需要的群体。”

3 乐见融合最重要是“根不能丢”

竹笛犹如领路人,将杨伟杰一步步领入民乐的世界,更打开他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大门。“民乐是我的根”,他如此形容民乐对自己的意义。如今身兼教师、演奏者、演出策划者等多个身份的杨伟杰,对推广民乐,尤其是广东音乐,倍感使命重大。“民乐是讲好中国故事和推广中华文化的媒介,而广东音乐作为广东的地方文化,是维系海内外广东人的情感纽带,不管我的学生会不会讲粤语,我都要求他们接触一下广东音乐。”

21岁马迪(竹笛演奏家杨伟杰:以粤乐为号,集结粤港澳演奏家跨界创新)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粤港澳三地以岭南文化为纽带凝聚人心,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初见成效。广东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艺术瑰宝,为人文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亲历其中的杨伟杰对此深有体会。“大湾区覆盖超过八千万人口,我们作为广东音乐的演奏者,受惠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机会涉猎更多演出场景,接触到更多的观众。”

近年来,“新民乐”成为国潮创新的重要主题,各大音乐综艺、大型晚会不断创新着传统民乐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短视频直播亦改变了普罗大众接触民乐的方式。近期公布的《2022抖音民乐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民乐类直播场次累计超过178万场,时长达233万小时,相当于每天约有4200场民乐演奏会在该平台上演。

对于“新民乐”现象,杨伟杰乐见其成。“面对大众,首先需要一个吸引眼球的契机,才有机会让他们愿意进一步了解民乐。”杨伟杰相信,不管是短视频直播形式,还是融合了创新元素的舞台表演形式,百花齐放,都值得鼓励,“最重要的是民乐的根不能丢。”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实习生 姜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