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资料 > 体育类杂志(打开高校围墙,上海体育学院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惠及更多百姓)

体育类杂志(打开高校围墙,上海体育学院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惠及更多百姓)

更新时间:2022-10-16 19:44:52

“跨界校长”,是很多人对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的评价。学医出身的他,数十载扎根在体育领域,也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他十分关注体医融合的交叉学科,上海体育学院更成为国内最早探索运动促进健康产学研发展的高等专业院校之一,并在服务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近日,上海体育学院和中国太保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上海体育学院上海运动健康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和上海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心,深度对接上海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布局、助力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此次校企合作,双方将推出国内首创的“运动 健康 保险”现代体育金融产业模式,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对此,陈佩杰非常期待,“运动促进健康真正落地产业不多。如果能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大数据模式引入健康险领域,将用户的运动量、运动强度以及运动健康效益等作为保费的定价标准,将大大增加健康保险产品的吸引力。”

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陈佩杰看到当地医院对面就有健康促进中心,即拥有室内外健身设施的运动综合体,居民可以在健康促进中心进行体质测试、身体锻炼等,让他感触很深,这也是他一直想努力推动实现的。现在,上海体育学院沿长海路的街面房正在装修中,上海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心届时将毗邻长海医院。

体育类杂志(打开高校围墙,上海体育学院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惠及更多百姓)

之所以专门成立上海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心,陈佩杰认为,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运动习惯对其健康成长和运动健康产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青少年可以来此进行运动评估,我们还考虑成立专门的工作室,针对青少年常见的脊柱侧弯、肥胖、多动症、心理健康等问题对症下药。此外,青少年运动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育运动健康产业市场和用户。”

成果转化为服务供给

作为国家“双一流”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单位,多年来上海体育学院着力推动“体医融合”“体工融合”“体理融合”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1989年,上海体育学院在国内率先招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本科生;2021年获批设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运动与公共健康本科专业。运动健康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已经成为上海体育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听了陈佩杰一堂健康体适能课程,其中关于产业化的章节,让几个学生有了创业的想法。2005年,“巅峰减重”创始人余安奇和几个同学以3万元创业,到现在公司总营收近4亿元、累计帮助超12万名学员减重。联合上海体育学院科研团队,“巅峰减重”把科学减肥做成了产业,并不断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出版了《运动减肥》《运动减肥300问》《健身运动处方》,以及参编了《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等多部运动减肥专著,在核心期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100余篇。

体育类杂志(打开高校围墙,上海体育学院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惠及更多百姓)

王雪强是上海上体伤骨科医院院长、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教授,有着医学与运动康复的交叉学科背景。他告诉记者,“在长期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增高、普通市民的运动损伤频发,其实有很多康复诊疗手段可以适用到更广泛的人群,所以我们做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已经有数千个样本。”

为了将体育科技成果纳入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杨浦区医疗保障局找到了上体伤骨科医院,双方一拍即合。去年11月,人体成分分析、智能步态训练与评估、光学运动捕捉与解析、传感器运动捕捉与解析4个评估项目,以及谐振疗法、肌内效贴扎治疗、脊柱矫正综合运动疗法3个干预方法,总共7项已经通过上海医学会认证,并纳入医保收费项目。

着眼学科高质量发展

建设健康上海,需要培养集聚具有全球视野、扎实学养、良好应用技能水平的运动健康促进人才,为上海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上海体育学院在科技助力奥运、主动健康、运动康复、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成果。

由上海体育学院创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杂志,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运动和健康促进前沿科学的风向标。期刊聚焦运动医学、运动损伤预防与临床康复、公共健康促进、身体活动流行病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中国传统体育与健康等世界运动和健康促进的前沿科学,为中国学者提供高质量学术成果发表平台。根据《期刊引证报告》(JCR)最新数据,《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影响因子跃升至13.077,在87种被SCI收录的体育类期刊中排名第2,在57种被SSCI收录的酒店、休闲、体育与旅游类期刊中排名第1。

汇聚运动健康科学成果,推动健康关口前移。2020年,上海体育学院发挥高校的智力、人才与科研优势,推出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服务社区居民,构建慢性病运动干预体系,探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体育类杂志(打开高校围墙,上海体育学院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惠及更多百姓)

在徐汇区长桥街道的智慧阳光康健苑,白杏康健公司联合上海体育学院专家组建了专业的运动康复科研团队,根据残障人士专用体质监测标准,配备专业检测及运动设备,实时监测锻炼者运动时的机能指标,及时上传数据分析其身体变化,并辅以专家建议,为残障人士提供精准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

通过运动干预实现健康关口前移,其发展仍面临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缺口。陈佩杰认为,高水平体育大学应当成为推动运动与公共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体育学院有责任推动体育和医学高水平融合,以及运动公共健康学科高质量发展,基于体育学科的积累基础,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未来建立中国特色的精准运动干预方案库,完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栏目主编:陈华

来源:作者:秦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