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更新时间:2022-10-21 04:05:07

对古代的中华射箭文化,这里继续正本清源。

《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某人在被不断打脸之后,又出了一个视频,修改了以前的视频,为了其在弓圈的形象,然而依然是有故事的。

这一次他不说清代的弓拉不了大拉距了,也说清代有94厘米的箭矢,也有一米以上的箭矢了,不说我的三尺清代拉距接近一米不对,要是94厘米才对,也不拿汉代的尺来说清代的三尺拉弓了,好像他以前说的话都没有说过,改说中国古代的弓似乎都没有大拉距似的。

视频中他有提到了尼雅遗址,这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民丰县。他提及此处出土了81厘米的箭矢,不过在他前面的视频当中,他自己都说尼雅遗址出土的箭81厘米主人身高164么?按照这个身高,臂展大约是与身高相同,对81厘米的箭矢,也差不多是大拉距了。而且古人一般身高比现在矮。就算到了现代,二战当年的倭国人身高,甲种师团的招兵标准是身高超过158厘米,其他师团的招兵标准只有155厘米,男性倭国人就是这么高。所以古代的箭没有清代那么长,与古代人的身高可能也是有关的。

另外他也不说拇指开弓还是三指开弓了,回避了在同样的姿势之下,两种开弓方式的拉距要相差8厘米。不谈姿势上的差别了。这个8厘米,在同样的手臂姿势之下,同样的拉到耳后之下,拉距差别巨大,可以达到10%,就装作没有发生了啥!同时不承认中国上古就有反曲弓,我则说汉字的弓,就是反曲弓的象形文字,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这一次更多的是在他们自己的信息茧房里面自嗨,不像以前他们一群人在我的号下评论区守候,转发链接然后引战了。

对古人的大拉距有没有,采取了模糊的说法,避免被打脸太惨。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现在不像原来说没有了,变成了缺乏证据,是大概率存在的云云,留足了后路,不过抹杀中华文明传承,把中国的信史变成传说,也是那些文化入侵者和国内某些民族极端主义者们的做法,先是诋毁汉族人没有大拉距的弓,然后变成大拉距就是他们满人的,主要在清代使用。也就是中华民族先贤有啥好东西,先来一个不承认,在难以否认的情况下,就变成你没有证据,大概率有,但这个主要是他们本民族的,是满清满人的,如此嘴脸表现得与高丽棒子是一样一样的。对中华文明早有大拉距的弓箭,各种证据他们是视而不见的,所以我们在这里首先也展示一下证据: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此图为北齐的长弓。从图像就可以知道,如此巨大的弓,肯定要大拉距的射法。

对中国先秦时代,就有大拉距的弓,考古出土证据也有证实,在楚国墓地出土了长2米的长弓,肯定要大拉距才可以,而且此弓是要高个子的人才行。在襄樊市高新区沈岗墓地发现的约公元前650年的春秋时期楚国墓葬。此弓为漆木器,约2米长,底漆为黑色,出土时色泽光亮,上有清晰的十字纹装饰。由于年代久远,只剩下弓,没有弦。据推测,此弓应为实战时用于远射的重型兵器。

楚国出土两米长的弓,这么大的弓,有谁能够去拉呢?配合出土的文物,我们还真的找到了史料。郑锷曰:“方为矩而主义,圆为规而主仁。于其弓弛而未张,则合以取圆。虽已见弓之体,而实寓其仁而不杀之意。天子之弓,王弧也。长而且直,数至于九,合之乃圆。此则射大侯之九十步也。”这里说天子的弓是九尺,对于周尺,现在考据是按照周尺21.5*9=193厘米,与两米长差不多。这里九尺与楚国出土的二米长弓,是可以对应起来了。有史料也有出土文物,不算证据确凿么?!

这么长的距离能够拉到么?首先我们要说经过训练的人,是可以拉出来的拉距是比普通人的拉距大得多的,这个描写可能是专门的大个子大将和专门训练的人。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例如吕布的墓被找到,经过研究尸骨,确定吕布身高近有2米。这个身高绝对是可以开二米的弓了。

另外就算是箭矢有所夸张,我们也可以从中知道在古代人们对开弓用箭所追求的方向,就是大拉距和长箭。到唐代更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诗句,还有杜甫《丹青引》诗:“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诗中的大羽箭也有做大习箭,习字的古意是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是像鸟在日光下飞行,是一种箭杆和箭羽远大于普通箭的箭矢。表明了当时对用箭和开弓的追求方向,把中国古代汉族开弓追求大拉距长箭,变成南美土著类比,满遗用心不良。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清代汉人的开弓,是大拉距的方式。而且还不是满人的开弓方式,是汉法古法。因此大拉距开弓射箭,不是满族人的专利。

与之对应的,明代一样是有大拉距的弓,我们可以看看明代典籍的记载和图像就很清楚了: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上图为明代典籍,茅元仪的《武备志》中记载的弓之图像,图像当中的各种弓是有大有小,对大弓的拉距,当然与普通弓拉距是不同的。对明代的历史,满遗们是黑得最厉害的,当然要故意的视而不见。

对于古代的开弓有没有大拉距,古代的绘画就很给力,也给出了汉族人在古代有没有大拉距射箭的证据: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看看此图(马王堆汉墓),拉弓拉到哪一个位置?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上图均为马王堆出土的漆画,从画面当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汉人拉弓到啥位置,怎么说没有大拉距呢?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这个是清明上河图当中的情景,也是长弓大拉距的,资料非常丰富。

所以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就是有大拉距的,我说中国古代是大拉距,有人就说是小拉距,但逻辑上我并不否认古代有小拉距的射法,一直说古代打鸟用弹弓,都是小拉距呢!

另外还拿出来了南美土著的大拉距,其实还有很多人论述南美的印第安人本来就是中国上古的民族渡海过去的,与中国关系比较密切。古代很多用小拉距的射法,背后是打猎和对付不穿盔甲的轻步兵,南美土著也没有见到穿盔甲,在中国后来大拉距的射法减少,关键还有一个是弩机的流行,破甲主要依靠弩。据《宋史·兵志》载:“宋真宗咸平元年,石归宋献木羽弩箭,能致远,入铠甲。”

弩的拉力巨大,远超弓的拉力,而大拉距的弩,不便于携带,更小更硬的弩才适合战斗,所以弩箭都是短箭不会太长。对应的弓箭,古代中国是弩箭和弓箭的箭矢是通用的,弩可以替代大拉距的弓,为了射准小拉距有优势,所以不会配备两种箭矢,小拉距的弓变得比较多。

要注意为啥清代的大拉距的射法和箭矢比前面的朝代增多了?连那个弓手对此也承认了,原因就是中国先秦都能够做来的弩机,对鞑子的技术水平而言是天花板,游牧民族难以生产弩机。满人自己生产不了弩机,他们就不愿意军队装备需要汉人技艺的武器,免得以后被汉人卡脖子。满清限制科技和火器,也是类似的道理,就是要保障满族的军事优势。如果军队用弩机则满人就没有对汉族的军事优势,还被汉人技术卡脖子了。对其中的道理,满遗们当然是不会讲的,所以针对他们的具体行为性质,就是要准确的对他们下定义,拒绝他们“扣帽子”这顶帽子。

同时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是怎么开始讨论的,是我在说后裔射日的雕塑,那个雕塑最大的问题是洋人脸,然后就有人跳出来歪楼,目的是给洋奴洗地,来说那个雕塑用的是长弓,射箭姿势肯定是世界哪里都有,当时说的是射箭的指法不是中国式的开弓方式等等,然后就是一通歪楼,转移对文化侵略鞭挞的焦点。

在讨论当中,我讲大拉距中国式开弓的优势,这个优势更关键是要破甲,而不是射远和射准。某人就故意把我们前面所说的命题,给偷换了,变成小拉距开弓一样可以射远,变成小拉距下弓的性能好,变成箭矢的能量高也未必射得远等等。

对此这一次的视频,某人真的卖力了,还搞出来了拉力曲线,讲了很大篇幅。不过这个内容更多是属于物理范畴,不是射箭技术范畴了,对我们家是物理三代世家,看到物理有人讲还是很兴奋的,而且发现现在的教育普及物理真的是很重要,否则中国是文盲消除了,科盲一大堆,对明显的逻辑问题和错误,还一群拥趸在叫好,或者叫好的都是他潜规则搞来的,说问题的网友可能都被他给夹掉了。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看一下他论述的这个曲线,首先要说我们说弹性定律拉力是一个比例关系是直线,这个是近似关系,不是理想状态,理想状态也一样是要曲线,因为弹性形变的方向与开弓拉弦的方向是不一致的,而且形变的部位也在变化,因此一定是一个曲线!因此直线不是理想状态是近似状态,这个区别要搞清楚。

而且拉到极限附近,为什么反曲弓的效率会降低,物理上也很好解释,因为此时的弓臂反曲部分的形变已经到了最大,下面形变的是弓臂靠近抓握部分,这部分到弓梢的距离远,力矩较大,效率降低。

他讲这么一大堆的内容,看似引人入胜,但逻辑关系上却南辕北辙,等于是故意的忽悠,如果你不是独立的逻辑思考,就要被某人故意的带到了沟里。

他给大家讲的,让我们明白了,对一个弓,可以有小拉距、最佳拉距和极限拉距,然后他对比了在极限拉距之下,反曲弓的效率在极限那一段可能不如直拉弓。

您这个逻辑是要否定反曲弓优于直拉弓的定论么?

其实再看看他的逻辑你就可以明白,他的逻辑是:小拉距射法对应于某个弓的小拉距,中拉距射法对应于弓的最佳拉距,大拉距射法对应于弓的极限拉距!

把他这个逻辑看清楚,你就可以无语了,因为他比较的不是射法拉距,是比较某个弓在不同拉距下的性能,这个肯定是最佳拉距最好,否则也不叫最佳拉距了啊!

要比较射法在不同拉距的好坏,肯定是每一种射法要有对应其拉距最合适的弓,也就是:必须都是在弓的最佳拉距之下,再比射法的好坏才行,否则就变成了比较弓的性能曲线了。

我们再退一步讲,就算是比较弓的性能曲线,他又歪楼开辟了一个新的论点和新的讨论方向,我们发现居然又是有严重的科学错误,真的是每一次都犯错误,不去犯错难,但对于可以号称专家的人物,保证每一次都犯错误更难,那是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智力才行?!

他的根本性科学错误到底在哪里?我们可以看看他的论述,他也提到了反曲弓是因为没有上弦的时候弓是反向弯曲的,上弦之后弓臂已经形变很大,有一个较大的预紧力,对预紧力的作用怎么理解才是关键。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看看他给出的视频截图,里面反曲弓未上弦的反曲状态,以及他提及的反曲弓预紧力,反曲弓的预紧力有啥影响?

这里的关键就是力不光是有大小,还是有方向的,这个知识点是我们高中物理学习的,只谈力的大小不谈力的方向,造成的错误,就是初中水平的低级错误,这个错误对高中生都不该犯,但对搞弓箭的体育特长生也可以理解。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看看上面的图示,拉弓射箭,不光是箭矢能量,还有弓臂也需要能量,但对箭矢和弓臂弓梢,作用力的方向是不同的。反曲弓的预紧力对弓梢有巨大的作用力,这个力是在反曲弓上弦以后就存在了,但对开弓而言,因为拉弓方向开始的时候是垂直于弓弦的,所以初始拉弓位置上预紧力对开弓的力量影响是零。

到开弓开满静止的时候,弓梢的受力是弓弦的拉力F1,这个拉力F1与开弓的拉力F2,按照合力的关系,是F2=2cos(θ/2)F1,其中θ为弓弦的夹角。但到撒放后的状态,是弓梢的受力是预紧力,弓箭的受力是零。也就是说弓臂弓梢做功的力与箭矢做功的力的方向不一样,大小是不一样的。

无论什么弓,在拉满的时候,同样的开弓力量,弓梢受力是一样的,但撒放之后,反曲弓与直拉弓的弓梢受力就不同了。也就是说对没有预紧力的弓,弓梢的做功力是从F1到0,而反曲弓是从F1到预紧力。

所以这里必须考虑的是动力学与静力学之间的差别,论述问题,拿出来所谓的拉力曲线,是静力学的曲线,也没有考虑受力的方向,还掩人耳目的说中国古人就发现了拉力受力关系早于牛顿1500年,不说的是他只学了初中的牛顿力学,好多事情差得远了。

如果要准确分析,与弓体形变关系等等,是要用复杂数学微积分也要弓更多的参数,不过这个过程牛顿当年已经可以做了,这里我们不做定量而是简单的定性给大家分析一下,让更多的网友可以听懂。

如果最后箭矢的速度V确定,则弓梢最后的速度V1与V在不考虑弓弦形变的情况下是一个刚性对应的关系,弓体各部位的形变距离L是一定的常数,在V1下弓体的获得能量E1是一定的。那么这个E1的决定给弓体做功的力F3也是一定的,此时弓弦的拉力大于F3的部分,就是通过弓弦传到给箭矢做功的力量。此时反曲弓有高的预紧力,那么可以传递给箭矢的能量会更高,箭矢的速度V确定时,就是箭矢的质量m要更大。所以他的分析过程是有问题的,他的分析过程是证明在最佳拉距之下的情况。

把上述定性分析想清楚,就可以知道在预紧力大的情况下,同样的开弓储能,结果就是传递给箭矢的能量更高,留在弓体当中的能量要小,有效能量提高,效率提高。因此反曲弓在科学原理上就是比直拉弓有优势,这个本来射箭弓手们的常识,但某人为了证明自己反常识正确,各种错误当然就少不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箭矢的能量与速度的关系,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要射得远,考虑同样的材质,质量轻的箭杆细空气阻力小或者不考虑空气阻力,肯定是速度高的轻箭射得更远,而破甲是需要能量大,能量大需要重箭,因为在箭矢的离弦速度大的情况下,弓臂弓梢的回弹速度也要大,弓臂弓梢带走的能量就多,在总的开弓蓄能一样的情况下,重的箭矢可以得到更大的能量。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远远比一般箭矢更重的破甲箭!

要更高的能量,同时破甲箭的箭杆要够硬,箭杆不够硬会折断的。所以在箭头后,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在箭杆子里。这叫做箭铤。《周礼·冬官·考工记》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注》箭足入稾中者也。所谓挺,则槁中铁茎也。矢长三尺,而铁茎长一尺三分,其铁而一分居前,则一尺之铤,槁前得三寸三分寸之一,槁后得六寸三分寸之一,则箭铁为重也。此所以中之则死,而谓之杀矢、鍭矢也。也就是对破甲用的箭矢,箭铤是箭头刃部长度的十倍,一寸的箭头刃部,箭铤是长度一尺的。

世界射箭比赛距离(再论古代中国弓箭的拉距问题)

带有长箭铤的杀矢。《周礼·夏官·司弓矢》:“杀矢、疾矢,用诸近射、田猎。”郑玄注:“杀矢,言中则死。”杀矢是近射的,不要求能够射远。另外到了汉代,汉·扬雄《方言》:“箭……其三镰(棱)长尺六者,谓之飞虻。”《东观汉纪》:“光武作飞虻箭,以攻赤眉……”也就是说飞虻箭的箭簇的长度有一尺六,可见箭铤有多长,破甲利器是啥样子的。

对箭矢的分类,先秦的《周礼》就说得很清楚。《周礼·夏官·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茀矢,用诸弋射;恒矢、庳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此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矢、杀矢、矰矢、恒矢,弓所用也,絜矢、鍭矢、茀矢、庳矢,弩所用也。”

而现在的射箭比赛,古代也有专门的比赛用箭,与打仗是完全不同的。恒矢: 箭的一种,为礼射用。《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恒矢,安居之矢之。”因此用现代的比赛所用的弓箭,来论述古代战争对弓箭的需求,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古代战争的需求对破甲和射远,本身就是用不同的弓箭,但只说射远不说破甲,则玩弓箭,搞射礼是可以的,不是古代的实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人的似是而非,把其中的问题都看清楚,我们就知道要弘扬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多么的不易。笔者对弓箭写这么多,也就是为了正本清源,中国古代技术的领先,文明能够存续,关键就是军事技术的领先,在军事技术当中,弓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