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百科 > 大约持续了多少年(为什么东野圭吾小说的推理成分越来越弱了?|“悬疑之疑”分享会)

大约持续了多少年(为什么东野圭吾小说的推理成分越来越弱了?|“悬疑之疑”分享会)

更新时间:2022-10-13 16:55:06

推理悬疑类型的网剧在如今非常火热,基本只要有个符合逻辑的故事,拍出来的口碑都不会太差。但同时,也有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现在严肃的、能够让读者参与解谜一样去破案的推理小说,已经越来越式微,大多数推理小说只有悬疑的氛围,而没有推理和手法的设计。

9月17日,北京图书市集朗园station的活动现场,新京报书评周刊联合新星出版社,邀请推理小说作家陆烨华、赵婧怡与新星出版社编辑橙子一起畅谈了他们对推理小说的最新观察。

大约持续了多少年(为什么东野圭吾小说的推理成分越来越弱了?|“悬疑之疑”分享会)

9月17日朗园station·橙色剧场活动现场。陆烨华因无法来到现场,通过投屏进行直播。

为什么有些推理小说家读起来像是挂羊头卖狗肉?

谈论推理小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作为类型小说,它自身又囊括了很多种不同的风格,尤其是现在随着影视剧的发展,刑侦、惊悚等类型的小说或剧本,也很容易被归纳为推理悬疑的范畴。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推理小说这个类型的定义呢?像伊坂幸太郎的推理小说,很多根本没有凶案发生,以及,作为拥有众多读者拥趸的东野圭吾,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推理迷嫌弃,感觉他写的压根就不是推理。

事实的确如此,从早期的《白夜行》《嫌疑犯X的献身》等作品,再到这两年的新书,东野圭吾小说的推理成分已经越来越弱。关于这个有趣的现象,嘉宾赵婧怡倒是为我们讲述了东野圭吾踏入推理小说文坛的趣事,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推理小说和纯文学不同,它的价值一定需要读者群体来体现。一部纯文学作品,读者少,可以说曲高和寡,它依然有着自己的生命力。而类型小说如果读者寥寥,它的生命力就无以为继。或许,东野圭吾是非常能够了解到这一点的人。

东野圭吾当初写江户川乱步奖的时候,只是一个公司职员,想摆脱996的社畜生活。于是,他跑到书店里去,看什么样的书能够获奖,然后发现,那些江户川乱步奖的获奖小说,他自己好像也能写出来,于是他就去写了。

江户川乱步奖的标准是小说一定属于本格推理的范畴,要有谜题。东野圭吾出道之时的作品也完美契合了这种风格。他的目的性非常强,而且很成功。东野圭吾的小说成功获得了江户川乱步奖,摆脱了社畜生活。但是问题来了,写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本格推理的受众有限,尽管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但是很难在大众层面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因此,他尝试写出了一部名为《秘密》的小说。

大约持续了多少年(为什么东野圭吾小说的推理成分越来越弱了?|“悬疑之疑”分享会)

活动现场。左为沙龙主持人、新星出版社编辑橙子,右为赵婧怡。

这是东野圭吾第一本偏向大众层面的、特别不本格推理的作品。《秘密》成功之后,东野开始在作品风格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转型。可以说,他是一位非常擅于洞悉市场需求,把握读者喜好的作者。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的伽利略系列。这个系列的原著一开始没有内海薰的角色,不过在日剧拍摄的时候,剧组加了这么一个原创的角色,没想到观众特别喜欢。在影视剧大获成功之后,东野圭吾就干脆在后续的原著中,把这个角色给加进去了。许多作者对于影视剧中加入重要角色一般态度谨慎。但东野却并非如此。可以说,并不是他的本格推理写作技巧有所退化,只是他更加洞悉到了大众的需求,开始转而创作更适宜于影视改编,符合大众市场口味的作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读者们不爱看本格推理了呢?是因为当下的读者更不爱动脑了吗?

在现场,陆烨华提出了一个自己观察到的“30年理论”。

其实,严肃的本格派推理并不是在今天出现了没落的情况的。本格派推理的黄金时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涌现出了一批像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这样的经典推理作家。本格推理的这个黄金时期大概持续了三十年,然后就开始没落。这个时候与其对应的,则是推理小说中的社会派开始兴起,代表性的人物有松本清张这些人,另外欧美的硬汉派推理也在这个时候兴起。

从上世纪年代左右兴起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大概火热了30年,然后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派也开始没落了。这个时候本格派重新回归。在1987年的时候,一个名为“新本格派推理”的小说流派开始出现,并且统治了推理小说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接着,到了2020年,距离新本格推理的兴起差不多也是三十年了,现在它又陷入了没落,取而代之的则是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以及网剧)。

大约持续了多少年(为什么东野圭吾小说的推理成分越来越弱了?|“悬疑之疑”分享会)

陆烨华在活动现场与读者交流。

或许是因为,30年,恰好是一代人的时间。而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审美,很多时候都是相反的。当一代人的阅读审美成为主流后,在下一代人那里,可能就是审美的疲倦。这其中,也不存在某个流派比另一个流派更正统的概念,假如推理小说只有一种形式的话,那么或许它早就像中世纪的骑士小说那样,在风靡半个世纪之后就跌入了尘埃。正是因为不断有大众审美在更新,不断有不同的写作者用不同的风格写推理小说,才让推理小说这个家族变得越来越丰满。

但是除了陆烨华提到的这个原因之外,另一个现实或许是,今天的人们确实有更多渠道去亲自接触推理类型的事物。比如在年轻人中相当风靡的剧本杀,它可以提供一堆线索和证据,让人沉浸在推理破解的过程当中,相比于在小说中寻找蛛丝马迹——还有被作者用叙述性诡计误导的可能,接受小说套路性的愚弄——游玩一场剧本杀更能直观地体验到推理的乐趣。而社会派类型的推理,无论是网剧还是小说,都要求写作者提供一个优秀的故事或剧本,这一点,是推理游戏所无法取代的。

推理小说改编影视的困境在哪里?

但是推理小说改编也有很大的困难。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弥补读书时缺失的角色形象。陆烨华举了东野圭吾《白夜行》改编的例子。《白夜行》可以说影视剧是要比小说原著还成功的绝佳案例。像书中雪穗这样的角色,在阅读的时候很难在脑海中塑造出一个具体的形象,然而,得益于演员的精彩发挥,呈现在屏幕中的雪穗,要比文字中的角色更加立体。

陆烨华认为,对于一个推理故事是看影视剧更好还是看小说原著更好,要看具体的作品风格。推理小说是否能成功改编为影视剧的关键因素,在于原著的写作风格。不同推理小说作家的风格十分不同,有些人擅长写故事,有些人擅长营造完美的推理,也有些人会在角色塑造上花费很大的工夫,去解释其心理和动机。就影视改编而言,后者是最不好改编的一类。因为推理小说中,某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往往是相当复杂,甚至自相矛盾乃至疯癫的。在小说文字中,我们还能够用阅读的逻辑去理解,根据作者使用的具体词汇来想象这个人物在某个时刻的具体状态。但如果是影视剧的话,演员们很难把复杂矛盾的心理,用仅仅是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方式来呈现出来。例如沼田真帆香的推理小说中的角色,在小说中他们的动机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的,但如果改成电影的话,观众只会感觉这个角色的脑子好像有点问题,里面的人物都像是一堆疯子。

除此之外,本土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推理小说其实相当依赖于本土的原创剧本。比如,看看这两年国内拍摄的口碑较好的推理悬疑剧,都是由国内作家原创的作品。而反观国外引进改编的剧本,几乎无一例外全都翻车了。翻车最严重的,莫过于伊坂幸太郎“阳光劫匪”系列改编的电影。不单独是日本的推理小说如此,欧美的推理小说改编成国内电影,成功的案例也屈指可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赵婧怡提到,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社会文化氛围的不同。

这看似只是一个叙事的背景,但其实对推理小说的改编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它和人物的行为动机有着相当密不可分的练习。比如赵婧怡在现场提到的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现身》,这部作品让很多人不太理解的一点就是——主角无非是犯了过失杀人的罪,去自首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去折腾出那么一堆事情来。大量的日系推理,放到国内,首要的一个逻辑漏洞就是“为什么他们不去直接报警”。这一点对于日本社会的读者来说相对好理解,但对国内的观众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

大约持续了多少年(为什么东野圭吾小说的推理成分越来越弱了?|“悬疑之疑”分享会)

赵婧怡以及她近期出版的新书《深藏于骨》。

另外社会文化氛围构成的另一部分,则是推理小说写作者的口吻。伊坂幸太郎的小说能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它的语调就是相当放松的状态。但如果改编成影视剧的话,电影的卖点是悬疑推理,但里边的人一个个都像是带着开玩笑和游戏人生的态度在进行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就相当不伦不类。而如果要将人物的动机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话,那么后续行为要符合动机的合理性,也就要跟着一起大改。这个工程量和自己原创一个剧本,也基本没有太大差别了。因此,推理小说在改编影视剧这方面,也不是那么的简单。它需要更多国内原创的优秀故事作为剧本,才有获得良好口碑的可能。

嘉宾/陆烨华、赵婧怡

整理/宫照华

编辑/张婷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