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2020年冬奥会申办城市(冬奥观察│不同的冰雪奇缘 相同的冬奥情缘)

2020年冬奥会申办城市(冬奥观察│不同的冰雪奇缘 相同的冬奥情缘)

更新时间:2022-10-23 23:09:01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北京冬奥会,大家除了被赛场上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冰雪健儿们所吸引和感染外,在赛场下,还有很多普通人与北京冬奥会结下了不解之缘。2月18日下午,四名来自不同领域的普通市民,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媒体记者分享他们各自精彩的冬奥故事。

刘强:轧钢工人转型成制冰师

44岁的刘强本是首钢集团的一名轧钢工人,曾跟高温和钢水打了20多年交道的他,做梦也没想到会从“火”跨界到“冰”,转型成首钢园的一名制冰师。

刘强一开始接触到制冰这个工作是2017年7月,当时他和工友们被派往首都体育馆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制冰、扫冰培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都泡在冰场里,没有周末,三个月后,基本学会了扫冰和制冰的工序。”学习结束后,他们回到首钢园,在那里新建了四块冰场,作为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女子冰球和冰壶这四支国家队的训练场地。

“隔行如隔山,钢铁工人转型做制冰师,难度还是挺大的。”刘强介绍说,制冰是一项综合性特别强的工作,并非简单的“泼水成冰”,制冰师要对所有的设备进行控制,包括制冰机组、除湿机组、空调系统、水处理系统、修冰设备等等。刘强的踏实肯干,让他很快就掌握了大部分技术要领。

为了提升制冰技术,刘强在2018年7月开启对所有冰面赛场中难度最大的冰壶赛道的制冰学习。“冰壶场地与别的场地并不一样,面上看起来很光滑,其实是不光滑的,上面有很多冰点,制冰过程叫打点,要求非常高,几个月的练习后总算可以配合国外顶级制冰师去完成上冰打点工作。”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学习,刘强制冰技艺已经大大得到提升,但是他还在不停的激励自己,希望能够继续学习进步,成为国际顶级制冰师,“能够参与到北京冬奥会制冰服务保障工作,有机会和国际顶级制冰师学习交流,我感觉很幸运,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把他们的技术经验留在中国,为国家做贡献。”

王凯文:“滑雪小神童”有大梦想

王凯文是北京市延庆区第二小学的学生,今年10岁,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早在2014年,他刚刚2岁的时候,就在爸爸的带领下初学滑雪,此后他深深爱上这项运动。

在天赋和努力的加持下,王凯文7岁就成为了全国冠军、10岁获得各类青少年单板、双板、回转和自由式滑雪比赛的金牌。他说:“几年来我在滑雪圈已经小有名气,金牌和证书挂满了我家的两面墙。”

王凯文说,北京冬奥会上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员是谷爱凌和苏翊鸣,自己有一个远大理想。“梦想自己成为地球上第一个同时获得单板、双板回转还有自由式滑雪三个项目奥运冠军的人!”

付妍: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的韧劲和拼劲

付妍是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队员,也是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2018年,北京市中医局要组建一支中医滑雪保障队,当时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之后以滑雪、英语、专业知识三项全优的学员身份进入了补测群。“进入补测群后,我继续加强技能学习,最终经过层层筛选,终于接到了冬奥组委的录取通知。”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滑雪医生,除了要有近乎专业的滑雪技能外,还要有极端条件下施展救治的能力。”付妍介绍,国际雪联对他们的要求是在四分钟之内,就必须要到达伤员身边,20分钟内就要将伤员转运到医疗站。能够精准及时地救治伤员,也是所有队员四年来最大的心愿和目标。“四年来,我们在雪地上完成了成百上千次计时四分钟的演练,为了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在假人身上反复练习,从最开始的30秒降到10秒,甚至更快。”

北京冬奥会上,付妍和团队曾在高山滑雪男子大会转比赛中,及时迅速救治了一名严重受伤的运动员。救援队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滑到了伤员身边,十分钟之内就把伤员转移出赛道,十多分钟就通过直升机紧急送往救治医院。“据我所知,这名伤员已经在元宵节当天,做完手术出院了,他对我们中国医生所做的救治给予了高度赞扬。”

北京冬奥会即将闭幕,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付妍感到非常骄傲。“我们的队员兑现了曾经的承诺,我也完成了自己一个小小心愿,就是在冬奥会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的风采。”

侯琨:持续致力推广奥林匹克文化

今年38岁的侯琨,已经去过全世界所有举办过夏季、冬季奥运会和青奥会的26个国家的47座城市。他把推广奥林匹克文化,从爱好变成事业,并且将“中国故事”带到世界各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都为他点赞。

侯琨最早与奥林匹克结缘,是2007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奥林匹克收藏览会上,他当了一名志愿者。那三天的志愿者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此之前他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参加完收藏览会,让我更多地认识到了奥林匹克的文化和教育意义。”

从2012年1月1日到2020年的1月12日,侯琨进行“奥林匹克环球行”,致力于推广奥林匹克文化。尽管去了这么多地方,但侯琨觉得拜访1984年冬奥会举办地萨拉热窝的印象最为深刻,“萨拉热窝经历了战争的改变,现代奥林匹克则带给它复兴的力量。让我看到所从事的奥林匹克推广工作是极具意义的,且能为全世界带来福祉。”

此外,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4年南京青奥会以及现在的北京冬奥会,侯琨认为自己深深的感受到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不断地得到升华,“如果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则是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看到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中国,我们也满怀自信地举办了这届精彩的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