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体育头条 > 继续进攻是正确的决定(彭德怀建议志愿军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事后证明伟人英明)

继续进攻是正确的决定(彭德怀建议志愿军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事后证明伟人英明)

更新时间:2022-10-13 00:17:25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彭德怀以“示弱诱敌”的战法,指挥志愿军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并将战线向南推进至“三八线”。而“联合国军”方面在遭到沉重打击之后,被迫转入防御态势,并争取时间,整军再战。此战,志愿军共计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也在溃逃中毙命,志愿军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场上的战局。

继续进攻是正确的决定(彭德怀建议志愿军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事后证明伟人英明)

12月7日,还在第二次战役进行期间,彭德怀与金日成就志愿军后勤补给等问题,进行了一次磋商。在磋商过程中,金日成表达了“迫切希望志愿军打过三八线,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的想法。彭德怀当然能够理解金日成的心情,但是作为志愿军的统帅,需要彭德怀考虑的,不仅只是指挥作战,和敌人打仗,而且还包括保障继续作战的方方面面问题。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虽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对敌人造成沉重的打击,但志愿军自身的消耗和损失也比较大。

当时,彭德怀的内心之中,既有取得胜利的喜悦,也有莫名的痛苦:胜利是无数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用生命换来的。除了战斗中的人员伤亡和弹药消耗,志愿军战士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挨饿受冻。虽然后勤部门做了巨大努力,可是由于条件受限,许多物资堆积在鸭绿江边,就是运不过来。鉴于这种情况,彭德怀认为因连续作战而疲惫的志愿军,在第二战役之后急需一段时间的休整,等到明年春季再组织发起新的战役。

《孙子兵法》中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意思是每天都要耗资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征,没有充足的后勤供应,军队就无法打仗。可以说,彭德怀从纯军事角度出发,提出“志愿军需要休整”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12月8日,彭德怀在思虑良久之后,认为志愿军还是暂时不要越过三八线为好。彭德怀在发给毛主席的电报中说:

“下一战役(第二次战役)15、16号开进完毕,18、19号可开始攻击,估计月底可结束。如能歼灭伪1、6两师、美24师、骑1师或给予歼灭性打击,我即越过三八线,相机取得汉城。如上述敌人不能消灭或给予歼灭性打击时,即能越过三八线或取得汉城,亦不宜过远南进。因过远南进驱退敌人到大邱、大田一带,增加以后作战困难。故拟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停止,让敌占三八线,以便明年再战歼灭敌主力……”

继续进攻是正确的决定(彭德怀建议志愿军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事后证明伟人英明)

然而,战场之外的弈,让毛主席有更高层次的考虑。因为,就在12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我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递交了一份由十三个亚非国家联合倡议的备忘录,即十三国提案。潘尼迦表示,印度等十三个国家将在数日内,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先在三八线停火,以便能进行协商”的建议。潘尼迦解释道:“这是所有非欧美国家第一次联合起来提出的建议。如果中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将会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

十三国提案的背后,是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抗美援朝的一次试探。如果中国政府同意了,美国政府出尔反尔怎么办,这会不会是狡猾的美国政府使用的缓兵之计呢?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那必然会伤害了第三世界的中间力量,而且还会给美国政府留下口实,便于他们将战争的责任全部推到中国政府头上。

12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听取章汉夫的汇报之后,指示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陈家康,约见了印度驻华使馆参赞高尔,并向他提出了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十三国不反对美国对朝鲜、对中国的侵略?

二、为什么十三国不宣言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

三、为什么十三国中还有一个菲律宾?

四、为什么美军打过三八线的时候,十三国没有表态?

周恩来总理的这四个问题,言简意赅,环环相扣,句句击中要害,让中国站在了正义的一面。之所以,周恩来总理在四个问题中,单独提到菲律宾,是因为所谓的“联合国军”中就有菲律宾的军队。

12月11日,印度等十三国正式将提案上交联合国安理会。12月12日,周恩来总理约见潘尼迦,他针对十三国提案,诚恳地说:“中国一向坚持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现在更希望朝鲜的军事行动迅速得到结束。印度政府为和平努力是好的,但并未受美国和联合国委托。现在迅速结束战争的关键在美国,我们愿意知道美国和联合国对停战条件的整个意见,你可以在这方面努力。至于三八线问题,早已为美军和麦克阿瑟所破坏而不复存在了。”

周恩来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那就是中国政府不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越不越三八线?什么时候越三八线?这是中国政府的自由。因为,当初中国政府通过潘尼迦,多次劝告美国政府不要越过三八线,但美国政府置若罔闻。现在,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处于被动了,美国政府就想让中国政府停在三八线,岂有这样的道理?。美国政府敢越过三八线北进,那中国政府为什么不能越过三八线南下?

看到这里,或许有很多人会说,后来的停战军事分界线就是三八线,和印度等十三国此时提出的提案,完全一样。如果当时大家都接受了十三国提案,那么后面的战争就不需要打了。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这个由十三国提出来的提案,美国政府是一定不会接受的。因为在没有真正被打痛之前,美国政府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失败。美国政府在背后运作的,由印度等十三国提出来的“先在三八线停火,以便能进行协商”建议,真真切切是缓兵之计。

继续进攻是正确的决定(彭德怀建议志愿军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事后证明伟人英明)

毛主席对此洞若观火,了然于心,他坚决主张“痛打落水狗”,只有通过战争打来的和平,才是真正的长久的和平。12月13日,毛主席向彭德怀回电,明确指示:一、敌人要求我们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如果我们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进攻,将给军事和政治上带来很大的不利。因此,我们必须越过三八线。二、越过三八线之后,如果敌人固守汉城,我们则可于开城一线先行休整,准备攻击汉城;如果敌人放弃汉城,我军则可于平壤和汉城之间休整一个时期。

从毛主席的回电来看,他和彭德怀的观点是一样,即连续作战的志愿军需要休整。不同的是,彭德怀的建议是不越过三八线进行休整,而毛主席则从朝鲜战场和平大局出发,决定将志愿军休整的时间予以推迟,即乘胜追击,在越过三八线之后进行休整。彭德怀是从纯军事角度提出的建议,毛主席则是从军事和政治多方面作出的决定,两者无可厚非。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定是英明的。

彭德怀接到毛主席的回电之后,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之中。站在一位军事统帅的角度来看,彭德怀始终认为,在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志愿军应该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而不应该连续组织发起第三次战役。除了前面所说的后勤补给原因之后,彭德怀还给予两个方面的判断:一是敌人虽然是仓皇败退,但是实力仍强于志愿军;二是三八线以南有敌人完备的防御工事,疲惫的志愿军不好打。

从军事上考虑应该休整,从政治上考虑应该乘胜追击,怎么办?一切军事最终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达到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手段。12月15日,彭德怀在志愿军司令部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放弃原定的于第二次战役结束之后进行休整的计划,坚决克服种种困难,迅速组织发动第三次战役,打过三八线去。另外,彭德怀还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即坚决执行越过三八线这一政治任务,越过三八线就是胜利;同时采取稳进的军事方针,越过三八线之后看情况适可而止,绝不贸然深入。

12月19日,彭德怀将自己的想法上报毛主席。12月21日,毛主席回电同意彭德怀的作战方针,他在电文中说:“你(彭德怀)对敌情的估计是正确的,必须作长期打算……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同时,毛主席还指出: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可以从容不迫作战,不使部队过于疲劳。在越过三八线之后,如作战不顺利,则可适时收兵,到适当地点休整再战,这个意见也是对的。

继续进攻是正确的决定(彭德怀建议志愿军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事后证明伟人英明)

至此,毛主席和彭德怀达成了统一意见。12月24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结束,彭德怀按照此前的谋划,集中志愿军6个军和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继续实施进攻。具体部署是:以志愿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50军,及加强炮兵6个团组成志愿军右纵队,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在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突破,向东豆川、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并分别从两翼向七峰山、仙岩里迂回,断敌退路,歼灭当面南朝鲜军第1师、第6师,得手后向议政府方向发展进攻。

以志愿军第42军、第66军,以及加强炮兵1个团组成志愿军左纵队,由第42军军长吴瑞林指挥,在永平(不含)至马坪里地段突破,分别向中板里、济宁里方向实施突击,以主力歼灭南朝鲜军第2师一部,得手后向加平、清平里方向扩张战果,切断汉城、春川间的交通;另以1个师向春川以北佯攻,牵制南朝鲜军第5师,策应朝鲜人民军第2军团、第5军团南进。

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主力于东场里以东向汶山方向佯攻,配合志愿军右纵队作战,并保障其右翼安全;第2军团(欠2个团)、第5军团1个师,于战役发起前越过三八线,在洪川东南隐蔽集结,准备配合正面进攻;第5军团主力和第2军团2个团由杨口、麟蹄间突入,向洪川方向进攻,配合志愿军左纵队作战。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志愿军各部队从180公里外向作战地区隐蔽开进,主力在战役发起前一周开始秘密占领进攻出发阵地。

一切部署完毕之后,彭德怀将第三次战役发起时间,定在1950年12月31日下午5时。这个时间,距离第二次战役结束正好是7天。有人或许要说,7天时间够休整了。其实不然,在7天时间里,志愿军各参战部队要分别赶赴指定地点,并做好发起进攻的一切准备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志愿军各参战部队根本没有时间休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和第三次战役,是无间歇的连续作战。

继续进攻是正确的决定(彭德怀建议志愿军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事后证明伟人英明)

12月28日晚,彭德怀将详细战役计划电告毛主席。12月29日,毛主席回电:“所谓三八线在人们脑子中存在的旧印象,经过这一仗,也就不存在了……”12月31日下午5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发起进攻,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打响。由韩先楚指挥的志愿军右纵队,在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配合下,仅用了一个小时就突破了被“联合国军”吹嘘为“铜墙铁壁的临津江”防线。

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得知临津江防线被突破之后,惊讶不已地感叹道:“真没想到中国人在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上发起了元旦攻势。”当时美军上下,或许都认为中国政府会接受十三国提案,不会越过三八线。战至1月2日中午,志愿军右纵队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推进到坡州里、仙岩里、七峰山及议政府东北一线,突入敌人防御纵深达15至20公里。

由吴瑞林指挥的志愿军左纵队,同样快速突破敌人阵地,持续向纵深发展,占领加平、春川等地。朝鲜人民军第2军团主力、第5军团一个师向洪川、横城、原州方向攻击前进,很快攻占洪川西南地区,威胁了南朝鲜军的后方。至1月2日,“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上的防线全面崩溃。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被迫于1月3日下达撤退命令,撤至汉城以南重新组织防御。

1月3日,志愿军和人民军转入追击作战,乘势攻占了汉城。战至1月8日,“联合国军”在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打击下,继续后撤至三七线附近的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此时,彭德怀鉴于“联合国军”的后撤,似乎是有计划性地进行,企图诱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深入,其再实施反击。因此,彭德怀按照指定的作战方针,适可而止,果断决定停止追击。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宣告结束。

继续进攻是正确的决定(彭德怀建议志愿军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事后证明伟人英明)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之前,彭德怀建议进行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之下,一战取得了歼敌1.9万人的辉煌战果,自身伤亡仅约5800余人,再次给予“联合国军”沉重打击。更为重要的是,志愿军克服连续作战的疲劳,以及后勤补给困难等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越过三八线”这个政治任务,同时也粉碎了“联合国军”争取时间、整军再战的阴谋。可以说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不仅军事意义重大,而且政治意义巨大。

《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字面意思是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这是最高明的办法。从深层次讲,这句话说明了战争的最高境界,即战争只是方式方法,而不是目的,战争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屈人之兵,实现“安国、保民”这个政治目的。毛主席曾经形象地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任何军事都必须服从于政治。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就充分体现了军事服从政治的重要性,志愿军通过此战,撕碎了敌人“假和平、实备战”的虚伪面具,以打痛敌人、打怕敌人的方式,让敌人真心实意地罢兵休战,进而实现朝鲜和平局面。可以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是打是谈、是进是止,毛主席首先都是从政治上来考虑。基于这一点,第三次战役其实是一场非打不可的,向世人表明中国正义立场的政治仗,毛主席决定发起这次战役,是非常正确且英明的。

继续进攻是正确的决定(彭德怀建议志愿军休整,毛主席下令继续进攻,事后证明伟人英明)

试想一下,当时美国政府背后操控所谓的十三国提案,以假和平假谈判来争取备战时间,让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到中国政府身上。如果中国政府听之任之,不尽快发起第三次战役撕碎敌人的虚伪面具,那么敌人的阴谋就会得逞,到时候志愿军将会处于军事上的被动局面,或许前期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胜利,都会化为乌有。而毛主席决定志愿军不待休整,立即发起第三次战役,不仅一战歼敌1.9万人,而且成功粉碎了敌人阴谋,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的正义立场,同时还为志愿军下一步作战胜利,以及争取朝鲜真实长久的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